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
一個人來到漁村,看見一位漁夫很認真的捕魚,而每一條魚的品質都非常的好,他觀察了漁夫幾天之後,決定上前給漁夫幾個建議。他建議這位漁夫,要懂得投資自己的工作,先買個冰櫃,可以保存魚的品質鮮美;接著再買艘大船、之後多買幾艘,組一支捕魚的船隊,會有更大量的漁獲,也能創造更大的收益利潤。「花些心力擴張你的事業,不久後,你便能退休,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他對漁夫說。這位漁夫回答,自己每天捕完魚回家後,睡個午覺、陪伴孩子,「我已經在過我想要的生活了。」
在工作與生活中,漁夫的故事是永恆的問號。當事業達到初步成功後,我們最常想的是擴大經營,然而你有足夠的資金嗎?你想過擴大的原因嗎?你如何不妥協你的理想?我們總是在繞了一大圈,或功成名就後,才警醒,「這真的是我想過的生活嗎?」
肯夢學院創辦人朱平,從創業家、企業家到造夢者,更貼切的說法,也許該稱他為「生活哲學家」。很多人從漁夫的故事中覺悟的方法可能是,工作50%,生活50%,這總平衡了吧,但是朱平卻找到一個更好的答案,只有在「確立自己想要的生活後,才會知道自己該怎麼工作。」
從台灣的食用油風暴中,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代價,開始讓許多人思考,漁夫擴大經營的追逐遊戲,台灣還要繼續嗎?朱平在成立專為新生代設計師設立的美髮Salon 時,曾寫下一段話:「成功並不單純是達到某些特定目標,而是有勇氣去嘗試,比建立公司更重要的是,你想過怎麼樣的生活。」
他從美國引進環保產品,用創新的管理思維,將品牌經營得有聲有色,長期致力於美學、時尚、有機、健康的新生活運動推廣,鼓吹簡單、美感的生活態度,朱平很早就在台灣做讓「生活與工作合而為一」的新嘗試,誰說工作與生活只能一刀切?
現代社會的焦慮,來自於我們被有錢、有名、有成就所蒙蔽,掉入名片、職業、頭銜的陷阱裡,周而復始、日復一日的陷入被工作折磨的漩渦中,內心的紛亂來自於我們缺乏時間認識自己,找不到工作的意義,陷入不斷工作的漩渦中,窮忙了一整天後,卻發現自己離理想愈來愈遠。
微利、慢成長也許是這個時代必須接受的事實,「大」曾是這個社會經濟發展下的美麗風景,然而微小且踏實的幸福,又何嘗不是一種更值得擁抱的價值?
仔細算算,人生有1/3的時間在工作上,如果沒辦法在工作中找到快樂,找到工作的意義,那麼不可能有一個真實快樂的生活,不要用力的活著,而是有意義的活著,其實人生是有選擇的。
朱平很喜歡蘭迪.鮑許(Randy Pausch)在《最後的演講》結束時寫:「這並不是關於如何實現夢想,而是如何引領自己的生活。如果你能正確引領自己的生活,則命運自有安排,夢想自然會成真。」
在朱平的工作與生活哲學裡,每個人都應該有三種角色,一是生意人,一是悅日人,一是漣漪人。
在紛亂不安的2014年底,靜下心來思考,把生活找回來,便會看見希望,進而創造屬於自己的幸運。
生意人 找到希望,做生生不息的經營者
如何成為生意人 必須找到你工作的意義,如果是企業經營者就是創造一個有更高目標的事業,大於自利。
在追求利潤的企業叢林裡,朱平最常思考的是,如何讓生意「生生不息」,增加有生命意義的顧客價值,讓整個社會能進入一個正向的循環,這是他對「生意人」的實踐。
他不諱言,生意人的永續仍必須獲取利潤及經濟獨立,就看你選擇如何建立一個更健康的工作文化。
「我們不可能再期待未來年輕人在惡質、一切以金錢利誘的環境中工作,」朱平選擇用20%的分紅制度與員工利潤共享,激勵員工,並且讓帳務公開。他願意花時間維護員工的自我實現、打造具有工作意義的職場文化。
