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化的電視環境裡,很多戲劇的製作總是有一套公式,而這套公式常常來自於過去成功的複製,例如電視偶像劇習慣用打巴掌或是車禍來製造劇情的高潮,讓觀眾一開始就嘗到120 度的情緒沸點。
但是以《我可能不會愛你》電視偶像劇拿下7 項金鐘獎獎項的導演瞿友寧,卻偏偏打破了這套偶像劇公式,他認為觀眾的情緒是可以重建的, 溫度不在於高低,而在於是否真正抓到感動人心的點;即使《我可能不會愛你》有很多場景都是男女主角互通電話的對白,明明應該很冷的場面, 卻成為觀眾最期待的場景,這就是瞿友寧重新訓練自己思考的方法,沒有永遠成功的公式,只怕你掌握不到有溫度的發酵點。
感動人的溫度既不在高低,而是發酵點的精準, 瞿友寧也是在事業一度跌到谷底後,用6 年的時間,因緣際會接拍紀錄片,從主導者變成旁觀的紀錄者後,才領悟到感性思考的重要性。
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拍紀錄片,主角是病房裡罹患先天性血泡症的小女孩,因為先天性血泡症的關係,她全身都長滿了血泡,包括喉嚨裡面。有一天她走進雜貨店想買東西,卻被雜貨店老闆罵她是怪物,斥喝她趕快走開,免得把店弄髒了。她的母親為了想讓大眾對這個病症有正確的了解,請來瞿友寧拍紀錄片。
但是主角卻面對牆壁這一邊遲遲不肯回頭,站在門口等待小女孩點頭答應拍攝的瞿友寧,已經站了3個小時,從幾點起床開始聊天,所有話題都聊遍了,小女孩連頭都不肯轉過來,瞿友寧忽然看到小女孩床邊放著一隻趴趴熊,忽然靈光一閃,他說:「妳的趴趴熊睡著了,今天趴趴熊本尊來到現場了。」小女孩一好奇,立刻轉過頭來,接下來的半個小時內,才慢慢願意接受現場拍攝。
回想起當年拍攝紀錄片的經驗,今年43歲的瞿友寧說,如果是二十幾歲的他,根本不會做這種磨人性子的事情,更不可能花3個小時在事前拍片的溝通上,但是也多虧那些年拍攝紀錄片的經驗,讓他領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原來當一個導演,不能只從自己的感性出發,要求別人聽你講;你更要靜下心來照顧到別人的感性需求,才會真正的成長。
思考訓練1》停下來聽別人說話
直覺先行時,常常會過於犀利
或許,在觀眾眼中的金鐘獎導演瞿友寧天生是個慢工出細活的個性,因為在拍片現場的他,總是以最大的耐性跟現場工作人員溝通,不惜多次磨合來達到最完美的拍攝效果。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其實,早年的瞿友寧卻是一個追求速度感的創作者。
20歲的時候,他是學校裡的天子驕子,念電影科系的他,曾經是班上短片創作量最多的人,平均一個星期就拍完一則短片,光是一個學期的創作量就多達二十幾部。他也喜歡擔任救火隊,如果有同學的短片或是舞台劇拍不出來,經過他巧手改編,結果就是皆大歡喜。當別人還在學校念書時,他已經擔任導演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副導;25歲之前,他更連續3年都獲得新聞局優良劇本獎,並且拿到了短片輔導金;創作之於他,就像喝白開水一般自然,因為,沒有什麼事是他做不到的。
因為成就感來得容易,25歲那一年他拍了生平第一部電影,沒想到成為全年度最低票房的電影,影評人更是把他罵得體無完膚,建議他乾脆從此不要再拍片。結果,他真的不敢再拍片,他的人生由此往下墜落,整整待在谷底6年。拒絕拍電影的日子,為了還債、為了拿回因為拍片而抵押的房子,他改接拍短片,多虧了拍攝紀錄片的經驗,才讓他有勇氣慢慢爬出來。
那6年,他拍了很多關於罕見疾病的紀錄片,為了拍那些罕見疾病小朋友,必須先進入他們隱藏的內心世界,尋求他們的認同感。瞿友寧因此感慨地說,以前拍片時他都是有了一個創意就趕緊先執行,完全不聽別人的說法,追求速度帶來的成就感,而求快的結果就是忽略了電影除了要求演員按照劇本走之外,更不能忽略背景的思考;但是紀錄片不同,身為導演必須站在記錄者的角度,靜下心來去聆聽對方說話,因此開始懂得放慢速度去拍片。
因為開始懂得放慢速度去拍片,他也為台灣的電視偶像劇掀起新的拍攝手法。
例如創造高收視率的《我可能不會愛你》,當初大家拿到劇本時,看到內容盡是男女主角的內心獨白,第一直覺就是拍出後收視率應該會很低,因為既沒有高潮起伏的劇情,像是不停的打耳光或是車禍之類的劇情,那麼要如何吸引觀眾的目光?
思考訓練2》丟掉公式
放大框架後,就有更多的空間進來
瞿友寧巧妙地將原本單調的對白,轉化成兩人彼此陪伴的畫面,既營造了溫馨的感覺,也成為觀眾最期待的場面。
在如今很多人感嘆台灣電視偶像劇受到大環境影響、演員與人才都外流的情況下,恐怕無以為繼,但是瞿友寧卻非常樂觀,他說急功近利的偶像劇公式,為了省成本,為了拼命灌觀眾重口味而給120 度的沸點,給最有名氣的演員,不願意花時間去培養新人,重新培養觀眾的口味,當然無法做長線經營。
他接下電視偶像劇拍攝後的第1步,就是把自己的感性放進去,因為全世界沒有什麼題材沒拍過,但是每個人詮釋溫度的想像卻是不同的;第2步,他決定只給觀眾80度的沸點,也就是共鳴不在高低,而是重建劇情的發酵點,觀眾一樣可以被感動;第3步,他喜歡找新人來演,雖然得多花1個月訓練他們演技,卻可以讓新的人才源源進來。
他的第1部偶像劇《薔薇之戀》,雖然是少女漫畫改編,他卻找到親子關係這一塊,用很細膩的方式表達,結果大受歡迎,甚至有一對母女跑到簽名會現場告訴他,多年不講話的母女因為看了這部偶像劇而盡釋前嫌。
《我可能不會愛你》獲獎之後,瞿友寧肯定了自己在感性思考上的掌握方式,終於有勇氣開拍他的第4部電影《親愛的奶奶》。
《親愛的奶奶》拍的是他自己成長的經歷,這個經歷只有溫情,只有一個單親家庭成長的故事,無法有可歌可泣或是高潮迭起的畫面來刺激觀眾的注意力,但是走過年輕時候的快思動力,經歷這些年來慢想的拍攝經驗,他已經有信心在這部片裡讓觀眾可以感覺到,即使是喝一口水,也能成為很重的畫面;即使是簡單地講一句重話,也可以讓觀眾覺得不可承受之重。
原來,談複雜的東西不一定要拍得很複雜;需要感性的溫度,也不一定在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