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蘇迪勒颱風來襲,我當天剛好要飛北京。前一天晚上,航空公司(我就不說哪一家了)原本宣布飛機會正常起降,但看著風勢愈來愈大,我決定還是不要冒這個險,取消了行程。工作重要,還是命重要?當然命重要!
不過面對天災,許多人的反應卻不是這樣。舉個例子:
某天我去客戶那裡開會。會議開到一半,突然覺得有點搖晃,然後搖得愈來愈厲害,做簡報的人也停下來了。
「地震。」有人說。
「是啊,地震。」
「還不小。」「嗯。」
大家互相看著彼此,手擺在桌上,好像準備要站起來,10幾秒過去,搖晃的感覺慢慢減弱了,原本做簡報的人清了一下喉嚨,又繼續開始講,大家也都一副正常,雖然我看到好幾位同事偷偷拿出手機傳簡訊給家人。
但碰上地震的正確做法,不是應該立刻離開玻璃窗旁,蹲低保護頭頸,躲到桌下並抓住穩定的東西嗎?會議室裡同事你看我,我看你,卻沒人敢動。那種尷尬的感覺,好比會議突然被手機鈴聲打斷,我們只是等鈴聲結束而已。
當下如果有人立刻說:「躲到桌子下面,保護頭頸!」我相信很多人會跟著做。
遇到狀況時,我們該主動時反而被動,以別人的反應來決定自己該怎麼反應。若別人偏偏也都沒事的樣子,我們也就很快說服自己「還好,沒事」。於是大家都裝沒事──直到真的出事。
裝沒事,就真的沒事嗎?
1999年Oklahoma州,一個超級龍捲風來襲,整個地區13分鐘前就響了警報,但還是有不少人在路上走來走去,好像不相信會吹到他們。後來這龍捲風徹底摧毀8000多戶人家。
2004年12月發生的印尼大地震引起了海嘯,23萬人死亡。當整個海面都在倒抽冒泡,顯然很不尋常時,竟然還有人跑去海邊撿貝殼。
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當2架飛機都已經撞上了世界貿易大樓,大家忙著逃生時,竟然還有1000多人花時間登出自己的辦公室電腦。
我們內在雖然不知所措,但外在很會假裝正常。心理學稱之為「正常化偏誤」(normalcy bias)。根據統計,在緊急狀況中,只有15%的人會在第一時間做出正確的求生動作。另外有15%的人則會驚慌失控,完全喪失理智。那其餘的70%,也就是大多數的人,反而會異常冷靜,彷彿不願意面對現實。
常遭受天災的日本人,對這方面做最多研究。他們發現一收到緊急狀況消息時,一般人反應有個固定模式:
首先,你會看身邊較信任、較熟的人怎麼反應。
然後,你會看其他人怎麼反應。
再來,你會跟家人或親友聯絡。
然後,你會開始準備逃生。
最後,你才會開始行動。
愈是沒有碰過的狀況,人就愈會猶豫,也愈會依靠別人的反應來決定自己的反應,這時很多人還會安慰自己:「沒有那麼嚴重吧!」但生與死,往往就決定在那短暫的分秒之間。
小心「放羊的孩子」
過去的災難經驗會讓人更警覺。但對於還未碰過實際災難的人呢?日本防災學者一再發現,讓人有正確的求生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演習。
日本學校防災演習包括震災、火災、也有水災。孩子們還有「?衣水泳」演習,穿日常出外遊玩的便服和鞋襪在池子裡練習踏水,就是為了讓學生知道穿著衣服在水裡的重量和感覺。萬一真的溺水,起碼對這感覺有個身體記憶,能比較冷靜求生。
反觀我們的社會,往往只為了方便,或擔心讓別人覺得不方便,於是把緊急演習變成半吊子的事。
社區大樓按照法規,每年都會進行火警測試,早早就在布告欄上告知,然後測試警報的同時,還用廣播系統一再強調:「這只是測試警鈴系統,住戶不需要理會......」好幾次,我在家裡聽著警報,但還繼續做我的事情。久而久之,不免就習慣了這種感覺。一開始很感謝大樓管理員的體貼,但做了這些研究之後,我完全改觀了。
想想,若哪天真的有火災發生,當火警響起的時候,大家會有辦法立刻分辨這次是真的嗎?如果不曾實際走過一趟逃生梯,有辦法知道需要多少時間和體力嗎?只測試警報而沒有實際的行動演習,就像是「放羊的孩子」,哪天狼真的來了,大家卻不以為是。那是多麼危險的狀況!
面對天災的想像練習
研究顯示,想像自己做一件事,並從頭到尾想像每一個細節,也能夠達到練習的效果。
所以下次你住進旅館,請花時間看門後樓層圖,但不要只告訴自己「逃生梯是往左走第3個門」。你該做的是閉上眼,想像自己在漆黑中爬出房間,摸到每一個門,每一個轉角,一直到逃生梯的感覺。當你這麼做時,大腦就會建立體驗般的記憶。雖然效果不如實際的演習,但跟完全不做比起來,還是好很多。
下次坐飛機,試試看,聽著空服員播報的安全須知,想像自己戴上氧氣面罩、穿上救生衣、從座位走到最近的緊急出口......久而久之,你就會開始累積寶貴的經驗,縮短你的反應時間。
緊急狀況千變萬化,我們無法預測會發生什麼。但光是冷靜觀望或跟隨別人行動,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學習正確的求生知識,並不時做演習,沒機會也至少在腦袋裡做虛擬演習。
面對天災,我們的確可以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