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找出自己的認知地雷區

《快思慢想》書摘

康納曼 翻譯∣洪蘭 摘錄整理/楊倩蓉
user

康納曼 翻譯∣洪蘭 摘錄整理/楊倩蓉

2013-02-01

瀏覽數 4,950+

找出自己的認知地雷區
 

要在乎閒聊嗎?

因為指出別人的錯誤並且貼上標籤,遠比看出自己的錯誤容易。即使在平常,問自己相信什麼和想要什麼,就已經是困難的事,但是我們可以從別人的閒聊獲益良多,因為別人不經心講出來的話,才是他們心中真正的話。

別人閒聊時所提供的明智見解,是我們自我檢討的強大動機,比我們在新年時立下志願要改善工作和家庭的關係更為有效。

人一生中,通常是遵循我們的印象和感覺,我們平常對自己的直覺和偏好所做的選擇也往往是對的,但並非永遠都對,或全部都對。有時我們是錯的,但是我們依然很有信心。所謂當局者迷,別人客觀的看法經常可以指出我們的錯誤。

人的心智生活可分為二

系統1代表快的思考,主導人的直覺

系統2代表慢的思考,主導人的邏輯

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做專家的直覺判斷,大部分人在聽到電話中傳來的第一個字時,就能偵察到對方的憤怒;一走進房間,就立刻知道別人正在談論我們;或是開車時,旁邊車道的駕駛者有一些細微動作,使我們馬上判斷他是個危險的駕駛者,立刻做出因應的避禍措施。

自動搜尋直覺的解決方法有時會失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轉換到一個比較慢、比較特意、要費力的思考方式,這就是書名「慢的思考」(slow thinking)的意思。「快的思考」(fast thinking)包括各種直覺的思考。

現在請看下面這個問題:

17×24

你立刻知道這是一個乘法的問題,如果你有紙和筆的話你會算算看。如果沒有紙筆的話,你就不會做,因為你知道自己的心算能力。你同時也知道這個答案的範圍,你馬上知道12609和123都是不對的答案。但是假如你沒有花時間計算,就不確定答案是不是568。

你一步一步做乘法時,你經驗到慢的思考。你先從記憶中提取在學校時學的乘法規則,然後用它把答案計算出來,你感覺到把東西記在大腦中的負擔,因為你需要追蹤你做到哪一步,下面又該怎麼做。這個歷程就叫心智運作,這正是慢的思考的典型。

我用系統1和系統2的比喻來描述心智生活,系統1代表快的思考,系統2是慢的思考。直覺和特意的思考特質,就好像是你心中有兩個人的人格特質。

●系統1是自動化的運作,非常快,不費力,即使要費力,也很少,它不受自主控制。

●系統2則動用到注意力去做費力的心智活動,包括複雜的計算。系統2的運作通常都跟代理人、選擇和專注力的主觀經驗有關。

當系統1碰到困難,就呼叫系統2支持,提出比較詳細和比較特定的處理方式,以解決目前的困難。當系統1不能提供答案時,系統2就會動員起來,像你在做17×24 的時候那樣。當你嚇一跳時,你也會感覺到一股意識的注意力湧出來,當一件事違反了系統1 維繫的世界的模式時,系統2 會被激發起來。

在系統1 的世界裡中,檯燈是不會跳的,貓不會汪汪叫,大猩猩也不會穿越籃球場。系統2 持續監控你的行為—使你在憤怒時仍保持禮貌,不失風度; 提醒你是在夜晚開車。當偵察到一個錯誤馬上要發生時,系統2 會動員起來,增加心智的努力以避免災難。

還記得有一次你差一點脫口而出一句不恰當的話, 你是多麼努力恢復自我控制嗎?總的來說,大部分你在想或做的事源自系統1,但是系統2 在遇到困難時,會把工作接下來,一般而言系統2 是擁有最後決定權的。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系統1的反應快,但是容易產生偏見,需要系統2強化監控與特意努力,才能避免錯誤

系統1 通常很稱職,應對熟悉情境的模式通常很正確,它的短期預測通常也很正確,面對挑戰一開始的反應也很快,而且恰當。然而,系統1 有偏見,並在一些特定情況常會發生系統化的錯誤。系統1 常常避重就輕,回答容易回答的問題,而不是被問到的問題。它對邏輯和統計也不了解。系統1 還有一個更大的缺陷是:它無法被關掉。假如你在螢幕上看到一個字是你認得的,你就會去讀它—除非你的注意力完全投注到別的地方。

