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技職教育師長名人說

30雜誌
user

30雜誌

2015-04-29

瀏覽數 9,000+

技職教育師長名人說
 

教育部技職司司長李彥儀》工業4.0,雙專長是技職在等待的人才

工業大國德國宣布進入工業4.0時代,運用電腦、網路及自動化,打造智慧工廠,以更有效率、即時、環保等方式生產,取代現有的工業生產模式。

工業4.0將跨足電機電子、網路資訊、商管及工管、生活應用、設計製造、機械自動化及行銷業務等人才,共同促成以物聯網及智慧化打造的工業生產鏈,換句話說,跨領域人才始能因應此趨勢變化,「而技職體系的教育,更要因應變化而提早準備,培養具有跨領域能力的人才,」教育部技職司司長李彥儀說。

跨領域人才始能迎接挑戰

李彥儀說,傳統工業生產以接單再製造、人工與機械相互搭配的生產線為主。但進入到工業4.0時代,透過物聯網及大數據了解到市場產品的銷售現況,即時反映到生產線,直接下單生產補貨。這將取代過去以人工盤點調查,再回饋到工廠,進一步備料再下單生產的模式。另一改變是生產線大量智慧化及自動化,減少人為操作,也減少了作業員的比重,改由機器人或自動化取代,大幅增加生產效率。

如此的改變將威脅到只會單一技能,或從事基礎生產工作者的飯碗。工作者勢必要增加技能與專業,始能滿足工業4.0時代來臨。同樣的,技職學生也不例外,不應單單只會一項本職專長,要能夠跨界,具備2種以上的專業領域,始能因應跨界整合的產業型態。

她曾到歐洲、德國,也赴美國哈佛、MIT等名校參訪,發現懂得跨界、整合型的人才目前最受業界歡迎。因此在大學中,教授也跨界,學生也跨界,去選修不同的課程,以增加不同領域的知識技能,達到思維與創新知識的激發與創造,提升競爭力。

以工業4.0來看,需要的學科包括機械、自動化、電機、電子、網路通訊,甚至生活應用、健康護理、設計開發等,相關的人才一定要能跨領域,以激發創意,發現應用並開發新技術產品。

舉最近報名剛結束的第19屆大專院校創思設計與製作競賽(TDK)來說,今年主題訂為「機器人文武雙全-科遇Book球」。其中「科」,代表科技,象徵本競賽歷年來由技專校院主辦的傳統;「Book」、「球」即文與武的意涵,隱喻台灣學子以文武雙全為學習目標,同時注重專業學識與實作技能之養成,這就是跨領域的意涵。

她再舉例,過去工科的學生可能只要專精在理工科領域即可,畢業後進到科技公司擔任工程師,也許在某項技術上專研,就符合產業的需求。但現在,科技產業賣的不只是產品,賣的是應用,理工科學生也要懂得應用,甚至去了解心理、人性及消費使用習慣等社會科學領域的專業,始能設計出符合消費者使用的3C產品。如Apple Watch及穿戴裝置就是最好例子,產品技術固然重要,但消費行為及應用才是賣不賣、消費者用不用的關鍵。

她鼓勵不論是理工或人文的學生,要互相溝通或選修相關課程,以達到相互了解的目的,在未來求職就業時,能跨左右腦思考,也跨領域發揮所長。

重產學合作,培育實作人才

手作能力仍是強項。「有一次台大電機系同學問我:司長,台大電機系與台科大電機系出來的學生有什麼不一樣?我不假思索的說,如果以一具機器人來說,台科大電機系學生會設計、會組裝,最後成型,實際可用。可能台大電機系的學生只能設計,且是模擬而已!」李彥儀用簡單的例子,說明技職院校學生的實作能力。

為落實實作能力,在課程上設有實務教學及實習課程,避免偏重普通科目。

另用三方面來強化:教師方面,鼓勵技專院校的老師貼近產業,進到業界研習或工作,甚至以技術報告來升等。學生方面,則鼓勵學生參加校外實習,以早日體驗職場。最後提供產業與學校零距離的教學,邀請業界人士到學校上課,以業師及教師雙師協同教學。

她舉台北科大典範特色專班為例,木柵高工、北科大電機系及手機大廠宏達電一起開設產學專班。在高職時遴選學員,進入北科大就讀,以師徒技術傳授,畢業後即成為企業正式員工,成為專業級的實作人才。

