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見仁見智更要見財富!

大陸青年30看成功

王可耘
user

王可耘

2004-10-01

瀏覽數 3,850+

見仁見智更要見財富!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生於大陸60年代,在革命英雄主義薰陶下長大的人,幼稚園時的理想是成為劉胡蘭式的頂天立地的英雄;70、80年代上學受教育,趕上知識爆炸,發誓要當科學家;90年代滿天星斗作家夢,星星散落商海中;21世紀物欲大橫流,成功人士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電影《大腕》經典臺詞)。

奧運金牌是種成功 在目下大陸

青年的眼中,什麼是成功?要說剛落幕的雅典奧運會中,大陸隊的32枚金牌得主,名利雙收,無疑都是「成功」的代言人。其中劉翔為中國奪取「含金量最足的(110米欄)金牌」後,新浪網友在10小時內留言3萬2000條,創下全球互聯網網民留言的最高紀錄;跳水冠軍田亮造訪香港後,香港娛樂界出價千萬要簽他做歌星……

都是成功的表徵。大陸籃球明星姚明這些年也成為成功的榜樣,大陸幾乎每個城市的中心區都矗立著他的巨幅廣告,他的名言「累死也比輸球的感覺好」成為不少大陸學子拚學業的座右銘。

不過,公認最能表現體育精神的還是8月27日深夜的中國女排奪冠賽,中國女排把勇於拚搏的女排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吸引了1.1億大陸人士漏夜觀賽,女排20年後再獲成功,令人熱血沸騰。

金牌不代表體育成功 按理說,

從大陸這次獲得全球排名第二的金牌數量來看(如不是體操大失水準,焉知中國不會超越只多了3面金牌的美國),該算是體育大國了,然而這次中國隊領隊李富榮卻冷靜坦白地表示──非也,中國大陸的體育設施尚遠遠不及體育大國的水準。無獨有偶,有好幾名受訪青年也都表示「我們從小到大都沒受到什麼體育鍛鍊,總是讀書、考試,就業以後更沒有空閒做體育活動,而且體育並不受重視,普遍認為文化課上不去的才去當運動員。」

看來, 金牌固然可以為國爭光、替運動員帶來名利,但對體育本身的意義卻沒有什麼幫助,人們還是忙著做更「有用」的事情。這就是價值觀的問題。

財富金錢也是種成功 中國一向

重人倫(輕科技)的傳統價值觀今天還在輻射年輕一代,可是青年的價值觀之間也呈現了尖銳對立,大陸最早的開發區之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最近抽取國企、股份制企業、民企、中外合資企業、外商獨資企業、行政機關及駐區單位等樣本單位48家作出一項「青年發展狀況」調查,結果顯示「事業成功」「奉獻社會」和「家庭幸福」仍是許多青年的主要追求,但也有一些青年的價值取向變成「一切以錢為標準」,多給錢多幹活、少給錢少幹活,不給錢做義工那不可能。這樣的價值觀所引發的後果可想而知。曾聽一位30歲的警察對自己正職不好好幹、還想要兼差的辯解「一千來元的月薪太少了,深圳同行月收入七、八千!那我們去兼職當當娛樂場所保安也不為過。」大陸很多官員下海經商,也是出於金錢至上的價值觀。

認真工作才可能成功 對於成功

機會的公正性,大陸青年的總體評價較低,只有不到一半的青年認為「認真工作的人」和「工作能力強的人」容易得到成功機會,這點在崇尚「公平競技」的體育界也有所體現,雅典奧運會游泳金牌得主羅雪娟的致謝詞「感謝支援我和恨我的人」道出了潛規則。

生於1970年代,目前30歲左右的大陸青年的價值觀是什麼呢?經過訪問,記者發現中國傳統價值觀大抵已經在文革中被革去,在這市場經濟掛帥的年代,人們難免沈浮於欲海,向一個物質標竿衝刺房子、車子、存款、出國旅遊……這些都達到以後,就迷惘了。總之大陸現在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沒有思想禁錮也沒有道德感的時代,人們處於「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對於成功的看法見仁見智。像下面這8位大陸朋友的心聲,就是最好的例子。

