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後:1960∼1969出生
基礎教育延長
1968年義務教育由6年延長為9年,此措施提高台灣教育水準,奠定台灣經濟起飛時中級技術人才的人力資源基礎。
約會最愛冰果室,休閒活動最愛救國團
初戀約會地點是學校旁的冰果室、暑假最hot的活動是救國團的「溪阿縱走」與「虎嘯戰鬥營」。
「台視」開播,電視走入家庭生活
台灣第一家電視台「台視」於1962年開播。從黑白到彩色,從布袋戲《雲州大儒俠》、《楊麗花歌仔戲》到卡通片《科學小飛俠》,電視漸漸普及並成為家家戶戶最喜愛的娛樂。
全民瘋棒球,轉播萬人空巷
1968年台東縣紅葉少棒隊以7:0擊敗來訪的日本少棒明星隊,次年金龍少棒隊進軍美國,拿下世界少棒大賽冠軍。從而開啟,少棒、青少棒、青棒三級棒球時代。
電影不再反共抗日
1960年代,健康寫實電影成為電影界主流,代表作有《蚵女》、《養鴨人家》等。同時,香港製作電影也在台灣廣受歡迎,也影響到台灣本地電影製作,愛情片、武俠片和功夫片成為一時主流。
男女分校,講台語要罰錢
處在男生必須理光頭、女生必須耳上1公分的壓抑年代,那個年代講台語要罰錢、考大學要先填志願、念中學得男女分校。
台灣經濟起飛的開始
採取「工業取代農業」、「低廉工資代工」等經濟措施,讓出口大幅增加,終達成經濟發展、物價穩定的雙重經濟目標。1965年,台灣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是台灣經濟起飛、邁入「富裕化」的新一代。
70後:1970∼1979出生
第一個成長階段,擁有出國機會的一代
1979年,開放國人出國觀光,搭配台灣逐漸成長的外銷、經濟實力,使不少20多歲的年輕人,從小就有出國的經驗,見多識廣是以往世代從未有過的優勢。
國內外政治環境劇烈變動,自我觀念開始萌芽
1971年退出聯合國;1978年中美斷交;1987年解除戒嚴。在此世代「自我觀念」已萌芽,1990年抗議「萬年國代」的「野百合學運」是政府遷台以來最大規模的學生抗議運動;1996年台灣舉行首次總統直選,由李登輝、連戰當選。
在多元價值下成長,也是電腦、網路開始普及的一代
這一代在讀小學、國中的時候,台灣社會已經解除戒嚴、媒體解禁,電視台從3台變成100台,報紙從3大張大量增版至10幾大張,是台灣第一個從小就在多元價值下成長的世代,也是台灣在成長過程中,第一個資訊化的一代,同年齡層的溝通與相互影響比以往大很多。
家庭結構轉變
1951年平均每一名婦女生育7人; 1961年為5.6人;1971年提出「兩個孩子恰恰好」節育政策,60年次以後的小孩,平均家中兄弟姊妹數目比以往少很多。也因為婦女勞動參與率愈來愈高,雙薪家庭增多。家庭對這一代的影響力,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強。
飲食文化改變,珍珠奶茶席捲全台
1984年麥當勞首度引進台灣。MTV和泡沫紅茶店蔚為流行,珍珠奶茶的推出,更將此茶飲文化推上風潮。
80後:1980~1989出生
富裕社會下培養的一代
1989 年,新台幣強勢升值;1985-1990 年股匯房市狂飆;1990年2月台股創史上最高點。此世代父母為中產階級以上、高教育水準比率約3 成,是台灣有史以來儲蓄率最高的父母;1995 年,全民健保開始實施;2001 年實施週休2日,台灣邁入更注重休閒生活價值的社會。
與網路一同呼吸成長的世代
1995 年,台灣第一家網咖出現;1999 年,網路人口突破400 萬,台灣推出第一個線上遊戲《萬王之王》;2001 年,台灣邁入「線上遊戲元年」。
教育改革,大學之門廣開
由民間團體對於國民教育制度提出反思,激起教育改革浪潮。1990 年,台灣第一間理念辦學的私人學校「森林小學」創辦;1996年,開放專科與大學升格,大學之門至此廣開;2002 年多元入學方案推動。
經歷金融海嘯,進入青年失業低薪困境
2008 年,金融海嘯造成全球青年高失業率更加惡化;2009 年,台灣青年失業率是14.5%,高於全球平均青年失業率13%。政府為促進大專畢業生就業,推出俗稱22K 就業的「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讓就業薪資出現22K「破盤價」,連帶使青年近年薪資無法提升,造成青年貧窮化。
少子化,人口衰退警鐘響起
1981 年,每名婦女平均生育2.46 個子女;1984 年,總生育率跌破2.1 人的重要關卡,敲起「人口衰退」的警鐘。
成功典範翻盤換人
媒體上描述的成功故事已是手作、文創創業的年輕人,和獲得國際冠軍的電玩競賽選手。勇敢快樂做自己是普遍追求的人生態度。
90後:1990~1999出生
經濟衰退,帶來不安全感
從小經歷台灣經濟進入衰退,SARS、金融海嘯、產業外移、青年高失業率和低薪,加上貧富差距擴大,經濟的不確定帶來更多不安全感。
人口老化,負擔變得更重
1993 年台灣平均每9.5 個人(15-64 歲)扶養1 位老年人;2003 年時,總生育率驟減至1.23 人,成為「超低生育率」國家之一,估計至2031 年時,將由3 個人扶養1 位老年人。
與生俱來的網路DNA
2005 年,經常上網人口已近1000 萬人;2009 年,網路即時通訊軟體興起;2013 年無線上網含行動上網總人數已破千萬。網路,已經是他們血液裡的DNA,社群媒體和通訊軟體、遊戲在他們每日有限的時間裡攻城掠地,也因為網路,讓他們擁有獲取知識和串聯社群的能力。
教育改革卻讓學習更茫然
1998 年修法通過一綱多本政策;1999 年推行建構式數學;2002 年廢除聯考,教育改革卻讓此世代成了實驗白老鼠,學習之路更加艱苦茫然。
見證台灣民主,政黨二次輪替
從小在民主社會中長大,自1996 年總統直選和2000 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到政治貪瀆事件爆發;2008 年總統直選由馬英九勝出,見證台灣第二次政黨輪替。
出生時交通更便捷、經濟更開放
2001 年實施小三通;2002 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電信及金融自由化;2006年雪山隧道通車,隔年台灣高速鐵路正式啟用;2008 年實施大三通,台海兩岸直接「通郵」、「通商」、「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