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 在維也納,可以是環城大道旁群樹枝頭發出的綠色枝枒,染綠整個城市;可以是從上個世紀就存在的露天咖啡座, 飄出的咖啡味道, 帶有維也納人深厚文化的炭燒基調;可以是韋瓦第〈四季〉的〈春天〉樂章, 在巴洛克建築的圓拱大廳裡,以小提琴的拉拔激情音色舞動著髮線。位於歐洲中心的維也納, 「春天」這個名詞, 更可等同於「Jugendstil」,以金色為經線,以枝葉、向日葵、女體為軸線,編織出新生、青春還有愛情的氣息,永恆,不凋零。
街頭的青春桂冠
「Jugendstil」這個字在德文中是「年輕風格」,短短幾個字母,在20世紀初維也納的藝術文化中,激起的卻是洪流,是一種背叛。以壁畫家克林姆、建築師奧圖‧華格納為首的19位畫家、藝術家,於1897年宣佈成立「分離派」,脫離以環城大道為象徵的「復古主義」,在創造新時代的藝術同時,也傳遞出華麗世紀末中,騷動靈魂對於新生、青春、愛的深層渴望。
這樣的新生與青春,就變成為一種氣息,纏繞在維也納的街頭。
位於第六區的「分離派會館」, 將青春表達得淋漓盡致; 白色牆面上飾以金色的花草枝葉圖案,屋頂上的金色月桂冠,則將一片片金色葉子細膩盤成美麗的月桂冠,陽光一露臉,閃亮的金色如同美麗的青春,讓人不能逼視;不遠處的「納旭市場」旁,有兩間華格納設計的公寓,爬滿金色藤蔓、開滿紅色玫瑰的牆面,像是永恆的春天,永不凋零;而位於卡爾廣場的「卡爾車站」,彩繪的金色向日葵則綻放在玻璃與金屬建築體上,彷彿是冰冷與溫暖的極端對話。
愛慾在城市蔓延
隨著青春而來的愛情,也同樣成為維也納另一種迷惑人的氣息。
在克林姆的畫筆下,愛情與激情,以金色與浮世繪圖案的形式,漫成不可遏止的愛慾之流。著名的「吻」(Kiss),男女在肢體纏繞中滋生濃烈的愛慾之火,在春天裡蔓延。位於分離派會館裡的「貝多芬橫飾帶」(Beethoven Frieze),則將嚴肅的貝多芬以情慾的面貌呈現,眾多蛇髮妖女簇擁著貝多芬, 表達出赤裸的「男女的性愛」, 也似乎傳達出「愛」,是凡人皆逃離不了的致命吸引力。
綻放於1897年的年輕風格,在一個世紀後, 依舊青春絕美,成為維也納的永恆春天,繼續在下一個世紀滋養無數的飢渴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