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最近一期的電子報上寫了篇關於國際義工的文章,自從在網路上發表後,突然收到比平常的專欄多出好幾倍的讀者來信,大多數都是30世代的人表達他們的感動,但是也共同透露出一種焦慮。許多人說由於現實生活的限制,讓他們即使有這份心意,似乎也無法邁出義工的腳步,雖然明明知道自己有副好心腸,卻不由得覺得迷惑而渺小。這樣的討論,出乎意料地占了一半以上的來信比例。
做義工像吃飯喝茶一樣自然
其中有一封,是個在科學園區工作的朋友JoJo,看了那篇〈國際義工的迷思〉文章後寫給我的,他在E-MAIL中所講的,實際上就說出了我心中的話,甚至比我能夠說出來的更好:
「每個人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選擇,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才會快樂,我想你應該很快樂。你是善良的,也是幸運的,同時也在激發別人的善心,其實台灣的人大都很善良。在我的生命與生活裡,我有義務要守著父親,但在工作中,我看到的與欽佩的是台灣企業對鄉土的愛:中壢日月光不用外勞,保障本勞權益;台中矽品不斷地打造國際形象,卻也堅持保留著最原始的鄉土味,養活來自台中鄰近縣市一萬多個家庭;斗六王永慶的福懋,超十足本土味,可以頒給超級『Local King』封號,在這偏僻的鄉下 真的就只有這家企業最大,那裡科技業只有兩家,其他是一望無際的稻田,養活來自鄰近的縣市 ,像嘉義、南投、雲林,和幾萬個家庭,薪水雖然不是很高,福利也不算很好,但是產業願意在那裡投資,這讓我很感動。南亞也是超級Local,可是這家目前生意很好;工研院、化工所、台灣應用器材、凌陽...,這些大企業的社團,默默地為我們的社會努力,假日到偏遠學校或育幼院教小孩功課,每當我到這些公司出差,先會被企業的規模震懾住,然後被這些企業感動,我喜歡這些老闆,有能力建造自己的夢想賺錢造福社會,也有能力回饋社會。李家同在新竹的德蘭育幼院教小孩英文,電視主持人鄭弘儀說若他的節目或他的報導能對別人有所啟發、有所幫助,他覺得這就是人生的意義和工作的快樂。『義工』一詞 太狹隘,這些人並不覺得自己是義工,他們各自有自己的生活,只是在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做義工像吃飯喝茶一樣的自然。其實做義工並不一定要到國外,從身邊出發自立後才有機會利人,當個觀念正確的義工,跟做工作一樣,都要累積經驗,從態度、能力、到熱忱的心 ,都是需要的...。」
從自立到達人
先學會自立,然後才能利人,這不但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資格。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訂下「三十而立」的標準,在二十一世紀,應該不算過分,但是我有認識過了30歲,還理直氣壯地向家人伸手借錢去做善事的富家子弟,也認識自認為劫富濟貧而沾沾自喜的人。但是這兩種人,即使頭上頂著「義工」的光環,無論捐了多少錢,在我的心目中,確實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慈善家,即使連個善良的人恐怕都稱不上。
《論語》雍也第六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似乎只是少年時期國文課本上孔子的千言萬語之一,很少人過了30歲後還記得這段話的意義。
實際上,即使當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或是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只要實質做出來的事情是仁慈的、利人的,那麼即使領了薪水賺了錢,仍然可以算是義工,這樣的人就是真正的達人。
印度就有一個動人的例子。來自新德里的阿忽佳夫婦(Anita and Shaleb Ahuja),他們僱用來自貧民窟沒有受教育也沒有職能的窮人,去垃圾堆收集廢棄的塑膠袋,清洗分類後熱壓成類似皮革質感的彩色塑膠片,搖身一變成為設計感十足的高級手提袋,首批十五個銷售一空,後來也一鳴驚人地成為倫敦時尚界的最新精品。
原本以經營垃圾分解維生,同時也是作家的阿忽佳太太,就是因為發現平常處理的垃圾中,有許多無法分解造成環境污染的塑膠袋。努力正視這個公害問題的結果,讓她想到這個點子,而成立了叫做Conserve(保存會)的NGO,不但增加了就業機會,減少了環境問題,色彩鮮豔的手提袋事業還因此賺了一些錢。
或許達人守則裡面,應該有這麼一條:「如有善心,請先自立,然後利人。」如此這般若還有藉口,或許你只是拒絕長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