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愈快,心愈要懂得放慢速度。這是最近台東池上風靡全台的「金城武樹」產生的效應。或許人們之所以迷戀台東,不只是為了陽光、海、悠閒的生活步調,而是希望學習打開自己的心,自由地探索、體驗,找到一種屬於自己,最舒適自在的生活態度。
那滴遺落天際的天使眼淚,嘉明湖的靛色是否可以找回那個為生活而奔波而幾乎遺忘的自己?我們是否能夠從金黃色的池上稻浪感受到溫暖?我們如何將充滿防備的心「打開」(open),看見真正的台東,也找回自己的心?這也是2014年台灣設計展想要邀請大家一起探索的題目。
策展人陳俊良邀請了設計領域的10位創意大師,用10種台東的顏色重新演繹什麼是理想的生活方式,其實也是10個對生命的詰問與探索,邀請你打開雙眼,重新認識台東的各種色彩,也邀請渴望改變的人們一同思考,究竟什麼才是自己最想要的生活狀態與生命價值?
1 學習獨處
「公東教堂白」×好樣VVG執行長汪麗琴
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擁有各種豐富精彩的娛樂,但是和朋友告別、回到家後,我們如何學會面對滿室的孤獨與寂寞,將之化為滋養心靈的養分?
好樣VVG執行長汪麗琴從公東教堂樸素的清水模空間得到靈感,她用不含一絲火氣與浮躁的灰白色,建構出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紅塵避難所。從各地蒐羅而來的舊件家具、一盞溫暖的黃色立燈、羅列著美與知識的原木書櫃⋯⋯,一個人的房間、一個人的生活,反而讓自己能夠暫時從喧鬧的環境與複雜的心中逃脫。
在這私密的空間中,你可以卸下保護自己的面具,不必時時提醒著自己各種道德規範,就像沐浴在教堂莊嚴的寧靜空氣中一樣,專心與自己獨處,讓自己歸零沉澱。
2 找回童心
鹿野高台「天空藍」× 插畫家鄒駿昇
你看過鹿野高台那片藍得有些超現實的天空嗎?那是屬於夏天的顏色,也是最令人感到自由無拘束的顏色。插畫家鄒駿昇創造了一個充滿藍色圓球的概念游泳池,邀請大人小孩都暫時脫下束縛,一口氣跳入池中,在此起彼落的興奮尖叫中,好久不見的童心也悄悄回來了!
我們的生活中已經充滿了許多人生大道理,能不能給自己一段時間,不要去想責任與義務,只有藍藍的天、藍藍的海、藍藍的空氣與呼吸?毫無壓力地狂歡與自由是一對翅膀,帶我們飛向廣大無邊的天空,當世界變得愈來愈小,你還有什麼值得煩惱的呢?
3 找回簡單
台東「釋迦綠」×肯夢朱平、非零餐廳陳郁敏
從小到大,我們以為所謂成功的生活,就是加法,擁有各式各樣的財富與名聲;但是肯夢學院創辦人朱平、非零餐廳負責人陳郁敏卻提倡「減法」的人生,因為生活簡單了,人才能真正地做自己。
華麗的家具與高聳的圍牆,只會阻礙來自太平洋、都蘭山上吹來的微風,不如用充滿延伸感的透明玻璃讓室內即戶外,跟天、地、海洋、太陽和諧共處。理想的生活空間,就應該像從土地上長出來一樣,簡單而順應自然。
4 找回熱情
太麻里「日出太陽紅」×春在家具陳仁毅
在排灣族語中「Ja.Bau.Li」(太麻里)指的是「太陽照耀的肥沃土地」,也是台灣第一道曙光升起之地,人們總是喜歡來到這裡等待日出,不只是為了那片令人迷醉的紅色,也是為了擁有一個全新的開始,重新找回自己對生命的期待與熱情。
春在家具總經理陳仁毅利用大量東方元素的家具,圍塑出屬於紅色東方的書房,因為紅色是最能帶給人們能量的色彩,在面對複雜的難題與工作挑戰中,我們更需要時時保有心中的一抹紅色,充滿熱情與鬥志地堅持下去,絕不輕言放棄。
