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中,奈及利亞奇博克小鎮,恐怖組織綁架了200多位女學生,舉世譁然。奈國政府卻說:「這是個假新聞」。
這件事一直困擾著駐在倫敦的女記者布莎雷(Stephanie Busari)。後來她拿到一部影片,是恐怖份子向世人證明這批女孩還活著。布莎雷親赴奈及利亞東北部,向受害人父母確認是他們失蹤的女兒。
最後奈及利亞政府採取行動,只救出21位女孩;離綁架發生已兩年多。這位女記者氣憤的說:「我對假新聞憤怒,它拖延了救人。」
假新聞對社會最大的傷害是:人們不再相信媒體。媒體也失去了做為社會公器:制衡政府、伸張正義、保護人民權益的角色。
去年美國蓋洛普民調,只有32%的美國人信任大眾媒體(包括報紙、電視、電台);1976年時,信任度是72%。相隔40年,下滑40個百分點。
今年8月,賽門研究中心(Simmons Research)訪問2009位美國人,在38個重要媒體中,他們最相信誰?第一名是《華爾街日報》,接著是美國的電視網《ABC News》和《CBS News》,英國《BBC News》第四。財經雜誌《Forbes》第五,《NBC News》第六。再依次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USA Today》及《華盛頓時報》。
專家分析《華爾街日報》受肯定,是他們有「受人尊敬的新聞」和「保守派言論」。而立場鮮明的「自由主義」的英國《經濟學人》和強調「保守主義」的《FOX News》都同列中間。
防堵假新聞 應從個人做起
傳統的新聞記者嚴守「純新聞」和「評論」的分際,但隨著世界環境的複雜化、科技創新帶來個人化,新聞和意見的界線日漸模糊。
華府White House Watch網站主持者Dan Froomkin特別對川普時代的「新聞和意見混雜」有感,但他也承認用「報導」「分析」「觀察」「意見」等欄目,對讀者而言仍難區隔哪些是「事實」,哪些是「偏見」。
就連俄國媒體界正紅的議題也是「資訊噪音」,它是指「那些把細枝末節小事拼湊成大新聞」的技倆,是干擾大眾的噪音。
美國MIT的一群科學家正訓練電腦偵測假新聞,它們定義的「假新聞」,主要有二個層面,一是「是否為事實」;一是「是否為偏見」──指說出事實的人背後有無意圖(包括意識形態、個人及組織利益),因此或斷章取義、或比率不對稱、或時空背景錯置、或濫權扭曲。
再多的科技巨擘研發阻擋假消息的工具,再多的學校研究分辨真假新聞,都不如奈及利亞女記者布莎雷所說:「有些人只看標題,就分享資訊。我們能不能停止轉發未經證實的消息?能不能想想轉發的訊息可能引起仇恨和暴力,可能對現實社會造成負面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