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選定一個主題,和孩子持贊反意見來進行討論的話,我認為這是一個可以正式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雖然會非常有趣,但是比起討論,它更容易變成一場爭吵。討論會變成爭吵的原因,在於沒有堅持自己的主張,然後變成沒有根據的固執己見。必須傾聽對手的話來反駁他,而非陷入抓對方話柄,然後愈陷愈深,完全脫離自我論點,比起邏輯性的說服,最後變成一場指責錯誤大會。
如果從小就沒有討論經驗,那麼即使他們成為這個國家的生力軍後,也會認為討論就是吵架。所謂的贊反討論,必須先認定自己的立場是贊成,或是反對,然後以邏輯性的根據和證據,來貫徹自己意見的一種活動。和孩子贊反討論時,必須堅持各自贊成和反對的立場,絕對不可以因為自己的主張,而指責對方,只要堅持這一個原則就可以。
贊反討論,並非讓孩子議論像政策這一類艱深的主題,而是必須像在日常生活中,玩遊戲一樣的愉快對話,假如晚餐正苦惱要不要吃炸雞,父母可以問孩子「今天吃炸雞,贊成?反對?」孩子贊成的話,父母就反對,換句話說孩子反對的話,父母就要選擇贊成的意思。父母必須和孩子選擇不同立場,這樣才有辦法進行贊反討論。
1.分成贊成隊和反對隊
可以父母對孩子,或者母子對父子,或者孩子只擔任觀察者的角色,把爸爸和媽媽分成兩隊,有各式各樣的分隊方式,都可以試試看。
2.其中一隊說明意見
哪一隊先說意見,可以讓孩子來作選擇,孩子若選擇優先發言的話,那麼就如同下列對話。
「我認為今天晚餐必須要吃炸雞,因為我們家庭成員有四位,全部都很喜歡炸雞,而且前三週都沒吃炸雞。」
「我們家很少吃外送餐點,今天如果可以吃外送餐點的話,對我來說,今天會是幸福的一天。如果可以再吃到我最喜歡的炸雞,那麼會幸福加倍。」
雖然孩子可以說到這樣的程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是幾乎沒有這種情形,實際情況是「我贊成!我想吃炸雞!」,孩子若這樣說的話,父母該怎麼進行討論,大多會覺得很為難,但這種時候必須引導孩子「可以一併說一下贊成的理由嗎?」或「可以說一下想吃炸雞的理由嗎?」,孩子說的理由大概就是「因為常點炸雞」或「我喜歡炸雞,因為很好吃」,但即使這樣也沒關係,要多鼓勵孩子發言。
3.另一隊說明意見
如果孩子先提出主張的話,這次也要換父母說明自己的意見,如同上述所言,所謂孩子說明的意見,一定會和自己的相反,不要指責或是教導孩子,父母必須要先成為一個好的典範,父母透過自己的意見,各自表達出邏輯和根據,必須要用句子的方式來說明。在討論炸雞的過程中,父母也可以提出「是大人出的錢,所以選擇權也是在大人手上」這樣的意見也很好。因為對於孩子來說,提供一個話題,可以從父母的話中,找出破綻,然後再用批判性的思考來發言。「付錢的人就是有權的人,還有付錢和賺錢的人,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那麼有直接賺錢的人,會有間接賺錢的人嗎?」,可以像這樣有各式各樣的批判性話題。
4.贊成反對互換
這是贊反討論中,最重要的部分。贊成和反對互換,並再次進行贊反討論。透過思考兩方立場的經驗,學習換位思考,自然而然的增加體諒和理解對方的幅度,也可以認可各種不同的想法。原本是對方的意見,這次也可以變成我的意見,先聽爸爸和媽媽的主張,這次換孩子找出話題。愈是認真聽對方的主張,愈能在互換立場後,提升自己的說話內容,可以同時培養說話和聽力能力。
想起偶爾在電視中所看見的誇張的贊反討論,若以這樣來開啟討論的話,那就失敗了。應該像贊反遊戲般的程度,只要一兩句話,一來一往那就成功了。一開始當然會有點生疏,但是繼續進行的話,就會變得老練,換句話說也能熟能生巧。必須從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東西開始,這樣開始贊反遊戲的話,以後父母和子女之間,產生的問題紛爭,也可以達到用討論的方式來解決的境界。
自己決定買不買智慧型手機
智慧型手機已經變成世界性的社會問題,在美國,立法禁止銷售智慧型手機給十三歲以下的青少年,在日本因為智慧型手機遊戲而引發的傷亡事故,據調查報告也顯示上升的趨勢。而在韓國也一樣是嚴重的問題,智慧型手機可說是父母和子女間引發衝突的常見爭端。而我和孩子也就智慧型手機,進行三次的討論,結果孩子自己說出了「不需要智慧型手機」的話。智慧型手機的優點和缺點,還有從贊反兩個影響層面來思考,最終自己下的結論。
第一次的討論主題,是說明智慧型手機的優點和缺點,因為孩子想用智慧型手機,所以讓她先說了優點,討論是非常有趣的,說話之前,先寫下話題來作準備後,下一個開始對話的方法也一樣,這樣有助於生疏的對話。當父母主張智慧型手機的缺點,若要說會影響腦部,或是準備照片資料來作事實證明,會更具效果。若沒有證據和事例,不管說的話有多麼正確,最後也會被孩子認為,只是父母嘮叨的話。
若彼此說明完優缺點後,這次試著互換立場來做說明。給孩子機會,可以試著主張智慧型手機的缺點,自己也必須思考智慧型手機的負面影響,這裡必須要注意的點,父母所說的討論內容中,不要顯現出禁止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意圖。
第二次的討論,以孩子對於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贊成和反對,來作為主軸開啟對話。以智慧型手機為主題在進行贊反討論時,有基本遵守事項,身為大人的父母,必須先拋開智慧型手機中毒的想法,以自己是成人,因而可以長時間使用智慧型手機,而子女是孩子所以不能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理由,這並非具備邏輯性的說服理由。討論若失去說服力,那麼不管賦予什麼樣討論的美名,終究只會變成脅迫和命令而已。
第三次的討論,以正確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方法為主題,來進行討論,其中一部分討論應該從幾歲開始使用會比較恰當。孩子自己的意見如下:
「搜尋資料時,若使用父母的智慧型手機的話,是可以的。因為我年紀還小,自制力還不夠的原因,如果有智慧型手機,沒辦法抑制自己想打遊戲,有很高的可能性會沉迷中毒,現在決定不使用智慧型手機。等再長大一點,需要電話的時候,或需要聽音樂,或是教育廣播時,可以使用一般手機。」
孩子決定不使用智慧型手機,並做出自我宣言,而最有助於討論的素材就是報紙。因為孩子接觸好幾篇報導,是關於智慧型手機所引發的問題,所以孩子自己的想法也清醒了不少。討論之後,我們家並沒有因為智慧型手機,而引發矛盾,偶爾問一下孩子「妳不羨慕同學用智慧型手機嗎?」孩子也平靜的回答「不會」。反而是孩子擔心父母,會因為使用智慧型手機而中毒,所以嘮叨了幾句,我都會像即時新聞報導一樣的辯解說「媽媽用智慧型手機是寫文章練習,就像使用便利貼的功能一樣。」這也算是一種幸福的操心。本文節錄自:《這樣對話,才能養出一個成年人:我們都希望孩子擁有的思考力、同理心、責任感、獨立自主,就從聊天開始吧!》一書,金芝英著,高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