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1間屋子4個夢

王可耘
user

王可耘

2005-03-01

瀏覽數 4,000+

1間屋子4個夢
 

早就聽說大陸青年現在流行「新同居時代」,這個「同居」並不是指未婚同居,而是在房價昂貴的大都市,認識或不認識的男女,分租一套公寓同居之──當然是住在各自的房間裏,共用客廳、廚衛這些設施。

這些年輕人怎麼詮釋「相處容易同住難」?去年9月到青島白珊學校國際部教書,我認識了3位大陸同事:教小一語文和數學的姜海燕Sarah、教中學數學和電腦(大陸稱「微機」)的楊超Super、教英語的牟宗明Tim,他們三個人和一位前體育教師郭文清,兩男兩女共賦「同居」,租住的套房本來是3間臥室的,房東把客廳也改造成臥室,這樣就成了4個臥室,一人一間,不帶家具,月租560元人民幣,加上水電費每人每月的居住開支140~200元,只相當於收入的10%左右,比起買房子輕省多了。

就像一家人

一個寒冷的冬天,我走訪了這4位老師的住處,這是一個位於青島嶗山區名叫朱家窪的小區,這裏的房子因為沒有土地使用權證,辦不上房產證,可是也要賣上30萬元。

環顧4位老師之家,除了簡單的家具,看不到洗衣機、冰箱這些家電,廚房裏有一個電鍋是合夥買的,只有楊超房間裏有一台電視機和DVD,平常誰買了好碟猛片,大家就一起看。廚房裏碗筷和油鹽醬醋屬於私有,來客了就合用。

老師們平常上班不大照面兩位女教師業餘時間有家教,勤奮鑽研的小牟總是晚歸,「下海」的郭老師忙於市場調查研究,所以4個人一般到周末才會聚在一起,晚上找誰的房間(通常是女教師的)聊聊天;假期裏如果來了客人,就打地鋪,一塊做菜燒飯,「一家人」的感覺油然而生。

當然摩擦也會有的,比較有個性的楊超就不喜歡姜海燕總是隨手亂擱她的鏡子等小物件, 又經常不敲門闖進她房間;Super和體育老師也因小事不合鬧了矛盾,據小牟說是因為年齡最大的體育老師脾氣最小孩,惹火了大小姐,「天哪,他們已經兩個月不說話啦!」

不當醫生就當政府官員

第一次見到牟宗明是在開學前的教師培訓上,身為英語教師的他卻用中文做自我介紹,當場就有外教(外籍教師)吆喝「Tim, speak English!」他還是埋頭講中文;另有一回在萬聖節遊戲中,一個戴面具的外教朝他「突襲」,不小心把他的眼鏡拍離了位置,牟老師撲救的姿態超乎尋常,口中喃喃自語: 「還好是塑膠鏡片……」當時心裏奇怪,那樣的學生眼鏡在店裏幾十元就可以配到,需要這麼在意嗎?

這一切在訪問之後就明白了。牟老師,22歲,學校最年輕的教師,出生於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安頭鄉張保屯東村,那裏離省城濟南不遠,卻是窮鄉僻壤。

小牟的父親文化程度為小學三年級,母親不識字,上有兩個姐姐,小牟從小身體虛弱,幹不了什麼農活,很自然的,全家都期望他上大學,這也是農村人改變命運的最好出路。

苦讀拚醫科

「我的第一志願是讀醫科。」小牟說。因為覺得醫生職業很偉大,可以救死扶傷,而他父親就長久受腰病和胃病折磨,當了醫生就可以給父親看病。為了這個目標,他刻苦學習,小學成績全鄉第一,高中考上屬於市重點學校的齊河縣一中,住在窗戶沒有玻璃的學校宿舍裏,每週回家帶上一週要吃的饅頭和一玻璃瓶油炒蘿蔔纓鹹菜。這樣過了3年,居然也不大覺得苦,「現在回頭想想也覺得驚訝。」