校外實習也是重點,鼓勵技專院校的學生,在學期間能到校外實習,全國共有1091科系已辦理校外實習,占總科系86%,實際參與學生更達6萬餘人。 從創意、創新到創業有了知識,會動手做,又有業界經驗後,下一階段可以嘗試創業。李彥儀認為,技職學生是一群喜歡動手操作的人,加上與興趣結合,做喜歡的工作,累積相當經驗後,是適合創業的一群人。

她曾前往美國著名的創業學院Babson College參訪上課,發現很多的課程內容其實與技職教育不謀而合:熱情、專注,動手等,就是技職培養的教育理念。因此她主張,技專院校不僅在傳授業界需要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也要帶進創新創業的思維,以因應未來的產業變化。

另,高雄第一科大率先在2010年宣誓轉型為「創業型大學」,並成立「第一科大天使投資公司」,投資校內創業天使,鼓勵學生勇敢去創新去創業。

典範科大計畫,改革技職教育

相較於一般大學有頂尖大學計畫,技專院校也推出「典範科大計畫」,以帶動技職素質。

李彥儀強調,典範是要學校結合自身優勢,配合產業需求及資源,建立全校整合型的人才培育及產學研發機制,此機制可以引導及帶動技專院校朝向以產學人才培育、務實教學為主的發展方向。以4年56億的經費補助12所科大,進行相關工作。

包括勤益科大設立工具機產業學院,培育從大一、大二的生手級、大三的半熟級,到大四的熟手級,最終到精熟匠級的碩士人才。

李彥儀呼籲產業界,對技職的學生應給予更高的肯定與報酬,以回饋他們對企業的付出。她相信,技職學生一定能勝任企業交付的工作,而適當的獎勵與回報,是對他們的鼓勵,也會讓他們更賣力投入工作。

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求真,從「匠」到「達人」的追求

被譽為台灣觀光教父的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只有高中學歷,卻能一路爬升到業界頂尖地位,他最在意的是技職教育體系,卻看到一場「拼升格」的盲目競賽,台灣技職教育遭無情摧毀,基礎技術人才逐漸被掏空。

年輕時第一份工作是傳達小弟,短短5年內竄升為美商總經理,中年拼觀光,帶領台灣觀光美食推廣團前往世界各地參展。沒有傳奇背景,完全靠扎實的學習與努力,他說,教育的本質應該在培養核心優勢,不是只憑一張文憑,技職體系是建立一個社會值得尊重的職人精神,「實力比學歷更重要!」

他提出技職教育的救治之道,技職教育必須能帶領學生看到世界最新的變化,不能以教出「工匠」的能力來思考,而是要找到學校的核心價值,才能改變當前弊病。以下是他的分享:

3月晚間,台北市仁愛路巷內,傳來陣陣歡呼聲,這天是肯夢學院的畢業典禮。

畢業生以「髮型設計師」的身分降臨地球,改造來自不同行業的平凡上班族。他們原本是麵包烘焙師、壽險工作者、專櫃服務員、行銷主管、數學系畢業生⋯⋯,然而經歷了10個月、總計1540個小時專業而系統性的魔鬼訓練,以及前後200位真人練習,他們從原本沒有任何基礎的美髮素人,蛻變成有主張、有意念的髮型設計師。

肯夢的學生沒有一個是科班出身,但因為他們之前累積了一定的社會資歷才跳進這個行業,往往後來爬升得很快。美髮美容本來就不只是剪髮洗頭,而是對人外表重新塑造,進而影響內在。當美髮師有了社會歷練,具有圓熟的社交能力、生活品味,能很敏銳地掌握不同的人適合什麼髮型,便很容易從「匠」的層次轉為「師」,再提升自己成為髮藝「達人」。

肯夢的例子提醒我們,技職教育應向上追求更高的核心價值:「匠」已不足,「師」或能成器,但只有「造型設計達人」,才能成一家之言。

從「學」到「術」,堅持核心優勢

目前台灣產業界普遍的問題是:高職畢業生難以補充基層技術人員的人力需求,甚至連技術學院的畢業生也不見得具備真正的專業技能,台灣社會正逐漸面臨基礎技術能力中空的窘況。

為了矯正技職院校過度往學術傾斜,輕忽基礎技能,我覺得配合我們的優勢一定要從「學」走回到「術」,再走到「藝」。如果學生不動手實作,將會對事物無感,只能依靠書本知識。而這個「術」不只包括「技術」,甚至包括從技術往上提升至更精深的「美學與藝術」。

如果我是技職學校校長,必須認清自己的優勢與價值。任何學術界老師想進技職體系並不是無條件接受,如果今天一位聲譽卓越的學術型大學教授,要來以餐旅見長的專科學校教行銷,他得證明自己曾在市場歷練過,或要求他利用寒暑假到各餐旅相關產業,補修業界學分。

