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想離開,為什麼不直接跟他說?」堤防的風冷得緊,我握住領口等著。
「我不知道該怎麼開口。下週就是他的生日,我想至少等幫他過完生日再說……。再怎麼說,他都已經陪了我2 年多,如果在這個時候提分手,會不會太殘忍了一點?」Cherie 把剩下的水蜜桃啤酒喝完,一陣風將放在椅子上的鋁罐吹走,她一臉歉疚像是在說並不是她的錯。
慢一點說,他會比較好過嗎?
上個月專欄談「分手後療傷」,有人寫信來問我:「如果想提分手的是我,有沒有能讓對方不難過的方法?」
就像被甩的人(被動分手者)想撫平心傷,提分手的人也往往希望能和平結束感情,希望分開後還是朋友。可是,這個問題在一開始就問錯了起點─你們都曾經在這段關係裡投入這麼多,曾經互相揭露彼此的在乎和缺點,曾經在好多個脆弱的晚上互相依偎取暖,你們曾經對彼此如此重要,面對重要的失落,情緒的反應本來就是一種「重視這段關係」的體現,又「為何」要期待這份離開不要帶來太多傷悲?
分手,並不存在時間「點」
「她要離開,我並不怪她;可是我不懂,為什麼她可以這麼淡定地走?她好得很快、傷心很短,讓我不得不懷疑:是不是打從一開始,她就沒有真正在乎過我?」
其實許多人都誤解了,分手從來不是一個時間點,而是一個歷程。之所以「好像不難過」,是因為在提出分手之前就已經難過好長一段時間了;之所以能夠「無縫接軌找到下一個對象」,是因為在掙扎與猶豫的過程中,已經有了另一個停靠的地方。
他看起來比較好過,並不代表他不曾愛過,只是因為你的悲傷在預期之外,而他的失落已經在計畫之中。學者Lindermann 與Parkes 指出, 「預期中的悲傷」(例如知道自己或親人即將死亡),比起「突然得知」的人適應更佳,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處理、因應這些傷痛。
既然分手並非瞬間發生,那麼從愛變成不愛,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雖然每段關係都有所不同,但心理學家Duck 發現,關係從掙扎到結束,還是有幾個共通的歷程:
◎ 歷程1:破損階段
「我最近打給他,他都說他在忙。回想當初我們剛交往時,他總是以我為優先,現在,工作好像變成了他的全部⋯⋯。」並非每段破損都會產生裂痕,但如果你不敢表達在關係中受到的委屈,久了之後很容易覺得無力改變,覺得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忍受。當你發現已經無法再欺騙自己不去在意這個破損,裂痕便隨之形成。
◎ 歷程2:內心階段
「我不知道要不要跟他說,說了好像我在懷疑他。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這麼晚到外面接電話,我其實偷看過他的對話紀錄,只是不想戳破,讓原本就已經岌岌可危的關係更僵⋯⋯。」
在這個階段裡,你會常在反覆的掙扎之中,不斷從朋友、書籍、文章中探求答案,你開始針對這段關係進行「價值評估」─是否值得再繼續經營下去?當不滿與敵意已經無從再累積,終究還是得面對這個難解的問題。
◎ 歷程3:面對面階段
「當我鼓起勇氣跟他說,我很在乎他和她之間的關係,他卻說他們只是朋友。於是我終於跟他攤牌,說我受夠了,不想繼續了。」
這才是我們常「以為」的分手點。當兩人之間的問題終於被攤開、被看見,你們終於必須面對3種抉擇:一起解決、先擱置不管,或是即刻分開。
◎ 歷程4:社會階段
「這兩個禮拜以來,我們臉書上的動態一直還是掛著『穩定交往中』。他希望我暫時不要更改,因為他不想讓太多人知道這件事情。可是,他還是一直聯絡我,我們的關係也一直起伏不定⋯⋯。」
在這段時間裡,「朋友」的影響力其實是很大的。Felmlee等人的研究就發現,如果你覺得朋友支持你分手,那你也比較可能真的結束這段關係。但很多時候,你其實很徬徨、不確定,可能已經說好不再跟他聯絡,可是卻又因為懷念曾經的好,走過曾經一起去的地方,又捨不得、心軟,反覆分合。
◎ 歷程5:編造故事結束的階段
「或許我根本沒有這麼愛他吧,我只是需要人陪伴。他並不是一個對的人,只是在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在我的生命裡。我選擇接受的同時,也開啟了痛苦。」
這個階段又稱為「穿喪服」階段,你開始為這段關係的更迭起落,賦予一個意義,給你(或他)的決定一個合理的理由。此時,如果你無法將屬於你們的故事好好完結,或是一味否認這個經驗,可能會在往後的日子當中一再地反芻或後悔,覺得自己很糟才被拋棄,或是感到自私、罪惡。
