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和體委會的報告,運動休閒服務業年產值約164.5億元,約佔服務業GDP(國內生產毛額)總產值的0.25%,此數字尚不包括廣告代言和媒體公關費用。其中,以競技及休閒體育場館業產值最高,有67.8億元;其次是運動比賽業40億元;接下來是高爾夫球場業和運動用品批發零售業。
運動產業「錢」程似錦 運動休閒產業
的就業人數也持續向上攀升。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文化、運動及休閒服務業」平均從業人數,2001年為16.9萬人,較2000年成長2.42%。而相繼設立的健身中心、週休二日的實施、以及奧運帶來的運動風潮,使得運動休閒產業似乎成了一個新興的熱門行業。不過,正在蓬勃發展中的體育這條路,似乎還是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一方面因為整個大環境對體育活動的漠視;另一方面,選手的比賽生涯有年齡上的限制,35歲就是極限了,運動選手必須及早規劃退休後的路。而台灣市場小,職業比賽無法達到一定規模,也是很難突破的結構性限制。
走一條十項全能之路 奧運跆拳
道金牌得主陳詩欣在得獎前,曾經做過檳榔西施、電動玩具店小妹、服飾店店員,經歷了一番波折才有現在的成就。而另外一個讓台灣揚名國際的智利超級馬拉松冠軍林義傑,為了對運動興趣和夢想,不惜與父親決裂。他為了跑馬拉松,曾經開過計程車、過省吃儉用的日子,以存錢出國比賽。
這樣看來, 以運動作為職業,似乎不是一條順遂的路?
撇開練習時的辛苦不談,如何尋找下了賽場後的新出路、積極培養第二專長? 這些都是運動選手必須面臨的難題。
28歲的奧運跆拳道銀牌黃志雄,參加完這次雅典奧運後,就準備引退,投入政壇。還有更多優秀的選手,在享受生命中最輝煌時刻的同時,就必須面臨退休的問題。轉任體育老師、教練、繼續深造、或是轉戰商場,是這些選手們共同的出路。許多人質疑是因為政府沒有大力輔佐,才使這些選手生活困頓。不過身為主管機關的行政院體委會也有話要說。
「政府沒有辦法養所有的選手一輩子!」曾經也是運動員的行政院體委會副委員長黃啟煌說,只有少數真的付出很多的選手,例如金銀牌得主,政府才需要給他們長久的支持。否則沒有付出就有收穫,這豈不也是一種特權?
賽場外也能發光發熱!
黃啟煌認為,選擇運動作為職業,除了本身專精的體育項目外,還要積極培養第二專長。不管是體育相關的裁判、教練、運動防護員; 或是不相關的電腦、財經等等,「政府要做的是給他們釣竿,而不是直接給魚。」
一般人總以為運動員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不過黃啟煌卻不這麼認為。他舉自己在美國唸書的例子,成績不好的人甚至當不上運動選手。反觀國內,許多運動表現傑出的學生, 在功課上老師或教練常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覺得只要運動成績好,就能保送上學校。而順利當上體保生後,老師也會特別通融,放寬標準讓他們畢業。這樣就形成了惡形循環,整體環境不鼓勵運動選手讀書,讓選手除了本身專長的運動項目外,沒有其他的謀生能力。
因此政府要做的,除了讓體育選手增進體能外, 也要積極輔導他們第二專長。「生涯的轉換要依自己的能力、興趣來判斷。」選擇這條比較難走的路,同時也要具備其他的專長,才能在退出比賽場後,繼續發光發熱。
職場VIP︰運動證照
運動證照不但能夠提高運動工作的專業性地位,讓退居幕後的選手轉換跑道;同時,也提供有志從事運動休閒產業的非體育科系畢業生一個正式的管道進入這個產業。證照考核方式通常是由各個運動協會來辦理,如職棒球賽所需的裁判和教練,就是由中華民國棒球協會來訂定規範及考試方式。許多運動都規定從業人員必須領有特定的執照才能做相關的工作。
以較多人報考的裁判和教練執照為例,它分為A(國家級)、B(省市級)、C(縣市級)三級,分別由全國性和地方性的運動協會來辦理。考照者需要參加講習3天以上,然後考筆試和術科,依照不同運動的熱門程度而有不同的錄取率。
而現在最紅的健身中心,裡面的健身教練除了一定要有國民運動指導員的證照外, 許多教練也加考了國際級的證照。台北體育學院教授李麗晶認為,許多國外的證照,像是ACSM(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或是AFAA(Aerobics and Fitness Association of America,美國有氧體適能協會),對有志當健身教練的年輕人,有很大的加分效用。另外像FISAF(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Aerobics & Fitness Inc.,國際運動有氧體適能聯盟)或是水中體適能等,目前台灣也有人報考。有沒有執照在起薪方面會有差異;已經當上健身教練的人,考上某些證照甚至還可以加薪呢!
誰說你不能玩出專業?
除了體育系畢業生外,對體育活動有興趣的非科班生,如何在這個領域玩出專業?
