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預約未來設計競爭力

直擊全球設計4大現場》

林靜宜、王維玲
user

林靜宜、王維玲

2015-01-30

瀏覽數 4,800+

預約未來設計競爭力
 

「Siri,妳真的很笨!」當iPhone使用者因為屢次查詢語音助理系統失敗後忍不住抱怨,Siri卻回答:「我盡力了!」正經八百又帶點幽默的回覆,讓原本氣急敗壞的使用者忍不住莞爾一笑。

讓冷冰冰的語音系統變得有幽默感,帶給使用者全新的體驗,背後的關鍵正是目前全球正夯的互動設計與使用者經驗研究。

到互動設計先驅──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走一遭,看似毫無反射能力的木頭,透過內建感應器與微控制器程式,也能夠當鏡子映照出你的外貌;或者是到與MIT、史丹佛、柏克萊並列齊名的卡耐基美隆大學學習打破界限,與非生物也能對話的人機互動設計,你會發現,只要你試著自由思考,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可能。

過去30 年,設計指的是工藝美學;未來,則是綠色設計的天下。全球最知名的IDEO 設計公司設計長畢夏普(Steve Bishop)說,「下一波的設計主流是綠色設計。」

如何從源頭就不浪費、不耗能,而且可以有機循環不造成地球傷害,貫徹「從搖籃到搖籃」的永續理念?你可以到芬蘭赫爾辛基藝術大學感受與自然融合的人性設計,或是到挪威貝爾根建築學院,體驗北歐重視人、建築與景觀的協調設計。

你知道提姆‧波頓、海綿寶寶創始人、皮克斯總裁、《天外奇蹟》導演,都來自哪個學校?答案是美國加州藝術學院,它是全世界動畫人才最重要的搖籃,許多頂尖動畫師皆畢業於此。

曾孕育出John Galliano、Alexander McQueen、Paul Smith等設計大師的中央聖馬丁學院,被譽為英國最好的設計與藝術學校,跳脫傳統、大膽前衛的特色,你想擁有多大的天空,老師及課程就能將你拉抬到那樣的視野上。

出國3C:Culture、Concept、Communication

Daniel H. Pink曾在《哈佛商業評論》提出藝術碩士(MA)是新的商業學位。他認為,世界從講求邏輯、循序性與計算機效能的資訊時代,轉化為一個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力的感性時代,所以未來的世界屬於高感性能力的族群。

當新世界來臨時,你該如何重新想像?全球化讓世界變得愈來愈平,我們不再像以前一樣,可以在國家疆界中找到自己小小的安全與立足點,世界愈來愈大,年輕的你,不妨勇敢買張機票,走出台灣,到全世界知識的寶地,去尋找未來。

出國學設計,首要感受的正是異國文化(Culture)。北藝大動畫系系主任史明輝有個「三等分」學習法,出國學設計,既要選學校也要選城市,因為整個城市就是個大校園,除了例行課程,更要納入展覽與旅行。

先後在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加州藝術學院就讀的史明輝,明顯感受到美國東西岸的文化差異。他形容,五光十色的紐約帶給他的成長能量遠大於單純的校園,「我不在美術館的路上,就在蘇活區的畫廊。」相較於紐約,加州文化活動沒那麼頻繁,但由於與好萊塢的地緣關係,灌溉的是更多的實務經驗。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跨出去,看世界、看人,重新看清自己的盲點。

旅英設計師曾熙凱所設計的燈具「波光」捕捉了人性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像是面對波光粼粼的大海表面一樣,讓人不自覺放鬆了自己的感官,好的設計,一定能夠撥動人們心中的某根弦,不論是溫暖、幽默,甚至是欲望,總是具有清楚的設計概念(Concept),這是他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最深刻的體會。

更重要的是,透過與來自世界各地、各個領域的國際同學激盪與合作,學習取得共識,更能培養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溝通能力是設計師最重要、卻最容易被忽略的能力,不論是對外提案,或是內部團隊合作,都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而透過與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的交流,在多元中顯現出差異,你才更容易認識自己,看見自己的與眾不同,設計才會有個人風格與觀點。

直擊全球4大設計現場 特蒐名校100大

設計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就職晚禮服而聲名大噪的吳季剛,他畢業的帕森斯(Parsons)設計學院,校友遍及全球時尚界。

提到龐克文化,不得不提龐克教母Vivienne Westwood !叛逆、顛覆中帶著幽默的時尚風格,滋養她的正是強調個人特質、教學重視批判與思考的倫敦大學體系倫敦金匠學院(Goldsmiths)。

同體系的巴雷特建築學院(UCL Barlett School)以前衛的實驗性建築著稱,深深影響當代高科技建築的發展。鄰近10分鐘路程的不遠處,是普利茲克獎搖籃的倫敦建築聯盟(AA),很多世界知名建築大師,如札哈.哈蒂(Zaha Hadid)、庫哈斯(Rem Koolhaas)、建築電訊學派創始人之一彼得‧庫克(Peter Cook)全是畢業校友。

Walt Disney曾在芝加哥藝術學院就讀,延續在校塗鴉、做白日夢的日子,打造出迪士尼王國。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畢爾包古根漢建築師Frank Gehry同是系出哈佛設計研究所。

這些名人的養成教育全在《30》的「全球特蒐國際設計100大名校」名單裡(詳見P.178)。我們從建築設計、視覺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動畫與多媒體設計等領域,選出各具代表性與知名度的設計學院。

有些雖是綜合領域的設計學校,但各有強項領域,如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在燈光與劇場設計、服裝設計特別擅長;藝術中心設計大學(Art Center)在汽車、工業設計上全球數一數二。卡耐基美隆大學在建築設計全美排名前10名,人機互動介面系及機械人學院更是頂尖,目前的娛樂科技課程是全美獨家。

《30》也走訪全球現場,全面呈現來自加州、紐約、米蘭、倫敦的第一手現場報導,邀請紐約大學、加州藝術學院、倫敦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義大利米蘭設計學院的菁英現身說法,帶你實際感受名校的魅力所在。這些學校本身就是「品牌」,在全球設計界均占有一席之地,教學活動與產業脈動緊密連結,畢業生更是國內外企業最愛網羅的人才。

你想成為吳季剛還是Vivienne Westwood?喜歡前衛主義還是實用主義?嚮往自由的紐約還是活力的米蘭?成為頂尖設計人才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投身到世界舞台,接受衝擊,打開視野,預備自己的未來競爭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