8種提分手的方法
「就算要分手,為什麼不說清楚?直接消失、人間蒸發的感覺,真的很差!」我們當然都不喜歡對方一聲不響就消失,要死也希望「死個瞑目」,至少給一些理由,或是坐下來好好溝通。
不過,這樣的預期不見得總是如願。我們當然希望好聚好散,但對方也有權選擇「不說清楚」或是「不歡而散」。其實,我們遠比想像中有更多的「提分手」方式,長年研究關係崩解的學者Baxter指出,以策略面而言,分手可分為「直接」或「間接」兩種。
直接策略就是所謂的「說清楚,講明白」,共有4種方法,前兩種是單方提出,後兩種是有所共識。
◎方法1:既成事實。 「我想分手,再見」、「別說了,現在說什麼都沒用」,直接表明自己的想法,並堅決告訴對方沒得挽回。
◎方法2:關係現況的討論。 「我無法改變你爸媽對我的印象,在他們眼裡,我始終都配不上你。可是,你也從來都不站在我這邊,只是袖手旁觀⋯⋯。我真的撐不下去了。」這是比較軟化的方式,一方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並給予對方討論、修復的機會。
◎方法3:歸因衝突。 「我們每次都是吵一吵,然後冷戰,後來又和好,但不久又重複吵同樣的事。」跟前面兩者不同的是,歸因衝突是雙方都將分開的原因歸咎於爭執衝突,正因為這些衝突重複發生難以化解, 所以「共同覺得」無法再相處下去。
◎方法4:好聚好散。「 我們的差異根本無法解決, 我們仔細談過了,當前的距離讓我們都很累,所以我們都覺得,分開,對彼此都好。」這就是大家常常期待的「坐下來好好談」,經過討論之後協議分手。雖然這是不少人「夢寐以求」的分手方式,但並不表示分開後的兩個人不會難過,畢竟曾有情感連結,還是可能在好聚好散或看似協議分手後,繼續藕斷絲連。
可是,也有人選擇「 不說開」的間接策略,比起方法1 到4,這些方法比較模糊、不確定。下述前3 種是單方提出,最後一種是有所共識。
◎方法5:退縮。「 後來,我們幾乎不見面了;就算見面,也沒有再牽手。」這種分手方式是「一方」藉由迴避親密(減少身體接觸)或是拒絕邀約(減低見面頻率)來降低彼此對這段關係的親密與承諾感。
◎方法6:縮小範圍。「 我想,我們還是先當朋友吧!」透過用言語、規定來畫清彼此在關係中的位置, 重新確認角色來降低親密感。只是這種方式並不一定能乾淨分手,因為有時「嘴上說的」只是說服自己與對方的一種戲碼,如果他說要當朋友,但還是像先前一樣挽著你的手,那麼你更該問問自己,他跟你之間是否還存在著一些依戀?
◎方法7:提高成本。「 很好啊,你就都不要來找我啊!反正我就是不喜歡你管我!」利用言語或行動表現出很討人厭的樣子,讓對方覺得繼續跟你在一起很辛苦、知難而退,有些時候不願意「提分手、當罪人」的人會採用這種方式,先大發雷霆或大呼小叫, 提高對方經營關係的成本,讓他不願意再繼續。
◎方法8:逐漸褪色。「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們不再每天睡前講電話了。可能是彼此都忙,也可能是感覺到我們並不適合。那年夏天在長灘島的浪漫回憶我不曾忘記,只是好像隨著時間,夕陽漸漸褪色,暗潮變得清晰⋯⋯。」在這種方式中,雙方都透過減少接觸的方式,來告別這段關係,暗地裡有共識地淡化感情。
該怎麼說,傷才不會太重?
說了這麼多,如果今天要提分手,究竟怎麼說才好?痛是必然的,但或許有些說法,可以讓彼此都好過些。Baxter 的研究發現,他人導向策略(關係現況的討論、好聚好散、縮小範圍、逐漸褪色)因為顧及對方感受,較不會令人難受,也是較多人會採用的方式;而自我導向策略(既成事實、歸因衝突、退縮、提高成本)因為比較在乎自己,對方常會產生負面情緒或不滿。不過,他人導向的策略也可能讓分手歷程拉長,讓傷害加深,產生更多的問題與摩擦。
很多書都會說,學會放手才能讓彼此都找到真正的幸福;但事實上,學會向對方表達你的在乎和恐懼、誠實面對自己的擔憂與情緒,甚至學會結束一段關係, 雖然不一定會讓你幸福,卻對你很重要。
在人際關係裡,很多你以為曾經學會的東西,後來才發現還是不會。並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人際關係本來就是複雜多變的,可是每一次的掙扎、每一次的無奈、每一次的放手,都讓你多一點可能性,變得更能柔軟地面對與處理。
我們在愛裡認識、擁抱、並失去自己,從中感到滿足、安全、失落與罪惡,時光與相處或許讓我們看見更多美好、感動、醜陋或差異,不過這些好與壞,喜與悲,擁有和消逝,都是關係的一部分,也是精彩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