可以透過參加各運動協會,或是取得上述的運動證照,來增加自己的專業性。因為大部分的體育相關證照都沒有科系的限制,只要對該運動有相當的了解,參加講習或考試,就能得到證照的資格、從事相關的工作。
教練、裁判、運動防護員、運動器材銷售員、甚至是電影《飛越情海》裡湯姆克魯斯飾演的運動經紀人,都是不需要體育相關背景,也能夠從事的工作。在健身中心擔任攀岩教練的張秋玫,因為大學時參加攀岩社而愛上這個運動,放棄了法律系優渥的工作機會,選擇攀岩作為終身的工作。馬術教練陶建宇和跆拳道教練陳永斌,都是非體育科系畢業,卻以運動休閒產業為工作,同時表現優異的人。
這些例子顯示只要對運動有高度的熱忱,學歷等外在限制都不是那麼重要。
1.馬上好工作
運動職場人 - 陶建宇
非體育科系畢業, 也能在運動休閒產業嶄露頭角,35歲的馬術教練陶建宇是很成功的例子。
電子科畢業的他,退伍後曾在錢櫃KTV工作一段時間,也當上了主管。卻因為熱愛騎馬的關係,放棄了穩定的工作和薪水,不支薪也要學習馬術。一般人總以為學騎馬需要優厚的家庭背景,因為光是養一匹馬,加上林林總總的設備,不花個上百萬是沒辦法體驗這種貴族式的休閒活動。陶建宇卻剛好相反,沒有豐沛的財力支援,家裡也僅有中等收入,他是在特殊的機緣下投入馬術的活動。
平民愛馬士從學轉教 騎馬的人
可以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有錢有閒,花錢來騎馬;另一種是利用辛苦的工作換取騎馬或接近馬的機會,通常沒有很好的家世背景,可能在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個運動,跟教練要求來馬場幫忙,以換取騎馬的機會;還有一種新興的騎警隊,也是以騎馬做為職業。一般的馬術教練,大多是從小就跟著某個教練,以師徒制的方式慢慢培養出來的。不過陶建宇卻是半路出家,從學員轉成教練,那時候他晚上在錢櫃工作,白天去學騎馬。他的啟蒙老師是位掌工師(為馬釘蹄鐵的師傅),很久不曾收學生,卻因為看到他對騎馬的熱愛,風雨無阻地天天到馬場報到,而決定要收他為徒,教他騎馬。
陶建宇回憶自己是在1995年投入這個運動,當時也是台灣馬術運動剛起步的時候,那時的經營模式是一個馬主,加上一個教練,一個出錢、一個出技術,找個場地、搭個鐵皮屋就成了對外營業的馬場,在規模和制度方面沒有現在這麼整齊,也因此馬的素質沒有很好,營業用的馬常常得擠在小小的馬廄,吃不好、住不好,最低的標準就是不要讓客人掉下來就好。
知馬∕有互動有默契
他跟師傅學了2、3年之後,師傅對他說這裡的馬已經沒有辦法再教你什麼了,因為人和馬是互相學習、互相精進的,馬的素質到了一定程度,就沒辦法再進步了。剛好他學馬的永和馬場也被迫關門,馬必須被帶回馬主深坑的山裡,準備發展運動休閒中心,因此他孤注一擲地辭掉了工作,專心投入馬術的運動。那時候的他,甚至沒有領薪水,在深坑山區每天只要看到心愛的馬就心滿意足了。
一般人很難了解,怎麼會有人傻到為了騎馬,連平常的工作都不顧, 甚至於不領薪水地工作?「一般人很少有像我這樣的感受。因為你沒有照顧過馬,你不知道馬的需求。」他從前照顧過一匹得了蜂窩性組織炎的馬,那匹馬因為有點瘋,所以沒有人敢騎牠。陶建宇看牠一整天待在馬廄裡,傷口化膿又難以痊癒,於是每天騎牠出去跑跑,甚至到中藥店買草藥給牠敷,用過各種方法治療,直到看牠消腫後,心裡才鬆了一口氣。
「跟馬的互動不是只有在馬背上而已, 真正的感觸是在你幫牠洗啊、刷啊, 還有受傷的時候照顧牠。」這樣細心的照料,使得馬在看到你,甚至是聽到你的腳步聲時,就出現其他人不會有的反應,像是「吼!吼!」的叫聲。「那是你付出了很多之後才有的東西。」陶建宇說「你會被這種聲音所吸引,是你跟牠之間才有的默契,對牠的責任。」
上馬∕衝破職業版圖
除了愛馬之外,陶建宇也是因為嗅到了趨勢的轉變,才投入這個工作。因為這裡環境小、競爭少,所以有很大的機會出頭。
為了騎馬,他也曾經受到很嚴重的傷害。一次的意外使他從馬背上摔下來,全身癱瘓,躺在床上連電話都沒辦法接。
後來也是靠騎馬才慢慢復建過來。不過復健的這段期間不但學員減少,連收入都成問題。
進入這項工作的門檻雖然低,沒有科系的限制,不過卻不是這麼簡單的,因為對馬匹的知識、在馬背上的控制,還有如何調教,都是很大的學問。十幾年算少的了,一般都是2、30年以上的經驗。
