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 六上午,陽光穿過一幅幅客家染布構成的棚架,在地面上揮灑出曼妙景致。染布下,農友們帶著愉悅笑容,將凌晨剛採收的有機蔬果一一擺好,每個攤位前都有一塊黑板,讓農友自由寫下今日心情或農場特色,筆落處還有幾隻可愛的動物插畫,讓「微風市集」充滿濃濃人情味。
高雄市微風市集,是一個「直接跟農夫買蔬果」的農夫市集,它賣的不只是有機農產品,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對土地的感情,每一棵蔬果都有著自己的故事。
為了有效減少食物在運輸、包裝等過程中附加的「碳足跡」,「在地消費」概念漸漸吹進台灣。國外行之有年的農夫市集,也逐漸在台灣蔓延。微風市集是台灣第3個農夫市集,也是南台灣規模最大的農夫市集。
每週六、日上午分別在鳳山婦幼館、新客家文化園區、蓮池潭物產館開市的微風市集,從2007年開始,到目前擴增至3個據點,微風市集的理念已逐漸在高雄生根,並成為高雄市民週末休閒採購的主要活動。
頂著留日碩士光環的蘇冠宇,6年前返鄉協助父親經營有機農場,從白領變農夫,對於盤商壟斷農產品價格,始終耿耿於懷,他嘗試透過網購、宅配自建通路,都不盡理想,微風市集的誕生,讓他找到了有機農產品最適合的銷售平台。
目前擔任微風市集志業協會理事長的蘇冠宇說:「對農民而言,以前生產和消費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透過市集,這兩條平行線交會出更有意義的交易行為,不只是金錢的交易,還有經驗、情感的交易。」
曾在台北從事劇場工作的郭少鏞,在父親癌症過世後,意識到乾淨食物的重要,在加入農委會的漂鳥計畫後,提早在燕巢實現了他的田園夢。他用最嚴苛的標準定義有機農法,為了避免抗生素、荷爾蒙的殘留,他甚至不使用禽畜糞便做成的肥料。在加入微風市集後,他與其他農友交流並結為好友,也透過筆耕,提供了他對市集的近身觀察。
有機農業受限於經營規模,經營壓力不小;但卻有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人,義無反顧的投身於此。雖然每個人的人生故事不盡相同,但對土地的感情卻是一致的。微風市集的網站上,特別為這群人製作了「市集臉譜」,娓娓道出這群人對健康的食物與土地的執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農場故事,力玉春的「滿溢農場」專攻養蜂,她的龍眼蜜曾獲2010年特優獎;朱參花的農場名字最有趣,叫做「轉角農場」,她自己鑽研酵素,做出萬用環保清潔劑;張鳳月則是以聖經故事命名「迦南農場」,雖然要照顧生病的丈夫,但用心照顧土地、守護消費者的健康是她每天活力的來源。
微風市集不只賣無毒蔬菜,更賣的是人的真誠與貼心。
如果連鎖超市及大型有機店等同是連鎖書店的話,那農夫市集就是手工創意市集。當大多農民著力於大規模的主流農產,有機農場少量多樣的栽植性格,得以栽植一些瀕臨消失的非主流農產。在微風市集,充滿著尋寶的樂趣。包括近黑色的黑美人番茄、菜柄桃紅色的君達菜、可以同時吃到青花菜與蘆筍口味的青花筍,這些不會出現在一般賣場裡的農產,都成為微風市集裡的寶物。
例如長得像奇異果的人心果,台語稱「查某李仔」或依其英文名sapodiia發音為「沙漠吉拉」,人心果是解 暑清熱的良品,除了生食外也可以製成果醬、果汁。又如巴蔘以往是生機飲食愛好者才知道的菜, 在大家愈來愈重視吃的健康下, 這類口感不差又兼具營養價值等的野菜, 就變成內行人的選擇。
轉角農場朱參花栽種的一種植物叫「羅李亮」,乍聽之下很像人名,南部老一輩的人大多聽聞過,學名是山刺番荔枝,我們常吃的釋迦就是番荔枝的一種。「羅李亮」應該是日本時代流傳下來「るりあん」的諧音,有人拿它來做冰淇淋,類似釋迦般的味道。
微風市集也代表著擁有高學歷的二代農,開始對土地的反思。
台大經濟系畢業的古文錦,曾在貿易公司工作過,更早在2005年就開創美濃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儘管產量與成本無法與慣行農法相比,但他卻堅持這種對土地最無害、對人體最健康的農法。由於不施農藥,他的稻田每到收成時,群鳥搶食稻穗,蔚為奇觀,甚至吸引了眾多賞鳥人士駐足,但他也只能苦笑著說:「連鳥都知道什麼米好吃。」
「月照農園」園主,5年級的朱明發,當年考上台大時可是全村轟動,成了田寮地區的狀元。30多歲返鄉務農,堅持自然農法,一度為父母不諒解。朱明發認為,現今農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只追求快速生產大量農產品,卻逐漸遺失食物原本風味,讓這些食物「只有肉體,沒有靈魂」。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鄉土味」,正在年輕一輩的味覺裡逐漸流失。
老農轉作有機,則多有著切膚之痛。高齡80的「金蕉伯」林慶鎣以種植有機香蕉聞名。早年他在山間種芒果,大量使用農藥,一次噴藥後,卻發現家中飼養的母貓及6隻幼貓暴斃,這個警訊讓他毅然走上有機農業,他率領的慶裕合作社,更是不計成本的推廣有機農業。曾獲2007年農糧署10大經典好米的陳家成,20多年前種稻噴農藥時,曾因不慎吸進太多農藥而中毒送醫急救,好不容易才從鬼門關搶救回一條命,從此,他棄絕農藥,改做有機農業。
「阿彌陀佛有機農場」的蔬果則是聽著佛經長大的。負責人鍾英杰由於信佛長期茹素,而開始注意到農藥殘留問題,最後乾脆租了一塊地自己種菜、自己吃,退休之後與教師朋友合購一塊農地,正式成為農民。吃了幾十年的有機蔬菜,鍾英杰說,他的味覺可以當作簡易的「農藥檢測機」,入口的蔬果只要有農藥殘留,他馬上可以察覺!
有機農產品的價格,常被消費者詬病,不過,勞力與汗水,有價;農產品,有價;但健康,無價;農民的生命故事,無價。蘇冠宇說:「多一個有機農場,就可以少一間醫院;多一個有機農夫,就多一個人保護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