第二,不論是個人或企業,一個好的生意人,一定要想的是如何讓你的生意朝永續、快樂、有意義的方向前進,不要受傳統成功的定義威脅,也不要受限於名利的價值觀中,朱平認為現代職場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做一個「非理性的人」,要經常做別人眼中的傻事,有時做其他人不會做的事你反而會成功。
他形容自己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經常做別人眼中的傻事,他曾開玩笑的說:「要讓朱平做一件事,很簡單,只要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
挑戰傳統成功定義,扭轉既有的社會價值,朱平正在試圖翻轉我們對職場的認知、對生活的渴望,以及一味求「大」的信念。
而唯有重新建立一個工作方式,才能有新生活的可能。當你可以讓生活引領自己想要的工作,工作與生活就可以合而為一,不再涇渭分明,伴之而來的就是真正的快樂與成就感。
悅日人 Choose to, Love to, Want to
如何成為悅日人 每天讓一個陌生人感到開心,別人開心自己也開心。這樣會更認識自己,為自己創造快樂。
「陳先生,前面路口左轉」、「陳先生,紅綠燈旁邊停,謝謝」,你搭計程車時,會注意司機的姓名嗎?這是朱平每天搭乘計程車的習慣,他總是在這樣的小動作裡,感受到每位司機的真誠快樂,他也能輕易感染到這份喜悅,這是他的小確幸。
當「小確幸」一詞,成為年輕人缺乏競爭力的代名詞時,朱平反而認為,未來的社會需要的是快樂的人才,這種小確幸必須靠自己去創造,是願意花時間認識自己後的選擇,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是「choose to, love to, want to」。
朱平形容,這個社會被成功的價值觀綁架,因為比較而有了快樂焦慮症,「事實是,我們不可能成為另一個王永慶,我們真正能做的,是做一個最好的自己。」先誠實的花時間認識自己,推廣自己的信念,就像朱平待人友善、真心分享他認為好的事物,從美感到餐飲,都讓人感受到他的用心。
「分享快樂」是朱平的核心價值。每天有意識的讓一個陌生人感到開心,是他的「悅日人」目標,讓別人快樂,就能讓自己更快樂,而這個世界會因為這麼簡單的一個轉念及行為,有所改變。
漣漪人 為自己創造機會,成為改變的起點
如何成為漣漪人 當你成為改變的起點,你就會看見希望,就可以為自己創造機會,進而影響他人並改變社會。
當整個社會惶恐不安,薪資太低、房價過高、人民抱怨政府失能、缺乏希望時,朱平反而不斷地在推動改變的力量。在他的眼裡,這看起來最壞的時代裡,其實處處有機會。「真的沒那麼差,」他形容鄰近的香港及韓國,經濟被大財團壟斷;新加坡缺乏巷弄文化;但台灣,擁有自由、創新的能量,「這就是台灣的希望。」
朱平認為的第3個角色是做一個漣漪人。當大家都在抱怨時,你是否有想過,可以用行動取代抱怨,靠自己的力量去做,創造自己想要的,是這個時代裡最重要的資產。
Red Room是朱平發起的一個藝文聚會,今年邁入第5年,也是朱平作為一個漣漪人的實驗,他在這裡推廣一個深度聆聽的文化,有感於快速資訊大量席捲而來,每個人更需要刺激思想與對話的機會,因此以詩會友的方式,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以英語分享,相互激勵、感受。
讓改變從自己開始,朱平一直希望台灣能被世界看見,於是他又創立了Forward Taiwan,鼓勵開放並歡迎優秀的外籍白領階級來台灣工作,讓世界走進台灣。近幾年他將生活重心移往台東,創立了「漣漪人文化基金會」,他透過微型借貸,讓更多想在台東發展的創業人實現夢想。
以自己為中心開始影響他人,朱平用自己的力量滋潤家鄉的土地,這是「漣漪人」的實踐,讓投入池塘裡的小石子,泛起一陣又一陣向外擴散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