越是窮的地方高考錄取分數線越高,如果在別的地方,小牟的高考分數可以上大學本科,但在德州範圍的小牟,馬失前蹄,以幾分之差沒考上大學本科。濰坊醫專倒是錄取了他,小牟計算了一下,家裏為支援他上重點高中已經花去1萬多,上醫專第一年又要八千多元費用,3年畢業後升本科、再考研究所……這是一個無法支撐的夢。小牟說:「我好友去上大學,第二年就因學費而輟學;另一個朋友為了湊學費跑去賣血差點丟了命;我兩個姐姐遲早要出嫁,家裏只能靠父親,他快60歲了,我不想他這麼難。」

上班即上學

農村人還有個觀念,認為考上專科不算上大學,小牟因此覺得對不住父親,一度想去重讀再考,但還是因為學費而打消了念頭,這時德州學院成立了英漢雙語學校,學制2年,每年學費1萬5000元,優秀生可以少交和緩交學費,而且畢業生就業率百分百,覺得英語會吃香、急於工作掙錢的小牟就上了這家私校。第二學年下半學期,小牟幸運地被推薦到青島私立雙語的華僑學校實習。

總結2年的工作,小牟認為是「上班等於上學」,雙語學校的環境讓他成長迅速,讀書的貸款也還完了,雖說教師的收入還沒達到自己的期望,但也還可以了,「錢對我不那麼重要。」所以他的全部業餘時間都在學習上。如果不教書,小牟的理想是考公務員,做政府外事(涉外事務)部門的辦公室主任,要實現這個理想,他要考很多的證書,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考試、考試、再考試。小牟說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無志向,他付出的努力都實現了,他沒有遺憾。

想供一間自己的房子

在學校各班的電腦桌下,常可看到一雙穿長靴的腳,叫一聲「Super」,就會有一張喜氣洋洋的俏臉從螢幕後抬起來。

楊超是中學部的數學老師,也負責維護全校的電腦,這位英姿颯爽的26歲女教師,把電腦這個一般屬於男性領域的工作也包了,我們常笑說楊超的確娥眉不讓鬚眉,Super!

在青島華僑學校實習以後,比較公、私立學校,楊超認為在公立學校當教師, 雖然工資較低, 但福利較好, 也有保障,她對自己目前的工作還算滿意。只是偶爾聽到同學去教這個那個高校,會有點不平衡, 未來想進入外企( 外商),又不知道可以做什麼,英語水平能否應付也是未知數。那好,就安於眼前吧!每個月的薪水加上家教有3000多元,可總也存不下錢來。錢哪裡去了?她想了想說:「和朋友吃飯、買衣服還有化妝品。」在鞋子和皮包上花得最多, 尤其喜歡買靴子, 因為「覺得自己腿長得不錯」。

租屋換自由

「去年從夏天開始一共買了5雙靴子,最貴的一雙高筒靴花了700元,都在商場的專櫃購買;皮包目前有9個,最貴的200元,都在即墨路小商品市場購買。」楊超是家裏的獨女,明明可以住在自己家裏,為什麼還要花錢和同事租房子住?「噓!千萬別讓我老爸知道!我對他說是學校給老師安排的宿舍。和父母住太不自由了,我都這麼大了,週末回家,我爸還老是催我早點睡覺。」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和同事分租房子住,是有自由,卻也有另外的麻煩,所以楊超同意還是買單身公寓住最好。問題是以她現在的經濟能力,還不夠支付頭期款;加上享受生活慣了,大手大腳,也怕還貸的壓力,「靠工資供房子,要供到什麼時候?」

「有時我想應該去找個工資高的工作, 但不知道要做什麼,挺迷茫的;想過出國工作可以存上錢,但也很迷茫。又或許我應該咬咬牙,供一個套二的公寓,強迫自己儲蓄,將來把奶奶接來一起住。」

想結婚有自己的小孩

「 好了,孩子們,3分鐘後我要檢查誰的桌子最乾淨。」25歲的白珊學校國際部一年級班主任姜海燕一邊受訪,一邊不忘給學生下指令。

姜海燕(Sarah)是山東師範大學畢業生,看不出摩登的Sarah是來自農村的,老家在山東萊州郊區南十裏鎮毛家村,當年因為讀師範可以獲得國家戶口,姜海燕聽從老師的建議上了萊州師範學校(中專),畢業後一舉考上了在濟南的山師大,就讀於全省唯一一個本科學前教育班,學費每年3000元,每個月還有國家補助的60元生活費。不過在大學60元不夠用,她就開始做短期工作,勤工儉學。