請你好好看一下圖1,你才會領略系統1 的自動化, 以及印象和信念之間的差別。

這張圖很尋常:兩條不同長度的平行線,尾端附有指向不同方向的鰭狀物,下面那條顯然比上面那條長,這是我們看到的,我們當然相信自己親眼見到的東西。假如你曾經看過這張圖,你應該知道這就是有名的「慕勒-賴爾」錯覺。只要拿把尺測量一下,就知道它們是一樣長的兩條線。

現在你測量過了,系統2 就會有意識地告訴你,我有一個新的信念,你知道這兩條線是一樣長的。假如我再問你這兩條線的長度,你會回答一樣長,因為你已知道了,但是你還是會「看到」下面那一條比較長。

你選擇去相信測量,但是你沒有辦法阻止系統1 不去做它的工作;你沒有辦法把這兩條線看成是一樣長,雖然你知道它們一樣長。

要抵抗錯覺,只有一個方法:你必須學習不相信你的印象。

因為系統1 是自動化運作,不能隨意關掉的,直覺想法的錯誤通常很難防止。我們不是每次都能成功避開偏見,因為系統2 根本就不知道有這個錯誤。即使有潛在錯誤的線索存在,也只有在系統2 強化監控和特意努力下才可能避免錯誤。

但是假如你想好好過日子,一直處在警戒的狀態下不一定是好的,也不實際。一直質疑自己的思想, 會極為繁瑣乏味。而且系統2 運作太慢、太沒有效率,無法代替系統1 來做例行性的決定。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妥協;學習去辨識可能發生錯誤的情境,如果代價很高,便加倍努力避免犯下重大錯誤。

兩個代理人

系統1是普通人,靠經驗來過生活

系統2是經濟人,用記憶來做選擇

請你把這兩個系統想成心中的兩個代理人,兩人各有人格特質、能力和缺陷。

這兩個人就是直覺快速思考的系統1,和費力的、緩慢的系統2。系統2在其能力和資源之內,盡其所能地監控系統1。這兩個物種一個是虛構的「經濟人」,它住在理論的國度,一個是「普通人」,是在真實的世界中活動。這兩個自我是經驗自我,這是替你生活的自我;以及記憶自我,這是替你記分,做選擇的自我。

系統1的確是很多我們做錯事的源頭,但是它同時也是很多我們做對事的原因,而我們畢竟是做對的比做錯的多。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每天都受到系統1的指導,通常也都是恰到好處,系統1了不起的地方是它的連結記憶中儲存了很多很詳細的外在世界的模式:它只要幾分之一秒就能馬上區辨出平凡事件中的驚奇,它可以立刻得出我們應該會有的想法和念頭。

記憶同時也是我們窮一生之力所蒐集各種技能的資料庫,當挑戰來臨時,它自動地產生適當的解決方式,從避開步道上的大石頭到避免顧客的破口大罵。這些技術的習得需要一個規律的環境,適當的練習機會,以及快速明確的回饋,馬上知道這個想法和動作是對還是不對。

當這些條件都被滿足後,技術最後就被發展出來,那些立即進入心中的直覺判斷和選擇就大部分是正確的了。原則上,阻擋源自系統1的錯誤其實很簡單:了解你正在認知地雷區,慢下來,請系統2來增強你的選擇。當你下次再碰到「慕勒-賴爾」錯覺時,這就是你該做的事,當你看到一條有箭頭的線朝著不同的方向延伸出去時,你就知道這是一個不可相信的長度感覺情境。

很不幸的是,這個理性的程序卻是在它最需要被應用時,最不被應用的。當我們要犯一個嚴重的錯誤時,我們都希望有個警鈴能夠大聲地響起,警告我們。但是卻沒有這種鈴存在,而認知的錯覺,一般來說是比知覺的錯覺更難辨識。理性的聲音往往比錯誤的直覺聲音小且不易聽見,當你在面對一個重大決定的壓力時,懷疑你的直覺是一件不愉快的事。當你有麻煩時,你最不想要的就是對你自己懷疑。這結果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很容易看到別人踩地雷,卻看不見自己的腳正要踩上去。

觀察者永遠比行動者在認知上比較不忙,對訊息比較能接納。這是為什麼我寧願寫一本書來批評或講別人閒話,而不願去寫做決策的書。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