技職學校不能被只懂理論的博士壟斷,同樣的,學生也不是誰考高分就敞開大門。我始終覺得,技職學校收一般高中畢業生也需設立條件。如果高中畢業生說他喜歡餐飲,那他必須能證明真心喜歡餐飲,好比曾在飯店打工若干鐘點,對食材具敏銳度,而且經過負責的廚師背書推薦。這樣老師教的時候,才不會讓一群有高職實務基礎的學生,被迫要跟另一群沒有基礎的學生一起從頭再學一次原來已會的技術。

我絕不相信,一位業師可以一教10年,而10年前的東西可以符合現今業界水準,因此,輪調和磨練才是最好的策略。在學校教餐飲的業師,可以跟夠水準的餐廳與飯店合作,教職2年後,就到飯店擔任副主廚,而五星飯店的副主廚則可到學校當老師。透過「教學相長」,才能全面提升技職與業界的水準。

當技職體系以這樣的專業高度自我要求之後,才能進一步以藝術的高度來看自己。

學習百貨公司,為求真知而學習

我曾在一個機會跟三井日本料理老闆黃奕瑞結識。他小學畢業後離開家鄉來台北打天下,展開他的習藝生涯,24歲創立自己的日本料理店,10多年拼搏有成,現在三井已成為台灣高級日本料理名店之一。

原本連初中都沒辦法念的他,現在在EMBA班上課,換另一個視野看自己的企業。小學換了3間才畢業的他,現在滿腦子化學知識,也可以頭頭是道講述食材由0度降到零下70度的各層次變化。學徒出身的黃奕瑞,從未停止實務學習,他不再為混文憑或學歷讀書,只為了求真知去讀書。我認為學校也應該為他這種「準備好學習的人」,隨時敞開大門。

當教育從賣方變成買方市場之後,我覺得將來學校的定義也會改變。很有可能,未來的學校必須提供更多的「教育產品」,所有學系學門,被放在百貨公司的貨架上陳列,讓消費者(學生)自由購買,優勝劣敗,最能滿足學生需求者就能存活。這樣的學習百貨公司裡,學生可以自己按興趣排列組合自己想學的東西,由被動、無方向的學習轉為有目的、有意向的學習。

例如廚師也可以選化學課程,文科學生可以修古典物理,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興趣,進行「跳躍式」、「點菜式」的學習,最後有沒有拿到一張學歷,已經不再重要。他們甚至可以只選某個學校、某幾位老師的某幾門課程。

或者,學校不只像百貨公司,「書店」的比喻更好,因為你不可能將書店的書全部看完,而且你現在可能專注眼前工作,日後回過頭來有需要時,隨時都可以繼續學習,而且更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跨界,百花齊放才是最美好

愛冒險的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常一身勁裝騎著重機去淡水兜風,他對重機的愛好,源自於天生對機械理解力高、後來無師自通開設鐘錶行的父親。

從小,父親就對他說,德國引擎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工業,一定要親身駕馭一次。重機解禁後,他體驗BMW現代電子控制下的高速過彎,就像自行車過彎一樣輕鬆自如,用另一種方式呈現機械的美,也讓人發現風是有線條的;相對於美國的哈雷,騎不快、彎不過、煞不住,最好在兩邊都是玉米田的愛荷華州,一望無際直線前進。

如同透視BMW與哈雷之間的不同,他看產品有如X光,能撥開表象看到最深層的剖面。他曾拆解又組裝機車,也動手打磨玻璃鏡片,體驗手作的樂趣。

在與華碩分家8年後,童子賢領軍的和碩,2014年營收正式突破新台幣1兆元,近3年來營收成長174%、獲利成長473%,讓人再度見識到他的能耐。當年在華碩核心領導人當中,只有童子賢是台北工專(現為台北科技大學)電子科畢業,沒有上過大學,但他能談產業趨勢、經營管理等硬道理,也能論社會人文、美學欣賞等軟領域,毫不遜於他人。他能從工藝設計的核心競爭優勢出發,尋找更多跨界契機,除了父親的薰陶,也有來自技職教育的啟發。

面對當前台灣社會對大學的虛榮心,他認為菁英教育並非適合每個人,就如同一片天然森林中,怎麼可能全都是蘋果?只有百花齊放才是最美好,額頭冒的汗、手上長的繭、願意彎下腰,都可以做出驕傲的事。以下是他的分享:

我是電子工程出身,父親是鐘錶匠,從小耳濡目染他的機械基本功,在環境薰陶之下,即使現在給我一副鏡框、兩片玻璃,我也可以用徒手的方式,不需自動化設備,把眼鏡打磨出來,這是我喜歡的工匠精神。

小學時我開始偷做火藥,國中時曾想提煉炸藥,結果把教室前的草皮燒了。我是好奇寶寶,好奇帶我從書本上尋找我想要的知識,也會動手碰碰運氣去試試看,工匠精神加上好奇,我身上一直充滿「跨界創新」的因子。

跨界讓視野更寬廣

當今,產業典範快速轉移,未來世界會怎麼改變?為什麼需要跨界創新?