只有成沒有功

任重遠 男,29歲,生於甘肅玉樹,畫家。

成功榜樣:荷蘭畫家倫勃朗

(台譯為林布蘭特)

「我14歲開始獨立生活,學過廚師和縫紉,後來學畫,又上夜大學。那天我看到報紙油畫班招生廣告,騎車去報名,一路上好像有一雙看不見的手把車流人流撥開,讓我不停地奔向目的地。2000年我在青島大學辦了一個畫展〈廢墟上的呼喊〉,朋友說我用藝術重建信仰,也許吧。」「我希望接下來能辭去和畫畫無關的工作,天天在畫室裏畫。我認為成功是無論是活著的還是去世的,他的作品能給我感動,讓我寒毛豎起來,像倫勃朗。那些在青史上留名的畫家都有自己表現世界的方法,也都是成功的。」

「我們畫畫的, 一般只有『成』沒有『功』,畫畫是命運,是不得不做,至於作品能不能賣上高價那是身外事,我不去琢磨。說到作品成功,倒有一次經驗,那是我繪製的稻草人T恤在海灘上賣出一件,那是一個剛從海裏游泳上來的人,沒帶衣服,看到我手上的T恤,立刻付了20元,穿上走了。我還沒來得及品味成功,工商管理就來了, 說無證經營,罰款!」

想到能做到就是成功

宋萌女,26歲,語文老師,河北邯鄲人。

成功榜樣:母親、普京

「對我來說,成功就是一種心理體驗,作為女人把家庭、生兒育女、事業幾方面平衡得好,就是成功,比如我母親。早幾年我願意過自由自在的生活,這兩年心態發生變化,可能是從歲月對爺爺奶奶、父母的影響中看到自己的將來,我現在追求生命延續,結婚生子,實實在在過日子。從這點來看,我母親養育了我是成功,而我自己想到什麼又能做到也是成功,我今天有勇氣離開家鄉父母、放下公立教育的安穩,嘗試隻身到外地私立學校執教,我想也是一種成功吧!」

「世上人物中, 我特別欣賞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冷靜、果斷的灰色眼睛,堅定的眼神,看上去誠實聰明,還有中國已故總理周恩來,是一位勤懇的美男子。馬英九也是美男子?我不認識,我對臺灣領袖沒有印象。我還是喜歡普京的男子漢氣度,我不喜歡濃眉大眼一直笑沒個性的男性。」

「女性中我欣賞外國的居里夫人和唐朝的武則天,武則天很了不起,是中國封建社會女性的成功佼佼者。演《一簾幽夢》的臺灣影星劉德凱也是我欣賞的人物」。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世俗成功的必須要素─錢,對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也許我從來沒有缺過錢, 金錢方面,我只要日常夠用並且可供旅遊花費就行了,所以即使給我當了富翁也不會有什麼成就感。事業方面,我希望一直能做自己喜歡的教育工作,最好老了以後有個東西是自己的,具體是什麼還不清楚。」

盡職盡責做有意義的事

宋文琴 女,26歲,青島膠州人,私立學校中學部負責人。

成功榜樣:王義夫

「可能我生活的環境還較為守舊,不像現在18、19歲的新新人類對高科技的把握是全方位的,我在嘗試接受新事物, 所以我心目中的成功人物也比較老了,比如已經退出體壇的前跳水冠軍伏明霞,44歲的本屆奧運射擊冠軍王義夫這些。我欣賞他們的堅毅執著。孔令輝雖然沒有獲得乒乓金牌,但他付出了,也是成功的。我認為成功是個過程,不是個結果,每個人盡職盡責做有意義的事就是成功。」

