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一種經驗是,那些說絕對不會跟抽菸的人交往的朋友,最後都挑了大菸槍?當初嚷著要找一個專情對象的同事們,最後交往的對象卻仍然劈腿?往往嘴巴上說賺多少錢不重要,認真打拼有上進心就好的死黨或姊妹,最後還是和富二代結婚?為什麼會這樣?
這幾年來我到各大學演講,都習慣問聽眾一個問題:請想像一個你心目中「理想」的伴侶(ideal partner),你覺得他應該具有什麼條件?
然後利用黃士鈞心理師發展的愛情卡,請他們挑選10 個最重要的擇偶條件。結果發現,所有的人幾乎都在找同一個人:信任、溫柔、體貼、踏實、穩重、幽默、專情、身體健康,最重要的是要能了解彼此,要能夠有精神上的溝通。不過,從這個「等同一個人」的現象中,我也看到兩個有趣的弔詭:
● 如果所有的人都在找同一個人,那麼為什麼我們最後都會愛上不同的人?
● 如果我們早在交往前,就設定好了目標條件,那為什麼還會有人愛上不該愛的人?為什麼爸爸還會跟自己的孩子說「我當年就是眼睛沾到蛤蠣肉才會愛上你媽!」
錯愛:當選擇與期待不對等
事實上,我們對於愛情的決定從來不是理性的。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家Samantha Joel 回顧許多研究,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我們在單身時所開出來的那些條件,其實可以揉一揉丟到窗外去了,因為它通常跟你之後交往的伴侶沒有太大的關係。例如,單身時你可能會說絕對不要跟媽寶在一起,可是當一個迷人的媽寶現身站在你面前,邀你去看電影的時候,你不一定真的會拒絕他。Joel 將這些「明明不符合你期待卻還是跟你約會」的對象稱作錯愛者(dealbreaker),並指出許多我們交往前所設下的擇偶條件,往往會被自己打破。
西北大學研究這種「錯愛效應」多年的Paul W. Eastwick與Eli J. Finkel也指出,如果要列出擇偶條件,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在乎對方的外貌吸引力(physical attractiveness),而女性比男性關心對方有多少賺錢能力(earning prospects),不過如果真的出現對象讓他們挑選交往,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他們請受試者設定一些理想中的擇偶條件(ideal preferences),並且追蹤他們實際的擇偶狀況。結果發現,不論是在速食約會實驗或是長期追蹤研究中,當初設定的條件都和最後的選擇無關──而且先前「男生看外表,女生看錢包」的性別差異,在實際的擇偶行為中並不存在。不過,這並不是說在選另一半的時候外表和財富不重要,而是對男女來說一樣重要。
為何愛上不該愛的人
奇怪的是,為什麼我們的眼光會出問題呢?為什麼當別人問起自己喜歡什麼樣的對象時,我們都能說得頭頭是道,但最後卻選了完全不符合那些條件的人呢? Eastwick與Finkel認為,在我們和其他人相遇、聊天或約會時,腦袋中理性的擇偶條件早就被「情緒性」的吸引力或魅力(chemistry )給淹沒了。結果,我們不是冷靜地進行擇偶決策,而是戴上了玫瑰色的眼鏡,將對方美好的行為放大,例如吃飯時幫你拉椅子、上車時用手幫你擋著避免撞到頭等等,都可能會讓你覺得他很體貼,並且擴散類化到其他個性上。
汙點變亮點
可是,如果對方表現出讓你討厭的行為,也會被魅力給美化嗎?Joel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汙點變亮點」的神奇現象。或許你很討厭驕傲的人,也發誓永遠不要跟自我中心的人在一起,不過當你跟一個自大鬼約會見面並被深深吸引之後,他的自大在你眼裡可能就變成「自信」,他在朋友面前露一手表演吉他、或是吹噓當兵時的經驗,你可能都會詮釋成幽默有趣。
發現了嗎?在感情的世界裡根本沒有優點或缺點,有的只是特點。彼此吸引的時候,這些特點都被鑲上金邊,總是跟正向的詞連在一起,而關係變糟糕的時候,細心變成想太多,體貼變成管太多,專情變成24小時連環call,那些一開始「覺得很棒」的特點都變成讓你討厭的特質,你甚至會問自己:當初怎麼會跟這種人在一起?
