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學人文教養有什麼意義?助你擁有人生兩大武器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8-12-31

瀏覽數 21,700+

圖片來源:pexels
圖片來源:pexels

學習人文教養的意義三:成為溝通的武器

要能與來自不同背景或價值觀的人正確、有效率的溝通,必須具備三種素養。

這三種素養就是英語、邏輯、人文教養。我想英語和邏輯應該不需要多加說明,但有些人也許會對人文教養產生疑問。

我從自己的親身體驗當中,相信人文教養是可以讓溝通變得圓滑的武器。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吧。下面這段對話,是我支援某個組織改革計畫,在談論客戶公司的狀況時,與倫敦的同事及客戶之間的往來對話:

顧問:「他是哪種類型的領導人?」

客戶:「他?李爾王吧。」

顧問:「原來如此。那誰是艾德蒙?」

客戶:「應該是S。」

顧問:「果然如此……那麼寇蒂莉亞呢?」

客戶:「應該是去年還在的N吧,但被S放逐了。」

顧問:「哦,那我們必須來當寇蒂莉亞。」

客戶:「原來如此。確實是這樣......。」

上述對話不用說,題材內容自然是威廉.莎士比亞的戲劇《李爾王》(King Lear)。保守起見,在此先說明一下故事。

這齣戲當中,年老的李爾王因為沒有看出心機很深的兩個女兒的意圖,而對她們寵愛有加,想把國家交給她們。另一方面,卻疏遠、放逐了真心愛著父親,而直諫建言的女兒寇蒂莉亞。我和客戶的對話就是基於這樣的人際關係來進行比喻,對於完全不了解李爾王故事的人來說,就會不明所以了。

這並不是語言能力或邏輯思考的問題,單純是人文教養的問題。其實不需要是歐洲人,只要你從事的是知識產業,當然一定讀過《李爾王》,全世界的菁英們都是以這樣的前提在討論事情。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這恐怕也帶有想試試我這個遠從東方來的人,有多少斤兩的意思在,感覺就像是那種勢利眼的臭菁英份子吧。不過若是換個立場來看,我們就比較能理解了。

例如,當我們說:「那兩人的關係,就像忠臣藏裡的吉良上野介跟淺野內匠頭一樣。」我想不需要多加說明複雜的故事背景,日本人就都能理解這個狀況吧。

如果是上述比喻的狀況,對方卻回答:「我不懂這是什麼意思。」我想,無論對方的學歷或職業經歷多麼了不起,大家也可能都會覺得:「這個人不要緊嗎?」若是要將故事中的人際關係、情景一一仔細說明的話,又會令人煩躁不已。也就是說,人文教養是為了一口氣提升溝通效率,而具備的一種壓力鍋功能。

在必須全球化溝通的場合,不知道《李爾王》,就像是你在日本不懂用《忠臣藏》比喻一樣,會變成一種溝通的疏失。

歐美菁英人士在溝通上的前提,特別以讀過聖經和莎士比亞為最重要,還有杜斯妥也夫斯基等世界知名的文學作品。這就像石蕊試紙一樣,對他們來說,如果不能在這方面有共同的基礎,他們不會信任這樣的人,至少不會承認跟自己是同一個等級的人,或是很難把你當成夥伴。

學習人文教養的意義四:成為橫跨領域的武器

人文教養在進行專業領域切割化的現代社會中,是將這些領域聯繫起來,並且恢復整體性的武器。

現代社會被科技的進步帶著跑,不得不有所變化,而且科技的進化必然會要求專業領域分得更細。這時在特定領域裡,若將科學知識的深度化與人文教養看成兩個對立面,人文教養就沒有出場的機會。

另一方面,假如能理解那些越來越專業分工的科學知識,然後透過人文教養將它們連在一起,如此一來情況會是如何呢?如同本書在一開頭說過的,目前不足的並不是各個領域的專家,而是可以跨界的跨領域人才。現在這樣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因為越是專業化,就越需要能夠超越個別專業領域行動的自由人,唯一能夠給你這個自由度的,便是人文教養。

跨越領域對一個領導人而言,可說是必要的條件。因為一個一直待在個別領域的專家是沒有辦法當領導人的。要成就身為一個組織領導人的大器量,也就等於要慢慢地變成一個「非專家」。

請想一想在企業的管理職中,最必須負「專業外領域」責任的職位,也就是老闆。所謂出人頭地,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要漸漸變成非專家。領導人的工作,就是在不同專業領域中遊走,為了共同的目的,驅動像是寄居蟹一樣關在自己領域裡的專家。

在眾多工作場合中,我們大多會因為「自己不是這方面的專家」這種低人一等的感覺,儘管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而猶豫是否要向該領域的專家提出意見。但是我們切勿忘記,這種不對專業領域提出意見的客氣態度,是阻礙整體世界進步的最大障礙。

比方說,在開發東海新幹線時,主張「要製造以時速兩百公里行駛的鐵道,在原理上是不可能的」,頑固地否定了建造新幹線可能性的,正是國鐵的資深工程師。

然後,這位資深工程師長期無法解決的車台震動問題,卻是由完全外行的飛機工程師所解決。如果當時那位飛機工程師客氣地認為自己不是專家,不敢提出解決的點子,事情會變成如何呢?

很多時候要達成世界的進步,都是多虧了領域外的外行人所提出來的意見。創造出「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這一詞,美國的科學史家湯瑪斯.孔恩(Thomas Kuhn),在其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指出,大多數典範轉移的情況,是發生在剛進入那個領域不久經驗尚淺的人,或是非常年輕的人。

關於「橫跨領域並不一定要具備廣博的知識」的這個問題,也就是要站在整體的觀點來思考,說出該說的話。想要具備這個武器,可以說一定要有人文教養作為後盾。

學人文教養有什麼意義?助你擁有人生兩大武器_img_1本文節錄自:《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用乘法讀書法建構跨界知識網,提升自我戰力,拓展成功人生》一書,山口周著,采實文化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