5 找回記憶
金針山「花海橘」×柏成設計邱柏文
「家」的定義是什麼呢?空間設計師邱柏文認為,「家」之所以為「家」,除了能包容不同個體與個性的場域,也是每位家庭成員對空間的情感投入與記憶累積,不論是快樂或憂傷、驚喜或沮喪,每一個時刻都能創造永恆的記憶。
邱柏文打造出一個由6000根橘色懸空麻繩組成的夢幻空間,走入其中,就像 走入一片壯觀的金針花海,每位觀賞者都可以用剪刀剪下一根麻繩,共同參與創作一個全新的空間想像,並在這裡放鬆、觀察、思考、交流,製造屬於自己與他人的空間體驗與回憶。
6 找回寧靜
嘉明湖「靛色」×仁寶電腦副總經理陳禧冠
在台灣,我們無法看見極光,卻有幸看見一滴天使滴落人間的眼淚。台東嘉明湖坐落於海拔3310公尺的高度,潮水顏色深藍如寶石,鏡子一般的湖面映照出人們心中對於寧靜的嚮往與渴望。
仁寶電腦副總經理陳禧冠,身在步調快速的科技業,卻更渴望有朝一日得以離開喧鬧的城市,享受著夕陽西下與光線反射臭氧層映出的靛藍色。幾把椅子、三五好友坐下聊天,細細品味著幽靜放鬆的氛圍,一顆浮動的心,也不知不覺沉靜了下來。
7 找回禪心
三仙台「海青」×時尚設計師竇騰璜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最終留下的會是什麼呢?宋朝的蘇東坡曾觀潮悟禪,而21世紀的時尚設計師竇騰璜,也喜歡在三仙台岸邊觀看潮起、潮落的過程,思考設計的源頭,以及與時代的關係。
竇騰璜用軟材質與鏡面打造了一個觀潮屋,反射延伸三仙台的青色與流動,走入這個充滿動態的空間,每一波浪潮背後,都隱含著一種當代的價值與意義,或許在百年之後,所有風流人物皆已作古,最終留下的,只是屬於當下的記憶與獨特樣貌。
8 找回自覺
卑南石板屋「深灰」×自由落體陳俊良
每個人都學過孔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但是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更多的人寧願被時間推著往前跑,最好不要有時間回顧過往,就不用面對自己的錯誤與散漫。
自由落體創辦人陳俊良卻說:「如果你不去面對自己,如果你不去回溯過去,將會看不到未來,也將看不到明天。」他觀察到原住民所居住的傳統石板屋是一片一片堆疊出來的,就像回憶的堆疊,打造出一間讓自己不斷自覺的「反省室」,以鏽玻璃在360度的空間中不斷反射,將觀展者折射推到回憶的深處。
9 找回平衡
蘭嶼「珊瑚紫」×數位藝術家李明道
人類永無止境的貪婪與掠奪,使得世界生態系統開始傾斜,在這個時代,我們更需要學習先民與大自然和平共存的智慧。
數位藝術家李明道特別用原住民捕魚的傳統工具「魚筌」打造空間,讓人進入時會有一種置身在海底的氛圍。魚筌的設計留有一小出口,讓大魚入筌後不易游出,而小魚仍可藉著魚筌的小出口流出溪流,繼續在溪流中成長,這種捕魚方式代表著原住民「不貪心」、「這樣就好」的生活哲學,因為小小的魚筌捕到的魚,只夠一家人當天吃了,這是不浪費資源,也是一種讓生態生生不息的智慧。
10 如何學會感恩?
池上「稻穗黃」×三井餐飲藝術總監鄭志仁
有多久沒有感謝過這塊提供生命所需的土地了?總是以為自己無所不能的人類,如何戳破心中的驕傲與自大,扎扎實實地重新感受到土地的生命力?
三井餐飲事業集團藝術總監鄭志仁利用稻米脫下的殼,打造出一個莊嚴肅穆的祈福空間,金黃的稻穗在搖曳的燭光中閃爍著光芒,讓觀者能夠以謙卑的心為這塊土地、這片天空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