在板塊轉移的時候,若你不想改變,你的競爭對手或同儕就可能會跟上來,甚至超前。

以產業來說,汽車產業的進步,不再只是機械工業本身所帶來的進步;同樣的,電腦產業也不再是電子電路或軟體的進步,兩者都有跨界現象。也就是說,機械產業不往電子產業轉移的話,汽車不會進步;電子產業或電腦產業、3C產業不往機械、材料跟設計等跨界的話,產業會停滯不前。對個人來說也是如此。

跨界也能讓我們的視野更廣闊。

我對新事物、新資訊、新知識的學習,一直保持興致盎然,我很感謝教育體制寬容我的蹺課,沒有把我的學習胃口打壞。離開學校以後,是我最熱切學習的開始,在我退伍之後的10年間,我看了很多跟本業無關的書,都是我自己想要學習的,還規定自己每半年要修2門課,不是跑到學校去修課,而是自己找書看,因此看了不少公共收入、公共支出、財政學、經濟學、貨幣銀行、甚至中文訓詁考據的書籍,懂就吸收,不懂則請教他人,再不懂就先放著,隔10年再問人,竟然有些就懂了,這個過程滿有趣的。

我接觸的這許許多多資訊跟知識,帶給我很多啟發,有了這些啟發以後,我開始產生問題,並學習解決問題。我覺得最受用無窮的是「跨界讓我的視野更廣」,讓我在後來從事工程師工作跟創業者的角色時,有更好的視野跟執行能力。

找到轉移新價值

要跨界創新,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與心態?首先要培養自己對資訊的過濾及判別能力,才不會緊張焦躁。

不要覺得這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你想要學習的話,不必害怕有過多的資訊,而是要訓練自己能分辨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哪些是你可以拒絕的、哪些是你可以接受的、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要找到轉移的價值所在,而不是隨他人盲目起舞。

面對變化迅速的產業或社會現象,有時我會安靜下來想一想,不能想變就變,或是為了變而變;目的不是要拚命的轉移,而是要對社會、人群、消費者做出貢獻,你的轉移才是有價值的,這點千萬不能忘記。

在學習、發展或是創新的道路上,有些東西其實不見得要一輩子耗下去,你應該要根據目標有所取捨。想一想,你可以貢獻什麼?你的客戶需要什麼?你的周遭、你的產業、你的國家、你所處的世界需要什麼?

台灣現在會出現缺工與失業率同時居高不下的窘境,是因為教育體系出了問題,社會上對大學的虛榮心毀掉了技職教育。例如高職生升學率很高,但真的有必要讀那麼多高深知識嗎?美容美髮科的學生學了一堆化妝品分子結構、背一堆公式應付考試,畢業後卻不會化妝、做頭髮,這就是整體問題所在。

我鼓勵你有不同的發展,不一定非讀大學不可,做個專業工匠一樣能受人肯定;政府也應該引導整體資源投入技職教育,這樣的教育環節才會更完整。

我相信在現在這個年代,你將面對更多挑戰,也擁有更多機會去開創你的未來。不要認為過去的那種機會都沒有了,看看facebook創辦人佐克柏(Mark Zuckerberg)就知道。當大家認為既有模式已主宰一切時,從不知名角落裡長出來的小花小草幼苗,經過3年、5年的茁壯,很快就會改變這個世界。

米其林三星名廚江振誠》初心,找到最純淨的自己

20歲,成為台灣餐飲史上最年輕的法國料理主廚;25歲,晉升法國米其林三星主廚;31歲,被《Discovery》雜誌評選為「亞洲10大最佳青年主廚」,他的料理也被《時代》雜誌兩度選為「印度洋最偉大的料理」;35歲,開設自己的餐廳Restaurant ANDRE,被《紐約時報》選為「最值得搭飛機來品嘗的10大餐廳」;36歲,Restaurant ANDRE獲選為世界50大餐廳和新加坡最佳餐廳。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會踏上料理這條路,一切都是美麗的意外!對名廚江振誠來說,萬萬想不到15歲到淡水商工選填科系的那天,竟是扭轉他人生的一個重要日子。