「我出身於教師世家,我的父親曾任一所公立中學校長,他有他的成功,不過我現在的成功目標與公立學校是不一樣的。作為私立學校的中學部負責人,我希望30歲在達成雙語教育方面有所造就,是國家教育委員會認可的,當然最高的認可還在於我的學生對我的認可。我希望我的學生將來出國際化人才,比如外交家啦,那麼我的成功就像奧運冠軍的父母教練一樣。我常常會憧憬這個。」

「我知道陶行知這些教育界的前輩典範,但他們與這個時代已經脫節了,放眼現在中國教育界,成功榜樣還沒有找到。」

朝聞道,夕死可也

大鷹 23歲,男,山東平度人,書店經理。

成功榜樣:耶穌

「上小學時我的目標是當科學家,接著是當軍人保衛邊疆,初中時想改變教育狀況,高中時立志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化。大學時代看到並體驗了生活的種種可能性和種種情緒,『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對世俗的成功產生了懷疑,從學術著作《排斥死亡》,我瞭解到人類文化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墓碑間立下一道道帷幕』,讓你相信生活在文化中一切OK,看不到死亡。」

「我認為世俗成功標準是心靈最低層次,我認同的成功是2500年前孔子感歎的『朝聞道,夕死可也。』還有什麼比超越生死更成功的?『一個人賺得全世界,卻喪失了生命,還有什麼意義呢?』」「我覺得在地上比較成功的現代人有臺灣的李敖,他骨頭頗硬,為人也有趣。古代到近代的蘇東坡、王陽明、譚嗣同之間有個共同的精神傳承,就是不論出身和經歷,都能找到最高的境界── 天、神。我尤其欣賞清朝的高幹子弟譚嗣同,16歲漫遊全國,追求政治清明,為什麼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跑了而譚嗣同不跑?譚嗣同寧可走上祭壇去為信仰獻祭,他是注定不為世上一切所誘惑,一定要去神那裏的。」

「在我來看,最成功的人無疑是耶穌基督,他犧牲自己成全了十字架的救贖計劃,才有今天的普世救恩。」

自由的時間夠用的金錢

李善姬 39歲,女,哈爾濱人,副教授。

成功榜樣:楊瀾、朱鎔基

「我對成功標準的看法一點也不高,就是能有自由的時間和不缺錢花。現在看起來還沒有成功,錢還不夠花,每天早上七點還沒怎麼清醒,就要搭車上班。」

「我希望可以搬到環境更好的小區,綠化面積怎麼也得有40%,小區裏最好還要有運動設施,我非常喜歡運動,就是沒時間,真希望每天能在工作之餘去運動上1~2小時。平時我很喜歡逛上檔次的大超市和百貨公司。35歲後的我想要合群,加入一個會所或俱樂部,和人分享交流。」

「30歲的時候我在哈爾濱附近的依蘭(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關押的地方),想怎麼樣才能離開。當時大陸戶籍限制很嚴格,要託很大的關係花很多錢。後來我隨著先生來到青島, 應徵到青島的私立學校工作,我趕上了自由的時代,能憑著自己的實力轉換工作,我是朝鮮族會韓語,剛好能幫助這裏的韓國學生,這份工作給我帶來了成就感,算是成功吧。」

「我心目中的成功人士有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還有主持《世界真奇妙》的楊瀾,她的工作就是我的夢想,她主持的節目在當時很新穎,契合了我想要看世界的願望。說起來世界也真奇妙,過去夢想有手機,再來夢想在青島這樣的地方擁有一間哪怕是20平米的房子,現在手機想換就換,房子買了78平米,就是買汽車也不難。以前聽鄧小平說發展是硬道理,又說2000年要實現4個現代化目標,心說『就那麼回事』,聽聽罷了,想不到今天都實現了,而且超過了目標。我是個普通人都能做到,這是時代的成功。」

「我個人特別欣賞朱鎔基,當時聽了他的政府工作報告談到三年之內精簡機構、改革措施,覺得太共鳴了!一直一直叨念,同事開玩笑說『如果朱鎔基出現在眼前,李老師都能愛上他。』我說『當然』。我這麼欣賞他的魄力,連他長了一對凶眼,也覺得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