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前進大陸,SWOT找優勢

旭陽國際集團執行董事》林志亮

王妍文
user

王妍文

2013-10-01

瀏覽數 7,900+

前進大陸,SWOT找優勢
 

隨著兩岸經貿發展漸趨密切,展開在地圖上的,不僅企業發展多了一個新天地,兩岸人才的楚河漢界,開始有了一座新橋。

後ECFA 時代來臨,加上兩岸服貿協議簽訂,兩岸就業市場出現各樣的工作機會, 形成兩岸人力共同市場。

台灣人前往大陸工作的人數有多少?根據上海市在 2010 年所做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光是上海市,台灣人因工作居留或已定居人口已達70 萬人;而在其他單位粗估調查中,更指出全中國常住台商、台幹與眷屬粗略估計約達 150- 200 萬人,將近台灣總人口數的9%。

這個數字,恐怕還會逐步成長。在104 人力銀行的調查中,台灣30 世代的青年,竟有高達 80% 的人,對前往中國發展躍躍欲試。

當華人經濟圈的浪潮襲來,台灣,已經不是年輕人就業職場的唯一考量!對年輕的台灣上班族來說,「到中國工作」的意義,也從「賺更多錢」逐步過渡到「賺更多經驗」。

只是,具備良好工作態度、專業度的台灣人才, 如何在華人經濟圈中,找到能夠發揮的舞台呢?

「把自己當企業經營!」旭陽國際集團執行董事林志亮開門見山這麼說。

待過花旗銀行建築融資部與美林證券的林志亮, 在2001 年進入中國,先在上海沉潛1 年思考事業布局,2002 年選擇自行創業,避開當時台商一窩蜂的上海區域,到重慶落腳,並跨行鎖定正要起飛的房地產開發行業,和行李箱大王皇冠集團合作推出「皇冠自由城」一炮而紅。

接下來,他帶領團隊,歷經重慶國貿中心、觀音橋世紀金街、朗晴廣場等地產開發案,從幾棟樓房一路開疆闢土,到掌握量體高達33 萬坪、相當於台北大安森林公園1.5 倍的「旭陽台北城」,讓旭陽在成渝10 年發展下來,不僅年營收破百億, 淨利率也都保持在2 成以上。

不僅跨領域就業,還在陌生環境由零出發,林志亮卻能繳出漂亮成績單,關鍵就在於他把自己當企業經營,透過企業做SWOT 的分析方式,來打造自己的競爭力。

以他進入中國市場的選擇為例,當時帶著夢想到中國淘金的台商,多選擇上海為根據地,但他卻在評估資金、機會點與競爭力後,找到自己的利基點,決定前往台商人數還不多的重慶,果然闖出一片天地。「二流人才去一流地方總遇挫折;一流人才去三流地方,才會成功。」

擁有金融人擅於分析特質的林志亮,對兩岸近10 年來的人才變化有著清晰觀察,也對人才培養有獨到見解。旭陽10 年有成後,今年除擴大在台徵才外,他更啟動人才培育計畫,送政大、成大、中原及北科大的學士、碩士生,進行兩岸職場實習體驗。

前進大陸1

用SWOT 找優勢

「台灣不是沒人才,而是沒舞台」,站在第一線看兩岸就業市場的林志亮說,台灣人才優勢在於具備好的工作態度及價值觀,敬業外,專業度也備受肯定, 因此,在規畫個人職涯發展時,應該有更長遠的眼光,抓對國際產業位移的趨勢趁早卡位、站上舞台, 而不是一窩蜂跟著人家盲目地往大陸衝。

林志亮建議,在評估自己是否適合前往大陸發展時,要先從大方向理解自己,再從中確認自己的競爭力,用SWOT 分析最清楚: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1. 優勢評估:想想自己的專長是什麼?性格上適合哪一種產業、職務?

2. 劣勢評估:沒有人脈、對當地文化陌生、專業深度不夠、對市場不熟悉等問題,該如何解決?

3. 機會評估:有沒有認識的人在大陸?或是透過實習,能不能爭取到工作機會?特別對哪一個城市有研究等。

4. 威脅評估:是否能夠承受離鄉背井的寂寞?願不願意重新學習如何與大陸人相處等。

林志亮坦言,大陸是未來的經濟之窗,也是就業趨勢之地,「讓學生到大陸實習,就是提供一個思考未來、先卡位的機會。」

前進大陸2

融入當地文化接地氣

在中國投資,林志亮認為,資源整合是台灣人勝出的關鍵,但台灣經驗在中國需要提煉轉化,才能獲得在地消費者的認同,想要站穩中國市場,「最重要的就是『接地氣』。」

所謂接地氣,就是了解當地文化。很多人以為,台灣和大陸用語相同,也有共同歷史背景,了解起來很容易;林志亮卻認為,大陸人只是會說中文的外國人,應該要不帶成見,從頭理解,「當你認為兩岸很『像』,就會失敗。」

到大陸實習、工作,有3 不3 要原則。「3 不」是: 不要抱著「玩玩」的心態;不要認為,工作以外的交際應酬不重要;不要以為自己是台灣人就高人一等。「3 要」則是:要設定好想學的部分,認真體驗工作上的每個環節;要學會如何和大陸同事溝通、如何對其他工作單位交流、如何能對上級有適時的堅持;要學看當地的本土連續劇。

林志亮說,就像本土劇雖然讓人覺得老套、鄉土, 卻是當時社會情境最真實的反映,學會這些軟實力, 最後將決定你能不能真正在大陸站穩。

前進大陸3

洞悉轉變,選對產業

「 在中國,企業不缺錢,重點是找不到對的人。」林志亮特別憂心地說,尤其一胎化政策後,受寵的大陸90 後(1990 年後出生的人)開始走入職場,不少台商慢慢覺得,大陸人才不好用了;反倒是台灣同年紀的8 年級生,在台灣經濟飄搖中成長,特別上進、有危機感,這是亂世中出英才的好機會。

隨著大陸十八大後,各地「城鎮化」已被視為接下來的經濟主軸,雖然區域經濟差距縮小、消費力大幅躍升,帶動2、3 線城市對服務相關產業的需求,但大陸人才在需依賴生活經驗累積的「軟實力」上明顯不足,無法應付金融、餐飲、休閒等連鎖服務業,及創意度高的設計、公關等中高階人才需求。

林志亮建議,同理心、配合度和忠誠度都優於大陸青年的台灣人才,要洞悉市場轉變,選對入門產業, 才能從中國經濟進行式中,找到自我的潛力定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