他的廚師之路就在淡水商工餐飲科展開,那段充滿驚奇與無限可能的青春歲月,讓他燃起熊熊鬥志,在競爭激烈的法式料理中,從台灣出發,一步步站上國際頂尖舞台,他走過的路充滿荊棘,卻是一路跟隨內心熱情的追尋夢想之旅。

檢視江振誠的廚師之路與獲獎經歷,展現其中的價值,不在美食的奢華,而在他培養出對世界料理動向的敏銳度,以及跨文化的掌握能力。每當他到達一個階段的顛峰,就問自己:「我的初心是什麼?」而「做更好的料理」這個答案,每每讓他繼續挑戰旁人眼中的不可能。以下是他的分享:

人生的變化何其微妙,我現在是廚師,但當時站在未來志向的十字路口時,卻從未把「餐飲」當成可能的選項。

讀國中時,我的成績並不是很好,因此畢業後直接報考高職學校,考上了育達商職商用英文科。然而,我心中仍然有個「美術夢」,所以又去考了復興高中美工科。

與此同時,我還另外參加了省立高職的聯合考試,我的分數並不是很高,本想放棄,但嬸嬸鼓勵我申請當時名氣最響亮的省立淡水商工。熱門科系很快額滿,最後只剩餐飲科和園藝科還有名額,當時台灣餐飲教育才剛起步,但園藝我又一竅不通,猶豫之下,雙腳自然往餐飲科移動,我成了那年倒數第3個進入淡水商工的學生。

於是我有了3個選項,到底該選哪一條路?「你一個大男生,應該找一個比較實用的技能來學習!」做生意的爸爸想法實際,於是就決定去念淡水商工餐飲科。

現在回想起來,這或許是我人生中所遇見的第一個美麗機緣,一個小小決定,卻是我料理之路最重要的起點。

做出料理深度,而非當個廚匠

一年級課程著重在基礎教育,什麼都要學,然而透過這一年的通才學習,學生可以找出個人專長與喜好。到了二、三年級,學校開始挑選術科成績較優秀的同學進入產銷班,到校內的實習餐廳工作。

即使充滿考驗,但產銷班訂貨、準備菜單、打理用餐細節的實務工作卻深深吸引著我。我心中漸漸產生一股「找到未來方向」的安定感,關於未來的事業藍圖似乎更清楚了,「料理,就是我的志向!」

高中時期,我的工讀生活幾乎全年無休,因為我發現這個行業非常講究「實作經驗」,成敗的關鍵都仰賴經驗,我必須做得比別人多,看得比別人廣,才有可能進步。

當時外界對廚師印象不佳,認為都是些長得胖嘟嘟、油膩膩、教育程度不高的人才會選擇的行業,有些長輩甚至不以為然地說,「做廚師,跟修車的黑手師傅差不多嘛!」我對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很不贊同,一心想改變眾人對廚師的偏見,不僅在技藝,甚至包括談吐、儀表和內涵,我都希望能更加精進。我清楚地知道,法國廚師都有很崇高的社會地位,甚至跟濟世救人的醫師地位不相上下。在我心目中,能當上一名被肯定的廚師,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Be simple! 勿忘初心

我不愛用昂貴稀有食材,因為我很清楚,廚藝的真正價值不在食材的價值,而是要做出料理的深度。

只用同一種方式水煮馬鈴薯是「匠」,視每一種馬鈴薯特性予以不同烹調方式則是「藝」。廚藝,就是不厭其煩地探討食材的細節,深入地體會和觀察,並找到它最合適的呈現方式。我從不寫食譜,也不刻意記錄任何配方,我所仰賴的是「料理的直覺」,對我來說,沒有食譜是為了讓味道更準確,是為了讓自己更深一層地去發掘食材的內涵。

現在的餐飲教育,往往太過著重在技巧學習,其實如果空有技巧而欠缺深度,那就只是廚匠,而不是真正的廚藝。如何透過教育、思考與磨練,來延伸純熟的廚藝技術,讓它賦予料理全新的意義,發展到更高的層次,我認為這才是廚師必須正視的課題,而這同時也是台灣餐飲界應該自省的問題。

很多人問我有沒有什麼話可以鼓勵現在的年輕人?「Be simple」是我唯一答案。要把自己當一張白紙、一塊新生的海綿,因為空白,才可以容納更多東西;因為新生,更能全心全意地萃取養分。

而用中文解釋,「Be simple」可以說成「單純」,意指「沒有太多想法」,這也是我的Original intention—勿忘初心的理念。

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做菜」是我的謀生工具,所以無論如何,第一任務是一定要把這件事做好。因此,我不會降低自己的標準,我只能一次做得比一次更好。有了這一份認知,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時,我也能清楚找到自己該走的道路,不忘記那份珍貴的初心。

不管環境如何,最終可以做選擇的人是我們自己,決定權完全在我們手上。當你回到最純淨的自己,你會知道該怎麼做,也能創造出無限可能的人生。

台科大校長廖慶榮》年輕才敢闖 能力比學歷重要

如果你的孩子在高職畢業後不想升學,而是想直接就業,你會贊同他的決定嗎?

