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心歡喜地買了一件適合夏天的美麗碎花洋裝,卻發現自己手上的漂亮衣服,背後其實是一連串的剝削與血汗怎麼辦?
這是發生在英國少女Rebecca的真實故事。她在英國平價時尚服裝品牌Primark買了一件洋裝,沒想到衣服標籤上被縫上一句手寫的求救訊息「被迫超時疲憊地工作(Forced to work exhausting hours)」,瞬間讓她感到非常震驚,她再也不會穿上這件裙子,並開始思考,「衣服究竟是如何被生產的」?
一件衣服的背後,藏有多少沉重的犧牲?在享受廉價時尚的同時,我們是否間接成了血汗工廠的幫凶?
Forever 21、H&M、Zara等品牌帶起的「快時尚」(Fast Fashion)在時尚界掀起革命旋風,愈來愈快速的新品週期與友善的價格,反而造成人們愈來愈不珍惜衣服的浪費現象。
激烈的價格競爭,使得大部分品牌選擇到中國、孟加拉等新興市場設立生產線以降低成本,但是這些工廠不但工作環境惡劣,工人每星期工作超過100 小時,時薪卻只有1-2 美元。
近來全球開始出現提倡「道德時尚」(Ethical Fashion)的反省聲浪。消費者日益重視成衣廠的工安問題和服飾生產的環保標準,許多強調友善環境、公平生產的服飾品牌紛紛興起,從時尚教母Viviane Westwood 到連鎖品牌H&M、Uniqlo、Zara 都已經注意到消費趨勢改變,開始加入永續設計的行列。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透過消費,我們也能做出改變,讓世界變得更好!
IN 自我時尚:買得少且買得好
OUT 時尚得來速:盲目購物,過度消費
2014年2月,MOSCHINO新任設計師Jeremy Scott讓身穿麥當勞制服的模特兒躍上伸展台,手上還拿著可樂包,諷刺時尚圈的快速時尚讓時尚變成大量而廉價的快餐,也讓人們開始思考,一件衣服,可以在你的生命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衣服愈來愈便宜,人們也買得愈多,人與衣物的情感關係日益薄弱,也產生嚴重的浪費問題,這些品質不佳的衣物成為穿過即丟的垃圾,在英國,每年約有200萬噸廢棄衣物被丟到垃圾場;在瑞典,每人平均1年丟掉8公斤衣服。為了解決浪費的問題,許多服裝品牌開始推動二手衣物回收計畫,例如Uniqlo早在2006年就開始推動衣物回收計畫,將二手衣物捐贈給其他國家的難民或受災民眾;而近年H&M也開始推出舊衣回收計畫,消費者只要將舊衣物交給門市回收,就可以獲得折價優惠券。
但是與其買太多不需要的衣服再捐出,不如在購買之前就好好思考,我真的需要這麼多衣服嗎?「買少一點,選好一點的衣服,讓這個習慣持續下去——重質不重量。」(Buy less. Choose well. Make it last. Quality, not quantity.)英國時尚教母Vivienne Westwood認為,如果我們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美感與品味,就不會被快速的潮流牽著鼻子走,而是能夠挑選真正符合自我美感與價值的衣物。
在她看來,快與慢的爭論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重新審視衣物的設計、生產以及消費的流程,建立人與衣物的緊密連結。
IN 永續時尚:友善環境,維護人權
OUT 血汗時尚:環境汙染,剝削勞工
「吐血、呼吸有雜音、胸痛、咳嗽、失眠等糟糕的狀況。」這是《共產黨宣言》的共同作者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形容19世紀紡織廠工人的職業傷害,弔詭的是,即使到了21世紀,情況並沒有多大改善。
2013年,孟加拉一間紡織工業大樓倒塌,造成1138名工人死亡,以及數千傷者,而工廠的源頭就是Gap、Primark等快速成衣廠商。從孟加拉、印度到中國,都有許多剝削勞工的成衣血汗工廠,工人被迫在狹小危險的空間裡長期工作,所獲得的薪資卻僅能餬口。
類似的悲慘新聞層出不窮,也刺激消費者開始思考:誰生產了我們的衣服?這件衣服是在哪裡加工製造的?是怎樣的工作環境?車衣工人的工資合理嗎?另外,這些衣著的製造對地球環境帶來怎樣的衝擊?
根據道德時尚論壇(Ethical Fashion Forum,EFF)2011年調查,即使經濟衰退,卻有高達61%消費者認為品牌是否屢行道德責任會影響他們的購物決定。當道德時尚變成一門好生意,愈來愈多設計師也開始重視時尚的永續價值,從原料到生產環節開始改革。
英國著名服裝設計師Stella McCartney是著名的環保主義者,她的設計核心便是從永續發展出發,從衣服的設計、原物料、販售的每個環節,都堅持友善環境的做法。她反對使用任何動物的皮毛或毛革,也積極研發可回收的環保材質。
這股綠色永續的風潮,也從高級時裝延伸到大眾品牌。成衣是高度汙染環境的產業,以紡織印染企業為例,在紡織品生產過程中的染色、清洗、印花和織物整理等環節會產生大量有害物質的廢水。而種植棉花所使用的殺蟲劑占全球用量的16%,超過任何其他單一農作物。
身為全球快時尚的龍頭,H&M曾多次被環保單位點名批判,為了回應日益高漲的消費者自覺,H&M自2002年開始定期公布「永續報告」,在2013年的最新報告中,H&M宣稱自己是目前全世界使用有機棉的最大品牌之一,在生產牛仔褲時使用創新的「無水技術」,相當於省下3100萬升水資源;此外,H&M也建立模範工廠,透過定期監測,保障當地勞工的權益。
IN社會時尚:時尚與每個人習習相關
OUT 金字塔時尚:只有少數人才關心時尚
時尚,是否可以帶來更好的明日?Vivienne Westwood的答案是肯定的。她推出「非洲包」系列,每個包包皆為奈洛比婦女手工製作,藉由提供穩定的工作與收入,幫助非洲邊緣婦女脫離貧窮。
另一個用時尚改變世界的例子是美國服裝品牌Indigenous。創辦人Scott Leonard和Matt Reynolds到厄瓜多旅行時,發現當地婦女的精湛縫紉和編織技藝卻只能獲得低薪,他們開始思考,如果能夠結合精緻設計和環保材質,加上必要的技術協助,是否可以幫助這些婦女脫離經濟弱勢?
但是Indigenous最聰明的策略在於,他們不只以環保和公平貿易的訴求來打造消費者的良心,而是回歸服裝市場最基本的核心:品質與設計,即使人力非常精簡,他們仍然投入了大量心力在服裝設計上,成為銷售上的另一個武器。
當Indigenous面對流行服飾通路時,便會以設計、質料和價格為主要訴求,把倫理消費當作是附加價值;但是面對例如Nature Company、Whole Foods等綠色通路時,就主打企業社會責任,他們還開發了一款手機App,讓消費者可以掃描衣架上的QR code,查詢這件衣服的製造人、製造地、原料來源、和製造流程有多透明。這些設計師與品牌的努力,證明了改變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只要你願意踏出第一步,享受更好的時尚不是金字塔尖端的專利,而是關乎社會上每個人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