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感性政治與黨性政治

陳芳明
user

陳芳明

1998-12-05

瀏覽數 12,350+

感性政治與黨性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8 / 12月號雜誌 第150期遠見雜誌

選戰彷彿是一把利刃,每次總是毫不例外地在台灣社會劃開一道傷口。好不容易把傷口舔拭乾淨之後,下次的選戰又接踵而來,已經癒合的疤痕,再一次被挑起、割裂、撒鹽,產生強烈的痛楚。解嚴以降的歷史,便是在這樣反覆的新仇舊恨交織之下穿越過來。投票選舉可能是追求民主過程中的必經途徑,但是否要以如此必要之惡的儀式進行,似乎值得深思。

激情的吶喊與高張的旗幟,已經構成台灣選舉文化的主要特色。今年台灣的三合一選舉,旗海再度淹沒每一座城市,聲浪再度震聾每一條街道。燃燒起來的情緒一如星火燎原。借助於緋聞、謊言、錄音帶的煽動,再加上統獨議題的炒作,一場選戰下來,已經使所有選民必須在黨派、族群的認同上劃清界線。在選戰方熾之際,每位候選人都宣稱要追求族群共存與社會安定,但是在宣傳與動員策略上,卻都得到與政見相悖的結果,甚至情況還變得更糟。

每隔一、兩年都要舉辦一次投票選舉,誠然要付出很大的社會成本;然而,在心靈上造成的傷害,恐怕不是任何可見的成本能夠估算的。

在選戰中政黨與政團所扮演的角色,往往決定了投票之前的氣氛。黨性較強的候選人,為了宣揚黨的政治立場,常常把意識形態無限上綱,變成道德審判的利器。意識形態一旦昇華成為候選人僅有的依據,其他政黨的對手都可能被迫要接受人格的檢驗。劍拔弩張的形勢,最後都在人格的挑戰與質疑中形成。

一場選舉大傷社會心靈成本

選舉必須打得如此緊張嗎?今年,媒體都把候選人之間的相互挑撥形容為「口水戰」;事實上,以「洪水戰」來形容庶幾近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反而使人看不清楚究竟誰的政策與政見才是真正的民意依歸。黨性強,戰鬥性就強;從而造成的對峙也就更強悍。

如果把選舉當做一場嘉年華會來辦,緊張的對決是不是可以緩弛下來?這似乎是值得欲求的一種想像。從這次的選舉活動來看,柔性訴求與軟性演講,總是能夠吸引多數選民的參與。討論社區改造、幼兒教育、環保問題等等的演講活動,可以使一位候選人真實的氣質與性格呈現出來。透過如此議題的渲染,也可使選民與候選人之間的距離拉近。

遠見陪你智慧行,閱讀有禮送好箱

黨性少一點,感性多一點

民主的效率往往是緩慢的、耗時費力的。如果嫌惡民主的節奏太慢,大概只有兩條途徑可以解決;一是進行革命,二是恢復獨裁。革命與獨裁,能夠非常迅速做成決策,並付諸實行。但是,客觀的現實已經證明,台灣革命的條件全然不存在;而獨裁政治的時機也一去不復返。民主既然是台灣必須選擇的道路,那麼所有的參與者就有義務學習耐性,更有義務去關心存在於這個社會的種種議題。

在民主的道路上,沒有一種決策是可以用吶喊與揮舞的方式獲致的。一個有備而來的候選人,必須對他所關心的議題非常熟悉,也不能局限以意識形態為基礎所訂立的政見。走過戰後半世紀的民主政治,好像使台灣社會的思考方式漸臻成熟。不過在發展的過程中,卻不免帶有太多的血腥氣味。

民主政治是為了解決獨裁政治無法解決的問題。從前血跡斑斑的史害已經昭告世人,要用更多的智慧與民主,創造更具人性、更符合人道的社會。因此,選戰活動不應為民主政治製造更多的問題與麻煩。在三合一的選舉活動中,已有部分候選人開始透過花車裝飾與服裝打扮製造一些喜悅的氣息。在灰色的選戰裡添加一些色彩,畢竟可以緩和緊張的情緒。降低火氣、淡化血腥;黨性少一點,感性多一點,才可能為台灣的民主帶來更多的想像;而豐富的想像,可以帶來希望、帶來許諾、帶來力量。

(本文作者為靜宜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