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過新年,家家戶戶不免大魚大肉、盡情慶祝,但,你吃得安心嗎?
台灣2013年度票選代表字「假」,反映了去年的假油、含香精的假天然麵包等一連串食品造假事件,在大家心裡造成的陰影,也喚起了大家對健康的重視。
看電視配瓜子、上餐館犒賞自己或與家人團聚,都是人人免不了的新年行程。如何在年節期間,甚至日常生活中避開大餐中隱藏的諸多健康殺手?已故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的夫人譚敦慈告訴你其中的趨吉避凶6原則,讓你在迎接新氣象的同時,還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日常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食品危機與毒害問題,譚敦慈因身兼林杰樑毒物研究室研究助理10多年,也擁有豐富的毒物知識。負責掌管全家五臟廟的她,對於食材嚴格把關,她建議大家吃食物不要吃食品,並盡量避開添加物,尤其過年很容易採買過多年菜,經一再燉煮,可能產生氧化膽固醇,最好節制採購量,新鮮適量就好。
原則1:選擇「食物」而非「食品」
「食物」是我們所吃的植物及動物本來的樣貌,未經人為加工處理的樣子。「食品」則經過了加工、調味、可能以特殊醃漬或防腐方式製作,最終送到我們的面前。儘管特殊的製程可能帶給食品特殊的風味,但過多的調味料及不當保存所產生的毒素,則會增加我們肝腎的負擔,損及我們的健康。
原則2:拒絕「單一飲食」,分散風險
均衡攝取各種食物,獲取多種營養素,避免因為迷信單一種食物的神奇功效而大量食用。例如,不要因為相信木耳可養顏美容,就餐餐吃木耳。外出用餐時,也應避免每次都選擇同一商家。一定要學會分散風險,多元挑選食物種類與食物來源,才不至於因為偏愛的某種食物或某商家的餐品發生食安問題時,成為毒害疾病下的好發候選人。
原則3:拒絕太香、太甜、太鹹、太鮮豔的誘惑
品嘗過食物的原始風味後,才知道所謂太香、太甜、太鹹,都可能是食品在烹調過程中被添加了太多調味料。過度的調味會造成身體負擔,更可怕的是,這些食品還可能被加了黑心、會對身體產生傷害的隱性毒物。
食物的外觀的確可促進人的食欲,但顏色太過鮮豔,則須嚴加提防。例如五彩繽紛的糖果,就可能添加了人工色素,孩童吃了,將會引發過敏及注意力無法集中的過動情形。
原則4:遠離高糖、高鹽、高脂肪及隱形毒害
長期高糖、高鹽、高脂肪的飲食生活是會令人成癮的。我們的大腦習慣了這種不健康的飲食方式後,一旦要改變,就像戒毒一樣,不是一時一刻能夠達成的,所以我們應該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一步步遠離有害飲食。
雖然大部分飲食中的毒害,要在人體累積10年後才會發病,但嚴重的後果不可不謹慎對待。藉由認識飲食中的有毒物質,有效認知我們是怎麼吃下有毒物質的,並了解該物質會對身體產生什麼影響,逐漸改變自我的飲食習慣。
原則5:選擇當季盛產蔬果
蔬菜水果提供人體纖維質及營養素,而一天3碗綜合青菜有利於排除體內毒素,並預防慢性疾病。但許多蔬果有農藥、制酸劑和殺菌劑殘留問題,上上之策是購買當季盛產的蔬果,不僅營養價值最高、產量大,病蟲害少,所以農人也很少使用農藥;並在食用前先清洗,即使是要剝皮的橘子、香蕉等也該如此。
原則6:避免食用動物內臟及大骨熬湯
養殖動物的飼料如果保存不當,很容易被汙染造成發霉或產生毒素,囤積在動物內臟中,加上牠們生病時吃下的藥物,動物內臟可說是細菌及毒物的聚集處。此外,如果飼料裡含有重金屬,這些毒物也會存在於動物的骨頭中。若我們吃動物的內臟,或自燉雞精、用動物大骨熬湯,在品嘗美味的同時,其實也吃下牠們體內累積的毒物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