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小潔(化名)從小看媽媽遭同居人家暴,認為「爸爸打媽媽、媽媽不要她」都是自己的錯。後來小潔也逃家、未婚生子、遭同居人家暴,來到善牧接受庇護。當她呆望著牆上「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的海報時,湯靜蓮修女握著她的手說:「妳是寶貝的,妳是重要的。」小潔立刻放聲大哭,因為這輩子還沒有人跟她說過這樣的話,過去身邊的人都看輕她甚至傷害她。
為了讓孩子得到妥善照顧,小潔決定把剛生下的女兒送養。她跟湯修女說:「我要讓我的女兒看到,媽媽也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高職中輟的小潔重新回到學校,善牧幫她安排志工進行課後輔導,畢業後順利工作、結婚,展開新的人生。
湯靜蓮奉獻一生 救助上萬不幸孩童
善牧基金會成立29年來,服務對象廣及不幸少女、高危機青少年、中輟學生、受暴婦幼、目睹暴力兒童、單親家庭、未婚媽媽、棄虐兒、弱勢新移民家庭、原住民家庭及人口販運被害人等,提供他們生活照顧、護理保育、疾病就醫等安置庇護服務。此外也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關注各國弱勢女性的處境。
創辦人湯靜蓮修女是馬來西亞華僑,十九歲進入善牧修女會,在新加坡接受社工訓練。原本打算來台灣學中文後,回馬來西亞做關懷窮人的工作。來台不久就發現當時台灣沒有長期收容不幸少女的中途之家,也欠缺社工,讓她決定留下。
那時剛解嚴,開始有人口販賣問題,但社福單位還不太了解狀況,也找不到社工。湯靜蓮從被賣少女身上,發現家庭暴力是很大的問題,還有被騙到都市的原住民和觀護所的少年犯。善牧成立了第一個家庭暴力收容所,起初為了找適合的收容所搬了7次家,後來在廣告人王念慈協助才募款成立基金會。
生命的圓圈 紀錄未婚媽媽心路歷程
歷時三年拍攝,善牧在今年推出紀錄片《生命的圓圈》,舉辦全台免費巡迴放映,獲得熱烈迴響。
善牧在台南設有寧心園及台南嬰兒之家,安置未婚媽媽和她們的孩子,也提供收出養的服務,為寶寶找到新家。湯靜蓮修女說,媒體常報導未婚媽媽狠心拋棄孩子的新聞,但她們看到更多勇敢的未婚媽媽,決心要給孩子最好的環境,堅強地選擇自立或出養;很多夫妻也願意接納沒有血緣的孩子,以愛心成就幸福家庭。《生命的圓圈》的拍攝,就是希望把這個原本是個遺憾,但透過「愛」得到更多彌補的溫暖故事紀錄起來,同時希望更多人關注這個議題,讓求助資訊能廣為青少年所知。
因應社會變化開發服務對象培力計劃
面對越來越多元的社會,服務對象的需求也在變化,以未婚懷孕少女來說,善牧的青少年服務中心遇到的幾乎是留養的狀況多,也就是有別於未婚小媽媽的安置家園,小媽媽多數選擇出養。為此,善牧新北市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就提出「自己飯錢自己賺」培力計畫,教她們自製咖啡、手工餅乾、牛軋糖,幫助她們就業,改善育兒帶來的龐大經濟壓力。
另外,像是善牧在台東的傳奇咖啡館,訓練青少年飲品製作及顧客服務;「大手牽小手」預防暴力行動專案,訓練大學生擔任志工,向年輕世代推廣無暴力的社會,還有花蓮區的工作人員大多來自原住民部落,用「一塊地、一群人」的概念,希望傳承原住民互助共享的精神,透過小農計畫和工藝方案,協助部落經濟自主。這些工作的重點都在服務對象的培力,已非傳統大家認知的,一個人面臨困境,能得到的僅有經濟直接支援或緊急庇護。
參與國際倡議 落實人權理念
陳彥竹進入善牧工作兩年多,今年代表臺灣到梵諦岡參加國際青年反人口販運研討會。她提到聯合國非營利機構婦女地位委員會(NGOCSW)過去都是由資深工作者及學者專家參與,今年開放青年組甄選,三位青年將代表善牧分享原住民婦女、新住民婦女、受暴婦女及人口販運被害者的經濟培力,並深入探討單親婦女的支持方案。
研發專員李碧琪指出,目前善牧研發工作主要聚焦在將國際人權觀念落實到實務工作,包括轉化《兩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及《身心障礙者權利國際公約》等,透過培力及討論,傳達給一線工作人員,並接受回饋以修改未來的工作內容與方向,包括前述的創新服務模式,及開發新移民的社區及家庭工作。
放不下的孩子越來越多
湯靜蓮說,原先來台灣服務的計劃只有幾年,完成階段性任務之後就要回原來的國家服務。「是這些孩子, 讓我放不下……」在民國76年來台接手不幸少女中途之家之後,善牧拓展服務,除了被賣、被騙從事性交易的少女,還有遭家內性侵害的少女,以及受暴婦幼。她看到越來越多需要幫助的孩子,他們不只需要庇護安置這樣的避風港,更需要長期的陪伴關懷。在這樣的使命下,湯靜蓮決定留在台灣,這一留就是快30年。30年來,經濟不景氣導致捐款下滑、服務據點有些收掉、有些險些關閉等等的挑戰,不斷考驗在這塊土地上的救援工作。
在台灣,每31.8分鐘就有一個孩子受虐,而善牧幫助過單是受到家庭暴力必須緊急庇護的孩子,就快6000個。像善牧這樣的社福機構不能少,憑藉著社會大眾的愛心,才能有更多需要的孩子被救援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