「那時做過商場促銷、市場信息調研(調查研究),一個週末大概可以掙100元,但是很辛苦。」

幼教老師難為

大學畢業後,姜海燕不想在「氣候不好」的濟南工作,隨同學來到青島參加人才交流會,簡歷一投而中,被華僑學校聘請去教學前班。在外國,幼稚教育地位崇高,通常是學歷越高的教最小的孩子;而在中國正好相反,人們的觀念還停留在幼兒教師等於孩子頭或是褓姆,不正規的幼稚園還在用下崗女工來「帶小孩」,正規的也只是中專學歷來教。

近10年幼稚教育慢慢開始受重視,北師大、南師大的有關研究也很著名,國外的觀念也在傳入,但落實到具體的待遇上,姜老師覺得還是不到位,像幼教課時薪偏低,其實幼教付出的更多, 準備教材要考慮孩子的特點、形式要多樣,這些都要設計;再說幼教不能離開學生,工作格外纏累,如此,時數多而總時薪卻比教初中、高中的少,不大合理。「基本上,幼兒教師的工作特點是瑣細,從學生一進門,喝水、上課、中間吃加餐前洗手,以及每節課前喝水,喝了水又要尿尿……」姜海燕笑說,孩子們就在這樣周而復始中長大了。

想開運動用品店

看到郭老師時,他正在洗衣服, 應證了姜海燕對他的評價: 「未來的十好丈夫」。

29歲的郭老師長得很精神,走起路來像個標準的運動員。我發現他在衛生間洗衣服時,耳朵上夾著一個東西,總是在注意地聽著什麼,有時還自言自語。小牟說:「那就是他花3000多元買的摩托羅拉藍芽手機,有電話進來,直接在耳機上聽講。」由此可知郭老師的特點:重門面、講排場,這正是經商的要素。

彈性上班最好

「其實我還是喜歡孩子,不想離開他們。」來自黑龍江省齊齊哈爾郊區農場、畢業於齊齊哈爾萌芽師專體育系的郭老師說。之所以改行,是因為去年年中任職的(華僑)學校環境改變,許多老師轉去白珊學校國際部,可是白珊不需要體育老師,他遂去學生家長開設的體育用品公司上班。

然而他父母不同意兒子改行,要他繼續教書,去年8月他就又到一家私立學校做部分時間體育教師。為什麼不到有保障的公立學校去全職教學呢?郭老師說他不喜歡太拘束的生活,「在公立學校一天到晚呆著,特沒意思。」所以他寧可選擇有課的時間去上課,沒課的時候做自己想做的事。每周二、四、五全天上課,周一、三去書城看書,其餘時間一個人逛街看商場──他還是想自己創業,希望30歲能開運動服裝用品店。

一定要創業!

以往對服裝一竅不通的他,幾年來努力學習怎麼賺錢,他的第一筆生意是偶然聽說某家韓國製衣廠有一些多餘的出口服裝,要在內地銷售,他就去看了樣品、談了價格,覺得可以,就交給外地的朋友銷售。這幾年,比較大的生意做成了兩筆,小的數不清了,最大的一次賺了1、2萬元,兩年存下5萬元,算是小有成就。

「我不在意錢,但是一方面要證明自己的價值, 一方面也要為將來努力, 沒錢也不行。」郭文清坦言從去年6月到現在他都很混亂,經歷了很多, 包括嘗試去健身中心當教練,但那種固定的、全職的打工生涯他已經不感興趣,心理上經歷了希望、失望、迷惘……總想自己幹點什麼。這陣子除了瞭解市場,還準備籌措10~20萬元的創業資金,不足之處,就只有出門靠朋友了。

朋友的網路始終是郭文清這樣背景的青年最大的財富,值得他買昂貴的手機來通聯。

來青島已經3年,郭文清計畫定居下來,創業、買房子、把父母接來,全家團圓。「一定要實現!」他舉起拳頭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