台灣科技大學校長廖慶榮最近碰到一位校友,他的孩子決定畢業後不升學,全家一片反對聲浪,但是在臉書上卻很多人表示贊成,「 我也鼓勵高職畢業生先到社會工作,趁年輕出去闖一闖!」身為技職龍頭科大的校長,廖慶榮不鼓勵文憑至上的價值觀,而是讓每個孩子都有選擇未來道路的自由。

回流教育,趁年輕才敢闖

誰說一定要上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廖慶榮指出,在廣設技術學院與科大後,大家一窩蜂升學,反而模糊了技職體系學生原本的實作優勢,盲目升學的結果,可能造就所學與興趣並不相符,或是與產業現況脫節,根本不知道要選修什麼課程才能為自己加分。

「若是能夠工作3、5 年後再回到學校,你反而會很清楚自己要加強學習哪些能力,那種學習動力很驚人。」廖慶榮表示,早期台科大只招收有工作經驗的學生,這些學生能夠將理論結合實務,反而讓學習更有效率,現今台灣的高教制度其實非常成熟,學生若想再進修,根本不怕沒有學校念。

對於現在企業徵才都講求高學歷,廖慶榮認為,企業必須帶頭改變,不再將學歷高低列為選才唯一標準,並擔負起培訓員工的責任。例如若覺得員工有進修必要,再花錢送員工去進修。

廖慶榮說,為了鼓勵高職生及早就業,台科大將成立專班,專收有工作經驗的學生,同時也會向教育部建議,以「加分」方式,讓這些孩子有機會能念到好的學校,降低回流教育的門檻,讓更多學生願意先工作,再回校園求學。

北科大校長姚立德》動手實作 培養創業家特質

什麼是創業家的精神?對台北科技大學校長姚立德而言,所謂的創業家精神,就是「勤動手,肯吃苦」。

根據統計,在所有上市上櫃公司中,有10% 的老闆為北科大畢業,中小企業更是不在話下,光寶集團董事長宋恭源、億光電子董事長葉寅夫、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皆出自北科大。是怎麼樣的環境、文化,讓北科大的學生對創業這件事這麼有熱情?

姚立德認為,北科大鼓勵學生「動手實作」的校風是主要原因,就連姚立德自己也深受影響。當時姚立德捨棄建國中學而就讀台北工專(北科大前身),就是因為他發現比起理論,自己更喜歡捲起袖子動手做,就連學校所要求的勞作,他也往往比別人做得更多,在考量興趣與性向之後,他毅然跳脫當時升學主義盛行的風氣,選擇心之所向。

自造精神在知識經濟時代發生,在北科大,遇到問題就先動手實驗,在一次次的嘗試中摸索答案,充滿自造者(Maker)的實作精神,正是創業家最重要的特質。姚立德分析,北科大要求每系選出至少5 門核心課程作為實驗課,並配備與業界同步的設備,每年還為學生尋找符合專業的實習機會,就是為了讓學生回到地球表面,與產業密切接軌。

此外,為了將創新創業的傳統發揚光大,北科大還首創「創新創業學程」,將過去學長姐口耳相傳的創業經驗,轉化成為有系統的課程。在「企業講座」課程,曾邀請奇異、瘋狂賣客、Pay Easy 等創新公司主管前來現身說法;「創業管理」則教學生撰寫營運企畫書,並實際參與創業競賽;而遠赴史丹佛大學取經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更是大受學生歡迎。

這些課程的最終目的,其實不一定是要讓學生真的創業,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具有創業家思維,懂得發掘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整合性方案;遇到失敗,也能夠愈挫愈勇,從中學習。

「在知識經濟時代,擁有知識與能力,將比文憑更加重要!」姚立德認為,台灣已經走過文憑吃香的農業、輕、重工業年代,文憑已不能代表一切,依隨自己的興趣與熱情,發展屬於你的知識與能力,才能夠在知識經濟時代脫穎而出!

