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哈佛研究揭示,AI時代企業不再大量裁員,而是根本不招新人。尤其是初階白領,首當其衝,傳統「從基層爬起」的職涯階梯,正快速崩解。企業用AI解決例行工作,新鮮人練功機會銳減,市場結構進入大洗牌時代。
從2023年初以來,生成式AI開始被大量導入許多企業的工作流程,使媒體上不乏「因導入AI而裁員」的新聞。然而,我也注意到,有些在數創實驗室社群中較資淺的伙伴,面臨著無聲投遞、找不到工作的困境。這或許不是履歷的問題,而是就業市場的結構正在被改寫。
近期一份來自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生的研究《Generative AI as Seniority-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印證了這個觀察。這份研究搜集LinkedIn與Revelio Labs的數據,比對2015到2025年間,橫跨6200萬名勞工、28.5萬家企業,總計1.5億份的雇傭關係,且樣本涵蓋的產業也非常廣泛,雖以美國為樣本,但其方法設計上的嚴謹,讓我相信這份研究的結果,對其他國家亦具參考價值。
在理想情境下,評估技術衝擊最標準的方法是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即隨機對照試驗),但現實中不可能要求企業「隨機導入AI/不導入AI」。因此,本篇研究採用經濟學常用的因果推論工具:雙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作者先依職缺描述是否出現「prompt engineering、LLM、GenAI開發」等關鍵字,將企業區分為「AI 擁抱者(實驗組)」(即導入AI的企業)與「非AI擁抱者(對照組)」,再比較生成式AI爆發前後兩組,在招聘、離職、升遷的變化差異。這種設計在無法做RCT的情況下,儘量扣住「AI導入」這衝擊因素,並降低其他因素造成的影響。換言之,這不只是大數據的堆砌,而是方法論上的穩健。
雖然該研究仍存在侷限性,如以上述職缺描述分類是否是「AI擁抱組」,可能低估那些未明言但已實際導入AI的公司。此外,美國勞動市場的彈性與產業結構與他國不同。然而,就研究設計與樣本規模而言,這份研究仍是目前對「AI如何衝擊初階白領」最具說服力的實證之一。
AI導致裁員?其實是不再招募新鮮人
研究的核心發現其實很反直覺,即AI擁抱者在2023年第一季之後,相較於非擁抱者,初階白領的招聘率相對下滑22%,但初階離職率並未上升。換言之,企業不是透過大規模裁撤來替代人,而是乾脆不再增聘這批人。
相反的,Senior的招聘與離職率同步上升。對企業來說,他們更渴求能定義問題、承擔決策責任的資深人才,因此願意加速招募;另一方面,市場讓此類人才的競爭加劇、內部重整頻繁,使得那些找到更好機會的資深人才在市場上橫向移動,或是因無法適應AI重塑工作內容,而選擇離開。
你可能會問,這樣的市場結構重整,是否會留下缺口?確實有不少公司把表現穩定的Junior往上升,用以填補中階缺口。然而,就業市場總體人數的下滑主因仍是新人招募減少,因升遷的增幅並不足以抵銷入口變窄帶來的人才萎縮。
大家可能會直覺地認為,衝擊最大的應該是軟體或網路相關行業。然而,數據顯示,重災區其實是批發與零售業。在批發與零售業中,AI擁抱者相較非擁抱者,每季約少聘了40%的初階白領。這個行業之所以受到最大的衝擊,原因可能是生成式AI可以更有效進行其工作流程,如例行性的溝通、客服回覆和文件處理。
若從畢業學校角度來看,結論同樣耐人尋味。研究將校院分成五個等級(常春藤等地名大學),結果顯示,最頂端和最末端的族群,受到的影響最小;明顯被擠壓的是中段學校的畢業生。背後的原因令人玩味:頂端學校的人才因稀缺而被保留、最末端的因成本極低而免於被取代;而中間層,如同武大郎吊單槓,既不夠頂尖到無法被取代、也不夠便宜到可以將就,因此最危險。
綜合以上,當企業運用AI,讓理應是初階員工的工作任務自動化了,新人練功的機會被縮減。因此,過去工業時代從基層做起、一步步往上爬的路徑愈來愈不穩定、也愈來愈難被複製。
經濟權力正往超級個體靠攏,是嗎?
順著這條線,市場便會浮出另一種聲音:經濟權力是否正向超級個體靠攏?我認為,這不是簡單的是非題,你若從不同面向解讀,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一個面向是從工具成本出發,舉例來說,目前的模型推理成本持續下降,使個體更容易用LLM(大語言模型)完成過去需要小團隊,或是花費多天才能完成的任務,像是擬合約、資料彙整等,因使用LLM可快速迭代多個版本,並做測試。這代表個人產能的槓桿被打開,我們不必等待組織資源才能驗證一個點子或跑完一個原型,對自由工作者或新創公司而言,這是實打實的生產力紅利。
如果從產業護城河的角度出發,結論就會和上述相左。在資本密集、供應鏈長、合規要求高、資料積累深的領域,核心競爭力仍來自規模經濟與治理能力。換言之,單兵再強,也很難撼動由規模和制度築城的城牆。例如,我們可以用vibe coding做出一個產品的雛形,卻沒辦法建造出特力屋,因為特力屋通過大量商品的SKU(庫存單位)數量,也就是說,某種意義上的資本密集,加上對消費者行為的長期數據洞察,形成一條一定寬度的護城河。這條護城河,並非所謂的超級個體,或是AI賦能的一人公司能辦到的。
職涯進化!從單線階梯到一片曠野
雖然我認為這種社會結構性的問題,還是需要政府來解決。但,讓我們先聚焦在個人和企業可以採取的行動上吧!
在個人方面,與其焦慮工具的推陳出新,不如聚焦在培養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因為AI可以給你答案,但定義問題、整合跨領域資源、處理模糊地帶等,仍然是人類的優勢。
至於企業方面,則有兩件事情可以執行。
第一,重新設計工作流程。例如,初階行銷人員不再只是單純寫文案,而是利用 AI 生成多種版本、進行A/B測試;接著分析數據,並提出洞察。工作的重心,應該從「執行」轉為「策略、分析與優化」。
第二,調整招聘標準,不要再只看過往的經驗或特定工具技能,而要評估「學習敏銳度」「適應力」「解決問題的框架」。面試時,可以設計情境題,看求職者如何運用AI工具處理複雜問題,並做出取捨。
總結來說,AI對初階白領的衝擊,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在。借用《雙城記》裡狄更斯的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過去的職涯像一道單線階梯,只能一階一階往上;而今更像是一片曠野,你可以選擇往任何方向奔跑,但你能跑得多快、多遠、多穩,取決於是否可以把AI當成放大器,把它與你的專業、興趣與價值連接起來,打造一條只屬於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