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台灣企業已進入低利潤時代,因此企業要生存,必須尋找新的可能性,同受影響的行銷產業,在原有產業中已經很難找到新的可能,因此,行銷業者正企圖透過跨界的模式,從其他領域汲取養分,創造自己的藍海。
例如服飾、精品等時尚產業,請建築師做設計,或找名模共同開發新商品,均是透過跨界的衝擊、碰撞,尋求新的可能性。當既有領域有太多的理論束縛時,唯有透過跨界合作,讓人變得謙卑、願意傾聽,也才有機會創造新可能。
目前看來,面對大環境的變動,行銷產業最迫切需要擁有跨界合作能力、網路行銷,以及具語文和文化包容力的區域型人才。
語言、野心缺一不可
不景氣導致行銷預算減少,行銷人才必須有借力使力的本事,尋找新合作夥伴,使行銷資源集中到共同的對象,或找對有影響力的人,把錢投注其中,這樣可使支出大幅降低,並發揮最大效用。例如販售醫療產品,由於對象是特定者,則可尋求醫生協助,透過看診把贈品給予病患,而病患就是商品的精準族群。
在低價競爭的年代,促銷是必要之惡,其實促銷對於品牌是一種傷害, 如何在不傷害品牌與增加業績之間找到平衡點,這也是新的挑戰。行銷人員必須在價值與質感中取得平衡後,將產品定位清楚,給予客戶安全感。
市場整合趨勢下,許多作業都面臨區域化現象,行銷人員在與他國人才合作時, 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與文化接受力。擁有語言能力才能走出台灣,特別是在大陸,一方面用中文做簡報,另一方面也能用英文跟老闆溝通。此外,即便是同文同種的台灣人與上海人,觀念也是天差地別,所以具備文化包容力也十分重要。
在我看來,台灣人在文化包容力上是比較強的,但語言能力則有待加強。同時,在面對區域化競爭時,要更有野心,才能讓自己嶄露頭角。相較於大陸人迫切希望被看到,有強烈野心站在舞台上表現自我,台灣人通常想要享受生活、實現自我,較不在乎表現是否被看到。但若競爭對手是整個亞太區優秀人才時,若沒有野心,再好的東西都將被埋沒。
殺手級網路行銷短缺
數位網路的崛起,使得行銷權被釋放。過去是廠商傳遞訊息,消費者接受,網路時代,任何消費者的看法一旦散播在網上,都可能使品牌產生嚴重的危機。
目前真正有網路經驗的行銷人才非常短缺, 至少還要兩年,厲害的網路行銷者才會出現,因此網路產業一直希望引進傳統行銷者進入,但科技有其障礙性。即使是40歲的資深行銷人才,擁有傳媒行銷專業的經驗,一進入網路環境時,畢竟有年齡落差造成的障礙。
但年輕世代是由網路環境中生長,要在網路行銷中發想新創意就很自然、容易許多。
行銷是經驗學,通常要先磨練一至二年,開頭的工作有許多例行公事,真正能貢獻創意的機會很少。
只有聰明的人能耐著性子學習,知道在何時可以貢獻自己的點子讓別人看到,因為在這個行業,如果沒有成功經驗的支持,很難在當下讓別人傾聽你的想法。
年輕人從事行銷的機會點是創意無限,有許多怪想法,可吸引大眾的目光。雖然吸引到的人數不見得多,不過因應現今分眾化行銷的趨勢,只要能吸引足夠的群眾,就可以靠這些群眾走紅。當然,正由於現在的市場價值門檻很低,如何讓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擁有更大、更長久的市場價值,將是年輕世代另一個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