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的文化力正在躍起,透過新建及更新圖書分館,以及鍾肇政文學獎、文創博覽會、光影電影館等努力,培育文創人才與賞析人口,呈現影視、文創、書寫與閱讀等多元文化實力。
新建更新圖書館 讓城市飄書香
閱讀為人們帶進知識,也為桃園啟動質變。升格後,市府積極更新並規劃20 餘座圖書分館新建及遷建計畫,大幅提升愛書人的閱讀環境;同時預定在藝文特區打造一萬多坪的市立圖書總館,結合電影院、文創商城及餐廳等複合式功能,為市民帶來更貼近生活的文化休閒新地標。而各個分館也逐漸建立「一館一特色」,如龍岡分館以高質感木造設計,贏得「全臺最美圖書館」的讚譽,其餘如富岡、大園分館,或如龍潭分館暨鄧雨賢音樂紀念館、兒童文學館等各式特色館建置計畫,創造圖書館的無限可能,也提供民眾更多元的閱讀服務。
此外桃園市率全國之先,首創全國第一個以社區為單位的購書補助案,只要擁有閱覽室或閒置空間的社區,都能透過申請補助採購書籍,讓書海進入社區與住家。在臺灣經典作家中,出生於桃園市龍潭區的作家鍾肇政,一向被尊崇為「臺灣文學之母」。桃園市年年舉辦鍾肇政文學獎,期待透過文學表達對土地的感情,傳承鍾肇政文學的精神與特色,也為桃園培育文學創作的種子。
影視協拍 展現桃園多元魅力
桃園多元的魅力,吸引臺灣史詩電影《阿罩霧風雲》、香港賀歲大片《黃金兄弟》、鄭文堂執導的電視劇《奇蹟的女兒》造訪桃園取景。透過影像的傳遞,桃園的文化與自然景致逐漸發光發熱,進而逐步發展成為臺灣的影視基地。
在《百日告別》、《失控謊言》,電視劇《一把青》等佳作的背後,都有桃園市經費補助與協助拍攝的支持。在桃園市支持的作品中,《幸福路上》及《范保德》分別榮獲東京國際動畫節最佳長片、在臺北電影節勇奪百萬首獎及最佳導演獎,展現桃園長期耕耘影視產業的眼光與成果。
扎根影視文創人才培育 帶動紀錄片浪潮
桃園光影文化館重新開放,變身為一座具有192席座位的電影館,定期推出主題影展,未來還將推動「社區電影院」,將優質電影帶進社區及學校。中壢馬祖新村活動中心也活化成為桃園光影電影館,提供藝術片、紀錄片等放映,成為影迷朝聖的所在。為了培育在地的紀錄片觀影族群及拍攝人才,更特別舉辦「桃園城市紀錄片徵選暨培訓活動」,經過數個月的培訓課程及監製工作坊,輔導學員完成多部紀錄片,持續訴說桃園在地故事。
為了展現在地文創魅力,桃園首屆文創博覽會於2018年10月展開,融合在地各族群文化,聚焦「生活、文化、創意、科技、藝術」五大元素,引領大眾從視覺、聽覺、觸覺感受文化,體驗桃園獨特的文創活力與創意。
青年返鄉 走出「老六哲學」
多數人對桃園的印象是充滿煙囪的工業都市,在2014年升格直轄市後,鄭文燦市長與市府團隊共同努力,持續擾動居民加入社區營造行列。2015年文化局開補助個人推動社區營造之先,促發青年返鄉深耕,並舉辦「社造博覽會」,邀請百餘個單位參與,展演、交流社造理念,走出桃園市特有的「老六哲學」。
(圖說:小朋友共同製作社造博覽會願景區展品,社區參與,從小做起。)
行政社造化 協力推動全力支援
面對都市環境迅速變遷,桃園開始轉動行政社造化的齒輪。在臺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許主冠理事長眼中,鄭文燦市長對文化政策的全力支持,市府各局處展現的熱情活力,已開啟「相信桃園市可以改變桃園市」的信念,許主冠更表示,「桃園最勇敢的是把『行政社造化』法制化」,他認為唯有持續支援社區營造,才能逐步建構城市自明性,讓市民以更開放的心態,想像桃園的未來,並以身為「桃園人」為傲。
串連地方文化館 訴說桃園城市故事
日常生活堆疊出的故事,遍布你我生活周遭,2014年起文化局串連地方館舍為「桃園城市故事館」,例如中平路故事館、新屋區農會稻米故事館,由各區的故事館傳承歷史記憶、串連世代情感。而桃園的「眷村鐵三角」皆有各自特色與定位,馬祖新村規劃為眷村文創園區;太武新村打造為823砲戰紀念館與藝術村;憲光二村則在眷村的基礎上擴大視角,規劃為全臺首座「移民博物館」,紀錄臺灣眷村與移民的生命故事,豐富對多元族群的理解、尊重及包容。
(圖說:桃園首創市民學藝員制度,培育市民參與地方文化事務。)
首創學藝員制度 文化動能生生不息
為了培養文化館舍經營人才及充實桃園地方學,桃園首創「桃園市民學藝員」。學藝員在日本意指博物館專業人員,文化局取其精神,進一步加入社區營造概念,規劃館舍營運相關課程,媒合學藝員參與地方文化館的運作,為市民規劃設計更貼近在地需要和幸福感的展演活動。
前國立歷史博物館張譽騰館長認為,桃園城市故事館透過社群力量的對話、合作,提升館舍的能量;而學藝員制度更是桃園市的創舉,讓地方青年有能力參與文化事務,「文化工作不是一蹴可幾,但我們已經看到星星之火遍布點亮。」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