「如果你不是我爸,我早就揍你了!」十幾年前,當太平洋自行車總經理林鳴皋剛回家幫忙時,由於屢屢與父親、董事長林正義意見衝突,有一回,他按捺不住情緒,竟脫口而出。
當時林正義氣不過,還對全公司發文:「永不錄用林鳴皋」。
時隔多年後,當年劍拔弩張的林家父子,雖然想法仍南轅北轍,兩人卻有著共同目標──讓太平洋「基業長青」,林正義終於在2013年放手,讓二代全面接班。
太平洋自行車成立於1980年,創辦人林正義初期走代工路線,儘管營收穩定,但隨景氣循環、價格競爭,漸漸遭遇瓶頸。
1991年,投資美國與德國相繼失利後,他決心改變策略、根留台灣,從低毛利的大量生產,轉向著重研發、少量多樣的高價市場。陸續推出摺疊車、手推車、登山車、划船車、斜躺車等產品。例如競賽車Reach系列是國內三鐵競賽的常見車種;Carryme系列鎖定城市通勤族;IF系列強調只需一個動作折疊、三秒內完成。
其中以聞名業界的「Birdy」摺疊車最為經典。1994年開發完成,累計全球銷售超過30萬台,獲得歐洲、日本多國設計獎肯定,兼顧公路車和休閒車的雙種需求,被譽為「世界最高性能的摺疊車」。
林鳴皋是林正義的大兒子,於1997年進入公司各單位磨練,2000年接總經理,開啟世代傳承的序幕。「寧小勿大」是林正義傳承給下一代的核心哲學:年營收維持在5億元,員工160人左右,年產量約4萬台,單價在10萬至40萬間。
強調少量客製化,即便客戶下訂一台也要接。目前已累積60、70位穩定的老客戶,對太平洋的依存度非常高,「這些小量的老客戶如果不找我,風險會更大,」林鳴皋得意地說。
一代傳二代 幾經折衝溝通
從小偏好數學、音樂、繪畫的二代林鳴皋本來對接班沒特別想法。他回憶小時候住在台北市區,當時工廠在迴龍,父親每天早出晚歸,「跟沒有爸爸一樣。」
高中畢業後,先在公司的貨櫃廠工作一年,林鳴皋坦言,自己個性火爆,有話直說,常和爸爸意見不合,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爭執不斷。
1989年,他去加拿大溫哥華讀書,再申請到美國的大學攻讀經濟,前後出國八年。直到1997年公司遭逢財務危機,營業額從10億掉到剩1億,父親賣掉台北的房子,搬到桃園,他才拋下心結,返家協助,父子才逐漸有了相處瞭解的時間。
回到公司後,林鳴皋歷經生產、研發各部門。本來對設計一竅不通的他,2003年在網路下載3D繪圖軟體自學,2005年就拿到第一個IF設計獎,至今個人累積四度IF設計獎。
但接班不到5年,今年才邁入50歲的林鳴皋卻面臨尋找第三代接班人的挑戰。
年紀輕輕,他就罹患遺傳性糖尿病,腎臟功能不好,加上常出國各地奔波,2016年還動了腎臟移植手術,現在每個月要吃700、800顆藥,光是排斥藥物一天就要吃13顆,「要吃藥吃一輩子,」他無奈地透露,因健康因素,不得不開始規劃傳承藍圖,把公司調整到「準接班」狀態。
苦惱的是,三個孩子還小,老大就讀高三、老么才小五,就算想找外部專業經理人接手,「但公司規模不大、拿不出豐厚條件,誰願意來扛業績責任?」林鳴皋一語道破台灣中小企業的無奈。
即將邁入三代 卻苦無接班人
他回想當初,爸爸「一秒交棒」,前一天說要把公司交給他,隔天就真的什麼都不管。每週一上午的早會,多年來都由林鳴皋主持。今年80歲的林正義已超過15年沒主持會議,天天到公司,唯一的工作就是管理花園。
但他似乎無法跟父親一樣,馬上放手,只能積極培養接班人才,並大膽聘用博士生。但有一次,他在會議上詢問員工有沒有人想學3D繪圖,可以親自授課,結果現場鴉雀無聲。
甚至有同事回他說,為什麼要做事業做得這麼辛苦,「他們還想要探索人生啊,」令林鳴皋感歎不同世代的落差,開玩笑說,「可能以後要找機器人來接班囉」。
儘管人選難尋,但傳承工程不能停。林鳴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建全公司營運和知識庫,例如優化作業流程、制定SOP、工廠生產自動化、先進科技導入等。先搭建好基礎建設和周邊資源,將來不論是誰接手,避免從零開始。
其實,太平洋自行車的接班困境正是台灣中小企業的縮影,誰能順利找到稱職的接棒者,才有機會讓企業「基業長青」。
【小檔案】 太平洋自行車 創立時間:1980年 資本額:1.5億元 創辦人兼董事長:林正義 總經理:林鳴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