雲科大校長侯春看》匠才變將才 胸懷博雅素養

深耕專業,做到極致,可以造就一名匠才;但在技藝之上加入思考辨證,從需求出發,讓專業為己所用,就能從「匠才」到「將才」。扎實的手作基礎,讓技職科大打敗台大,成為企業愛用人才,但是徒有一技在身,最多成為一名匠才;要再向上提升,一個人就能成為一個品牌、串接一條生產線、管理一個跨部門專案,從埋首專業到跨界整合、從聽指示到領導統御,比的就是思考力。

對同一件事如何思考,造就「匠」與「將」之差,雲林科技大學校長侯春看認為,除了專業硬實力,科大更不可以忽略培養學生的軟實力,其中,邏輯思考和人文關懷,就是兩大不可或缺的涵養。

博雅教育 培養將才軟實力

「我們希望培養能動手解決問題、學用合一的業界中高階人才,」侯春看說明,大學生身心發展已臻成熟,應在此時授予富含人文觀點的博雅教育。

雲科大選定生命教育、哲學與職業倫理3 大主題;大一全校必修「生命教育」,40 位不同科系領域的導師授課,除了舉辦名人學思歷程講座,兩週一次工作坊率領學生親臨現場,以體驗教育的方式潛移默化。侯春看舉例,有一年每班分配一塊菜園,學生雙腳踏在泥土上,在日曬風吹中彎腰耕作,體會收成不易,學會惜福,從此對自然生態也多一分虔敬。

生命教育帶領學生向內反思自我,哲學課則深化懷疑、辨證能力,大二全校必修「哲學概論」,侯春看強調,雲科大要培養的不是匠氣的人,而是創新、有想法的人,所以他必須要去觀察、思考,建立自己的邏輯思維,融入實作就能脫穎而出。

回歸工作的核心價值,而不陷入貪求利益的迷思中,「倫理」是雲科大學生另一個必備素養,校方因應不同學院開設工程倫理、企業倫理、設計倫理等課程,讓學生把所學用在對的地方。

刻板印象認為,技職學生念書不在行,但其實科大只是更重視實務、手作經驗與能力的累積。侯春看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比喻,美國的理工名校與綜合大學齊名,台灣的技職教育,如果能科技技術與人文薰陶並重,學生就業之路將能走得長遠。

屏科大校長戴昌賢》搭上技職區間車 依需求再進修

技職教育與高等教育到底有何不同? 屏東科技大學校長戴昌賢打了一個比喻:一般高教有如搭上一班直達車,高中、大學、研究所,畢業找工作,路程很順暢。

但技職教育是區間車,它在高職時可以停下來,找工作就業。過一陣子後,再回到技專院校去充電讀書,然後又回到業界工作;過幾年後,發現又不夠,可以再回到學校讀研究所,或邊工作邊讀書的進修專班,這就是技職教育的特色。

戴昌賢拿德國技職教育來比較,慕尼黑農業大學大多是25 歲左右的農民就讀,他們因務農一段時間需要學新技術,回學校上課,這才是技職教育真正功能。

當然,台灣技職教育發展至今有它的後遺症,專科不見了,大多轉型為四技院校,使得產業需要的基層實務型人才失衡。學生讀完大學,不馬上去就業,而再念研究所。產業也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會做肯做,技職生受業界青睞

他分析,產業人力架構可分3 等級:最基層實務部分就是產業最需要的人才,占80%,再往上端是創新管理人才,占18%,最上是研發人才,占2%。因此,不論是一般大學或技職教育培養出的人才,大部分以基層實務人才為主,並非畢業就是創新管理人才。可惜大學甚至研究所畢業生,大多認為自己是創新管理人才,跳過實務那階。但任何高階人才都是由基層做起,特別是研發,要清楚實務才不會做出與現實不符的技術及產品。戴昌賢認為,技職生畢業後應先從事基層工作,自覺所學不足時再到學校回流教育。得重返職場,就可能晉升到創新管理階層。舉例來說,過去,屏科大畢業學生前往台積電應徵常碰壁,但近年來出現轉機,台積電也接受屏科大畢業生,因為學生肯做、願意做,做得也不錯。這就是技職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特質:「會做、肯做、且做得不錯」。另一例子是屏科大學生考上陽明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該名學生受到教授讚許,因為學生有耐心負責任,每天按時餵食實驗室的老鼠,將牠們照顧到最好,這也說明技職生的特質。

戴昌賢呼籲,技職體系的學生不要妄自菲薄。其實,好好學,扎實的練習,出社會後,從實作中找回自信,發揮創意把工作做好做精,也是有用的人才。他鼓勵學生,找到你所愛的工作,動手去做到最好,就是專業的表現。

