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力量追不上流失速度,資深醫師持續留任,醫療量能愈發緊繃。內、外、婦、兒、急「五大皆空」多年未解,連神經科也人力告急,醫界苦嘆局勢演變為「六神五主」。
台灣醫師的白袍歲月持續拉長。十年來,資深老將延後退場,中堅主力逐步萎縮,後備心血接棒乏力,醫療人力結構失衡,青黃不接的困境日漸擴大。
根據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統計,2015至2024年間,台灣執業醫師人力結構同步出現「主力世代縮減」與「高齡化加速」的結構變化。
過去撐起第一線臨床量能的兩大核心族群明顯下滑,30至39歲醫師占比由28%降至23%,減少5個百分點;50至59歲也從24%降至19%,同樣下滑5個百分點,顯示中生代與青壯年主力正在流失。反觀60歲以上醫師占比則由18%攀升至25%,十年增加7個百分點,高齡化趨勢快速擴張。40至49歲維持在23%至24%,雖相對穩定,卻未出現成長。
儘管29歲以下醫師占比從6%提升至10%,但增幅集中於2015至2017年,之後便長期停留在10%至11%,補充動能停滯。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