除此之外,兩人一旦開始認識相處,就更難分開。Eastwick指出,認識之後我們會「自我說服」(self-convinced)對方是不錯的對象,再加上投入的時間感情,離開錯愛會變得愈來愈難。
心太軟效應
「有些時候,我們只是害怕拒絕別人,只好將就地在一起。」Joel說,愛上不對的人,其實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心太軟。在關係裡,我們不但怕被拒絕,也不太敢拒絕別人,畢竟沒有人想當壞人或讓人受傷。
Joel邀請一群單身的大學生,進行了兩個實驗來測試這個「心太軟效應」(avoid hurting others’ feelings)。實驗一,她給參與者一份約會資料,附上吸引力很低的照片,一般來說不會有人願意跟這樣的對象在一起;實驗二更「殘忍」,她請參與者先列出他們想要的理想條件(例如又高又瘦又愛運動,愛家節儉喜歡小孩),然後刻意配一些錯愛者給他們(又矮又胖又不運動,不孝順亂花錢又討厭小孩)。在兩個實驗中,她問參與者:
● 想像組:想像一下這個人等一下要來,你覺得你會願意跟他見面嗎?
● 真實組:這個人等一下就要來了,你要跟他見面嗎?
結果發現,如果參與者以為對方真的會來,大家都比較「不敢」拒絕。在實驗一當中,真實組有37%的人同意(但想像組只有16%),實驗二更誇張,真實組有74%的人同意(但想像組只有46%)──而且這些對象明明就是條件不符自己期待的「錯愛者」。
在錯愛裡成長:診斷關係的兩個指標
「我們都以為,找另一半是在河畔找一顆最大的石頭,殊不知真正的情況只是:找一顆身邊的、還可以的石頭。然後撿起來。」朋友折耳兔說。
單身的確要承擔許多壓力,朋友聚會時會被虧標準太高、年節聚餐時會被長輩酸無緣抱孫子,因此有些時候如果不想「將就」在一起,就得有夠厚的臉皮,可以抵擋朋友長輩的閒言閒語。不過,感情真的像是折耳兔說的一樣
悲哀,選一顆「還可以」的石頭而已嗎?那些在事前訂好的擇偶條件,真的完全沒有用武之地嗎?Eastwick 與Finkel 可能會告訴你不需要這麼悲觀。在後續的研究中,他們也發現在交往之後,伴侶如果符合他們單身時的期待與條件,的確會比較滿意彼此的關係。剛開始讀到這系列研究的時候,覺得有點悲哀。我不能理解為什麼在擇偶的時候,我們選的「都跟想像的不一樣」。後來我才了解,上天這樣的設定或許才是最溫暖的錯誤,畢竟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而這些故事,是需要花時間去了解與傾聽才能聽見。不論是錯愛效應或是心太軟效應,其實只是在提供我們一個機會去認識不同的人。
有時候錯愛,是一種成長。如果每次和人相遇,我們總是拿一張清單,勾選對方符合多少條件,符合就試試看,不合就拜拜,那麼人與人之間的交會還剩下多少溫度可言?正因為交談相處與互動會改變我們對彼此的印象,因為遇到和自己預期不一樣的伴侶我們需要磨合與調整,自我的成長與改變才變得可能。
雖然是這樣說,但總不能每次都從錯誤中學習,從痛苦中爬起來,或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爭執中才看見,原來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愛吧?其實,在剛開始認識的時候,我們還是有一些小線索可以辨認,是否該立刻退場。
● 他是情緒化的人嗎?
在所有的人格特質中,情緒穩定度(Neurotic)是唯一可以預測關係滿意度的重要指標。他總是很容易生氣嗎?常常會覺得煩躁或擔心一些事情嗎?很難放鬆或經常感到壓力很大嗎?如果你的「錯愛」只是和你一開始的期待有些不同,或許還可以互相調整,但如果他是情緒起伏很大的人,你可能要有心理準備。
● 你在這段關係中,會覺得委屈嗎?
一段好的關係,可以讓你的「自我」在當中獲得舒展與蛻變。跟他相處的時候你老是覺得自己是在忍耐的那一個嗎?有許多你原先很喜歡做的事情因為他而不能做了嗎?相較於認識他之前,你快樂的時間減少很多嗎?縱使感情無法「事先計畫」,我們還是可以「事後評估」。我自己常用的方式是「心日記」,每天在日記寫下天發生的開心與難過的事情,如果快樂的事情與伴侶有關,就在旁邊打一顆紅色愛心;如果是在和他相處時發生難過或生氣的事,就畫一顆黑色愛心。如果你習慣用手機寫日記,也可以自己發明代表的符號,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究竟是愈來愈快樂,還是離幸福愈來愈遠。
「或許我們真正該學會的,是克服自己對『拒絕』的恐懼──不論是被拒絕,或是拒絕別人。」Joel 在文章的結
尾說,畢竟我們都害怕受傷。新的一年要抓住幸福,就給自己一些放棄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