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方言協會(American Dialect Society)在2006年度會議上選出了風雲詞彙,其中「climate canaries」(直譯為氣候金絲雀)當選為年度最有用的單字。金絲雀一向是礦坑中被用來檢測有毒氣體的生物,特別是無色、無味的一氧化碳,而climate canaries更是借用金絲雀這項特質,來形容因環境因素而遽減的物種,從而暗示著即將到來的環境災難。
但究竟誰會是在溫室效應下, 成為第一個「氣候金絲雀」?北極的霸主──北極熊已是公認在氣候暖化下的第一個受害者。
溫室效應影響層面之廣,從非洲最高的吉力馬札羅山的冰川消融速度可見一斑, 而身為地球兩面「大鏡子」的南北兩極,也因為極冰快速融化,讓地球保持冷卻的功能逐漸消失;因此,過去一百年來,兩極的極冰融化使海平面升高了10-20公分,而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更預估,到了210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15-95公分,低窪地區及島嶼將會被淹沒。
冰原不再,覓食棲息困難
但溫室效應影響的不僅是地球面貌,更嚴重的莫過於廣大極地生物的處境。去年5月,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發表瀕臨絕種的生物紅皮書(RedList),北極熊已被列為「受威脅」、「脆弱」的等級。
北極熊顧名思義住在北極,分布地區從俄羅斯到阿拉斯加,也從加拿大到格陵蘭島,雖然目前都沒有對北極熊的數量有過確切的統計,但生物學家推估,全球北極熊約有兩萬到兩萬五千隻,其中有近六成的北極熊棲息於加拿大。
但北極熊的處境並非只受到環境影響,早在60、70年代狩獵猖獗之際,北極熊的數量曾經一度銳減,而後,因氣候變遷導致北極熊數量減少的消息便不斷傳出。例如80年代早期,加拿大西哈德遜灣的北極熊數量,就因為先前哈德遜灣融冰的影響,銳減了22%;而從阿拉斯加到西加拿大沿岸的北極熊處境也不佳,幼熊數量以及成熊體重下降的消息也一一被披露。
溫室效應導致極地冰層不斷融化,必須在浮冰上獵捕海豹或其他哺乳類動物的北極熊,不僅棲息面積受到影響,每年融冰時間提早,也影響到母北極熊春季狩獵的時間,使得禁食時間愈來愈長;科學家也發現,若北極熊體重低於416磅,將會造成他們次年春天不再生育,失去繁衍後代的能力。
雖然坊間有一說,指人類愈來愈容易見到北極熊,證明其數量並未減少,但科學家發現這只是一種假象,因為北極熊的禁食時間過長,迫使牠們往南遷徙,甚至為了覓食而出現在人類居住的地區,一切都是受到環境所迫。
整體來說,隨著極地的夏季海洋浮冰,可能在未來五十至一百年間減少50-100%,科學家預估,未來四十五年,北極熊將減少30%以上的數量,而占六成之多的加拿大北極熊,若在環境沒有好轉的情況下,也被科學家預估會在二十五年內絕種。
物種北移,爭取活命機會
當然,因為氣候暖化而面臨絕種命運的生物絕不止於北極熊,生物學家就發現,至少還有七十種蛙類將因氣候變遷而絕種;另外,還有一百到兩百種靠低溫存活的物種也會陷入絕境。但目前可以見到的趨勢是,物種不斷往北方移動,爭取生存空間,而植物的花期時間也不斷提早,害蟲的數量以及殺蟲劑的用量也跟著增加。
當我們所熟知的北極熊已經成為氣候金絲雀的代表物種,很快地,隨著地球增溫,警示著地球暖化的氣候金絲雀現象也將發生在各種物種身上,而人類,將是下一個受害者,能不心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