雖然目前他的薪水算不錯了, 不過這份工作是沒有底薪的, 有時候還要自己負擔助理的錢。教練要靠自己的服務態度、教學方法來贏得學員的心。有志從事這項工作的青年,要有從基層做起、破釜沉舟的決心。
2.立足跆拳道
運動職場人 - 陳永斌
奧運使得跆拳道成為炙手可熱的運動項目,這個領域表面上看來門檻不高(因為目前從事跆拳道教學的人大多不是體育科系畢業),不過要開跆拳道館卻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59年次的陳永斌,30歲不到就擁有自己的道館。他工專電機系畢業後,沒走穩定的電子業,卻一頭栽進跆拳道,從助教、教練慢慢做起,到現在成了總教練、自己開道館。他是在專科時開始接觸跆拳道,原本只想健身,沒想到後來竟然以此為業。以年齡來說,16歲才踏入跆拳道界算是很晚的,這個年齡也錯過了成為國手或參加競賽的黃金時機,所以陳永斌專心地向職業教練發展。
非科班開館當教練
早期的跆拳道由於是民間發起的運動,所以沒有正式的訓練機構,以致於現在很多教練都非科班出身。「以台北市為例,大概70~80%的教練都不是體育科系畢業。」陳永斌說。直到現在才慢慢有專修跆拳道的體育系教練加入開館行列。因此,想以跆拳道為職業,有兩條路:一是體育科系畢業參加國際級競賽;二是非體育科系畢業卻同樣學有專精的人,以當教練、作育英才為主。
依跆拳道協會的規定,當教練至少要年滿22歲、有四段的資格。而要開館,要年滿28歲、領有B級教練和裁判執照,同時晉升到五段才能開業。這麼繁複的規定,一般人究竟要學多少年才能開跆拳道館呢?「十幾年跑不掉。」陳文斌說。因為從白帶升到一段就要一年半了,這樣加加減減下來,要開館也不是簡單的事。
師徒聯盟精進武學
跆拳道教學多採師徒制,強調聯盟和團體合作。也就是同一個教練教出來的學生,學成後各自開館,因為師承同門的關係,常常互相交流、資源共享,像古亭的5家分館就是一例。
剛開始開館時, 總部在資金、教學上會幫忙,不過等到站穩腳步後,各館就必須要自己負責招生、盈虧等事宜。陳永斌的情況也是如此,身為總教練的他不但必須負責整個道館的管理,同時也必須承擔招不到學生的風險。「有投入才有機會。」獨立之後才是考驗的開始。
道館成功標準:熱忱
在這麼多跆拳道館中,怎樣才算是成功呢?他認為判斷一家道館的成功與否,可以從學生人數、得獎數、還有家長的認同及口碑來評估。不過,最主要還是得視道館本身在這行是否有熱忱,否則很容易對一成不變的教學環境厭煩。而教練則須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吸收新知,才能不斷地進步。
「跆拳道只要用心經營,絕對可以走一輩子。」因為喜歡跟學生相處而踏入這行的陳永斌,證明了非體育科班生也能在運動休閒產業玩出專業;而身為教練,看到學生的進步就是最大的成就。
3.生涯馬拉松
運動職場人 - 林義傑
一群高高壯壯的國外選手中, 身形較為瘦小的林義傑,怎麼樣也看不出竟能打敗世界各國的參賽者,勇奪智利超級馬拉松賽冠軍,接著又拿下了亞馬遜叢林馬拉松賽第二名。
為夢想跨人生寒漠
回想馬拉松賽一路顛簸的路程,就像他執意選擇的田徑路一樣崎嶇不平。為了興趣、為了夢想,林義傑不惜與父親決裂,毅然決然地選擇念體育系,而不是爸爸所期望的、成為一個搖筆桿的知識份子。
務農出身的林義傑,家境其實並不寬裕,他回憶起小時後鄰居曾嘲笑他們家一輩子只能務農、沒有出息,也因此父親並不希望他走上這樣的路。
為了跑馬拉松,他曾開過計程車、過省吃儉用的日子;而前幾次出國比賽,由於沒有廠商贊助,更花光了他的積蓄,靠朋友們資助購買設備,獨自出征,幸好帶回了不錯的成績。
征服南極勢在必得 智利的超級
馬拉松賽雖獲得贊助,不過還是靠著他驚人的毅力和耐力,才能在溫差40度的嚴酷環境中獲得了第一。林義傑說,比賽的最後10公里,路標都被滾滾的黃沙覆蓋,加上當時他血糖低又缺水,最後靠著辨識馬的足跡、迂迴了3個小時後才抵達終點。這樣惡劣的情況「彷彿死了一次又活了過來!」
而這次的亞馬遜河叢林馬拉松,環境更加惡劣,必須和毒蛇猛獸及泥濘沼澤搏鬥的林義傑一度被蜜蜂螫,還得度過花豹、鱷魚經常出沒的區域。熱愛挑戰與冒險的他,最大的願望是在30歲前征服南極,同時也希望能爭取參與下屆奧運的資格,請國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