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珺,90後金牛座女孩,有務實沉穩的一面,也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傻勁。為了申請上Peace Corps(美國和平工作團)國際志工計畫,她足足準備了一年半,畢業後飛往烏干達當農業經濟志工,在距離台灣1萬公里外的東非國度,與農民、中盤商、公平貿易合作社打交道。
她堅持:想解決冰山一角的問題,就要潛入水下找蛛絲馬跡。熱中社企,每年寒暑假環島走訪NGO、拜訪志趣相投的青年,走進當地,成為當地人的意義,就像殘障人權運動的那句標語:「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沒有任何與我們有關的事務,是我們不曾參與其中)」
700多個夏日,赤道的熾陽將她曬得古銅發亮,王怡珺被朋友戲稱是烏干達女孩。去年她發起「烏干達課綱微調」募資計畫,從非洲紅回台灣。為什麼幫烏干達人出版童書?就像台灣原住民的文化傳承困境,耆老的部落傳說乏人問津,都市的孩子只知道白雪公主與灰姑娘,歐美捐贈的童書,是唯一課外讀物。
在國際NGO工作,幫助世界各地有需要的人,這畫面大概就像阿根廷革命英雄切‧格瓦拉的那句誓語,「如果說我們是浪漫主義者,甚至是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分子,我們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麼,我們將回答一千零一遍,是的,我們就是這樣的人。」
聽起來超酷,但,實際上可一點也不浪漫!
社會假如完美,我們就不會在這裡
王怡珺笑說自己是「哈利波特」,撥開瀏海,額頭上有一道閃電疤。
事發於她到烏干達一年,童書出版的募資計畫正緊鑼密鼓進行。某天黃昏,她跟朋友電話聊得起勁,搶匪從身後竄出,猝不及防拿開山刀朝她砍下,搶走手機,丟下眼前一片空白的她。事發突然沒被嚇暈,她壓住滿頭鮮血在路上狂奔,跑到鄰居家求助,鎮定到連自己都訝異。
命大活下來,心理陰影卻讓王怡珺一度痛恨烏干達,對陌生人處處防備,不明白自己為何要來幫助這群「可惡」的人?更令她忿忿不平的是,烏干達女權低落,性騷擾、搶劫、性侵等案件並不罕見。
「你幫助的,可能是你這輩子遇過最可惡的人。」王怡珺在烏干達深刻體會,國際援助案例探討再多,都不如親自走一遭,經歷理想與現實的撕裂重生。
「很多人會把弱勢者神聖化,覺得他們是聖潔的一群人」,王怡珺搖搖頭說。可憐跟可惡是一體兩面,壞人背後是社會積弊的表徵。烏干達有著許多未開發國家通病:政府貪汙腐敗,貧富差距懸殊,年輕人失業率高,物價高於收入,種種問題,讓人在亂世求生,往往不擇手段。
「社會假如這麼完美,我們就不會在這裡。」在一陣鬼打牆與鑽牛角尖的日子後,王怡珺總算想明白,該做的事還是得繼續做。
給他魚、釣竿,還要幫他蓋魚市場?