文藻大學校長周守民》學習3A+3L 有企圖心又敬業

技職生能力不是問題,企圖心也夠,但在態度上要更正面,「即使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工作也要全力以赴,」文藻外語大學校長周守民說。

她舉例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升空發生爆炸意外,導因於一小片隔熱板脫落。她要告訴技職生,不要小看你的職務,它就是促成公司運作的關鍵部分,反而要很驕傲的說:「我是有價值的!」2015 年甫接文藻校長的周守民,依她30 餘年的技職教育經驗指出,1996 年專科升級為四技科大的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這是一記敲響技職教育的洪鐘。」她認為,技職學歷提升及學生願意念更多的書,基本上是好事,但學校可能少教給學生榮譽感與自信心,就業時不要小看自己。

技職生要培養榮譽感及自信心

她認為,走出校門前,應具備3A 能力:Ability(能力)、Ambition(企圖心)、Attitude(態度)。技職或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偶有發生不想進工廠、不想吃苦、不想付出勞力的情況,「這仍屬少數」。她遇過數萬名畢業生,都十分積極進入職場,想服務人群,貢獻所學。況且,技職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是即刻可就業,與產業零時差。特別是文藻的學生,多數以語文學科為主,但在「務實致用」的原則下,學生在校就以「外語+專業」來充實能力,同時具備語文或商管、觀光、傳播等專業,出了校門,可進入產業界及傳播界工作。

國際視野不可少

文藻也強調3L 精神:Life(熱愛生命)、Language(樂於溝通) 及Leadership(具基督服務的領導精神)。懂得熱愛生命,以人為本;學習專業,以利溝通;最後運用專業,成為領袖,就是文藻強調的能力,也應是是所有技職生該具備的。榮譽、自信及態度,並非透過課本可指導、傳授,周守民認為唯有全人教育及老師的感動教育(身教),才能讓學生一點一滴去感受體會,在生活及工作中實踐出來。

國際化也許是技職學生較弱的一環,她鼓勵學生透過出國實習或交換學生,或與外籍生多交流接觸,增加國際視野,不致當一隻井底之蛙。

高餐大校長容繼業》誰打敗台大?餐飲文創出頭

「誰打敗了台大?」,這答案可能令人好奇,台科大、北科大、成大、高餐大等,都是打敗

台大的人。這裡指得是企業愛用,以及就業率、起薪等,這些學校都領先台大。

高雄餐旅大學校長容繼業用這例子來說明,過去傳統觀念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

高」,但現在真的變了,因著科技進步及產業環境的改變,很多的新興工作冒出頭,如文創、

餐旅及長期照護等,這些因產業變化帶來的新工作機會,的確讓就讀技職體系的學生,較

有機會爭取,優勢較一般大學生來得大。

新型態工作機會,技職生具優勢

「能實作、想就業,具創新能力的學生,技職是最合適的路,也是實踐夢想的唯一途徑。」容繼業坐在高餐大校長辦公室裡,向遠道來訪的記者說了這句肺腑之言。

他說,高餐大擁有國中、高中及五專、大學等學制,為全國最完整的餐飲管理學校,也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受到業界歡迎及愛用,起薪可以贏過大學生。

容繼業分析,以往只有讀書一途可找到安身立命的工作;但現在,只會讀書的人才已不為產業所需要,有專業、能動手做,又對工作有興趣的人才,才是業界要的,這就是技職學生的優勢。技職教育提供的是「安身樂命」的教育目標,教導學生不只是會工作,更要樂在工作,如此才能符合現代創意型的工作型態。

容繼業看到餐旅學群的趨勢,他認為少子化來臨,會有更多學子選擇技職教育,因為一技之長才能打造自己的前途,也才能打敗失業率。同時,媒體的宣導及餐旅業的形象提升,都讓學生認為餐旅科系是一條光鮮亮麗,發展無限的科系,報名十分踴躍。

但容繼業提醒餐旅科系的學生,餐旅的專業是必須下苦工,流汗、甚至流血換來的,它需要一點一滴累積而成,不可能速成,也沒有捷徑。一分努力、一分收穫,沒有半點幸運,是一條非常艱辛的路,沒有毅力很容易半途而廢。他建議想投入餐旅科系的學生,先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做這件事,興趣與熱忱一定少不了。其次就是具備語言能力,不論是英語、日語或法文,要達到流利水準,始能將所學發揚光大。最後是人文素養的薰陶,加上行銷管理的能力,才能讓你的料理或服務,達到深度及創意的境界,如此才不會流於匠氣,反能淬煉,更上一層樓,提供令人難忘的服務體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