就像白種人在台灣會被叫「老外」,黃皮膚的王怡珺到了烏干達,總被稱為「Mzungu」。嚴格來說,Mzungu沒有惡意,但在保守封閉的農村裡,受過高等教育、憑自身努力脫貧的人,也會獲得這個稱號,意思是非我族類。
為什麼努力認真,表現優秀的人反而被排擠?烏干達的高知識分子、中產階級,走出農村就回不去了,竟是國際援助的後遺症。
王怡珺解釋,歐美等先進國從二戰後開始大量援助亞非洲,她所屬的USAID(美國國際開發總署),在50~60美援年代,台灣人穿的「中美牌」麵粉袋衣褲,就來自USAID。60年過去,台灣躋身開發國,而烏干達卻沒這麼幸運,人們依舊貧窮,一味接受援助,也養成他們依賴心重,凡事總想不勞而獲的習性。
早年烏干達是部落制,有錢人會幫助窮人,但窮人也會想辦法回饋。而今,農村裡脫貧自立的人,被貼上「有錢人」標籤,整個家族都想靠他過活,婚喪喜慶、日用周轉都找他,曾幾何時,不再是以前淳樸互助的社會。
近年國際援助組織也開始反思,從給魚、給釣竿到幫他蓋魚市場,不只是發物資,而是給他自力更生的工具,還要提供他打破現狀的誘因。
這也是王怡珺辦童書出版社的初衷。喜歡閱讀的她,有一天發現,在烏干達有錢也買不到童書,小朋友只有NGO不定期出版的衛教童書可看。於是她在台募資成立出版社,所有成員採用當地人,傳承當地的故事,用賣書的錢維持營運,也串聯學校、民間組織,與文史工作者等人。
利用工管系所學,從沒創業過的王怡珺成了創業顧問,從教導烏干達人什麼是童書、給小孩子看的插圖怎麼畫、怎麼解決銷售通路問題、如果賣一本書收入不夠,還能用哪些辦法⋯⋯。過程足足花了一年半,漫長卻很有意義。
「第一天開始做這件事就要思考,你離開後怎麼辦?」看過烏干達血淋淋教訓後,王怡珺非常清楚,所有計畫都要能建立生態圈。如今出版社即將出第二本書,提供一群本地人就業機會,也從小開始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
旅行中學到:給所有事情第2次機會
烏干達的主食matooke,被烏干達人奉為珍饈,卻是王怡珺最討厭的食物,她形容,那是一坨噁心的黃色香蕉,吃過就不想再吃!
直到遇上歹徒的那年開齋節,王怡珺被穆斯林朋友邀請到家中用餐,「再給烏干達人一次機會吧!」那陣子社交恐懼症發作的她心想,是時候走出陰暗角落。歡騰的節日裡,金黃綿密的matooke淋上香濃肉湯,她才發現,抗拒已久的食物,其實也沒這麼討人厭。
重新愛上烏干達,從一盤「黃色香蕉」開始。王怡珺在旅行中學到:「給所有事情第二次機會。」
旅行從蜜月期、撞牆期到苦後回甘,回台半年,她剪了一頭俏麗短髮,小背心加熱褲,紅唇映襯焦糖色肌膚,讓她看上去像個熱情洋溢的南國女孩,隨身攜帶的非洲婦女手作包,是那段盛夏光年留給她的紀念品。
今年秋天,她準備赴美就讀公共行政研究所。說起這兩年對她有什麼改變?她說旅行是重新認識自己,從前深信不移的會被顛覆,以為不愛的卻可能重新愛上。曾以進入社企為目標的她,現在發現,不論在社企或一般企業,重要的是如何使企業問責,用商業力量把社會推向前。
■Peace Corps美國和平工作團介紹
美國和平工作團所發起的國際志工計畫,一次為期2年,分農業、社區經濟、教育、環保與衛教等類別,志工將加入當地NGO 或國際組織計畫,派駐到全球超過60 個國家,如尼泊爾、祕魯、蒙古、喬治亞、中國、萬那杜、科索沃、馬拉威等。除享有往返機票、生活費供
給與醫療補助,每月2 次有酬休假,另有回國後就業輔導、申請推薦,或申請研究所的獎學金補助。有意申請者可上網查詢。https://www.peacecorps.gov/
■如何成為國際NGO志工
國際援助看似浪漫,卻不是滿懷熱情就好。如何具備幫助他人脫貧自立能力?以下有些眉角:
1.掌握議題的能力
從田野經驗中發現問題,並設計符合當地需求的解決方案。
2.創意的執行力
想到點子還要能夠兜資源,找到對的合作夥伴或能幫你執行想法的人。
3.彈性與靈活度
國際志工需要極高的靈活度,以應變孤身在外生活的種種突發狀況。
4.援助與被援助的心態調整
用什麼心態面對當地人?如何拿捏你與受幫助的人的關係?聽到悲慘的故事,如何保持中立?都是在當地會遇到的兩難,出發前先做好心理建設。
5.接納文化差異
既然來到國外,就放下刻板印象或偏見,好好體驗當地生活。
■王怡珺小檔案
1991 年生。台大工管系畢。烏干達USAID計畫農業顧問志工,成立當地第一間童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