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強迫儲蓄開始做起27-33
80%的有錢人都是白手起家,他們用以累積財富的第一筆資本,都是靠死存活存「省」下來的,沒有這筆節省下來的本金,何來傲人財富?
27計:不是「收入-支出=儲蓄」
而是「收入-儲蓄=支出」
阮慕驊是個標準的省錢一族,不但自己省,連老婆小孩也跟著省。他回憶自己的記者生涯,即使工作多年,還是捨不得換掉他那輛破破的摩托車,家裡兩個孩子的頭髮造型,都是由老婆拿著剪刀親自修剪,完全不假他人之手。髮廊想賺他們的錢,可沒那麼容易!
之所以會這麼省,是因為阮慕驊認為,「存錢」是投資理財裡最重要、也最基礎的一步。「一個人要有錢,必須具備三樣條件:時間、報酬率、資本。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資本。」他分析,就時間因素來說,它是最公平、也最無私的,因為老天爺給每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即便是身價千億的台灣首富郭台銘,也不會比別人多擁有一分鐘。所以如何善用時間帶來的財富複利效果,每個人都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再來,就報酬率而言,它牽涉到的是你選擇什麼樣的載具(vehicle)來達成所要的理財目標。「舉例來說,今天我要到高雄,坐高鐵比台鐵來得快,台鐵又比客運快,因為客運可能會塞車;而不用想的是,坐車一定比騎腳踏車和走路快。因此選擇什麼樣的工具來達到你的目標,這就是載具。」
阮慕驊用旅行的目的地,來比喻理財的目標,例如設定賺10%,可以透過購買基金、股票以及外幣定存等各種投資載具來達成,只是同樣是賺10%,買基金跟買股票所花的時間不同而已;就像同樣是到高雄,有很多交通工具可以選擇,時間、花費端看自己的取捨罷了。
「不過,不論是選擇什麼樣的交通工具,最重要的,還是要有票才能坐!」這個票,就是阮慕驊所說的資本,「假設你今天想去看球賽,一定得有錢,才能買票進場。」而變幻莫測的投資市場,就像一場大型的球賽,每個人都可以進場大試身手,但前提是,你必須先買門票。
買門票的錢怎麼來?「大部分人第一次投資的資本,都是靠節儉儲蓄而來。」根據美林銀行的統計,80%的有錢人都是白手起家的,換句話說,這些有錢人第一次進場的門票,都是靠自己死存活存而來,而不是靠父母餘蔭或祖產。也就是說,儲蓄是所有投資的根本,一開始沒有省吃儉用存下錢,妄想什麼10%、20%的獲利,都是不可能的任務。
至於要怎麼存到錢,阮慕驊非常推薦《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所說的「收入-儲蓄=支出」這個公式,亦即拿到薪水之後,先扣掉預計要存下來的錢,剩下的再拿來花用。「這其實是一個大家都懂的道理,就像『節儉是美德』這句話大家都知道,不過羅伯特用簡單的數學公式描述出來後,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創意。」
儲蓄的重要性,經濟學大師凱因斯很早就提出來了,甚至還寫了厚厚的一本書來描述,不過,能確實執行的人,卻是少之又少。阮慕驊認為,上述80%白手起家的人,一開始都是沒有門票的,他們之所以可以累積到門票,就是先強迫儲蓄,等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後,才有其他的投資可言。
特別是對年輕人來說,如果可以一邊節流,一邊又能開源,那麼累積的速度又會更快一些。「例如年輕人一個月賺4萬元,強迫自己只花1萬元,就可以存3萬元;但如果更積極想辦法再去創造另一份4萬元收入,每個月就至少可以存到5萬元以上。」阮慕驊建議,如果可以雙管並進,在強迫自己儲蓄之外,再找機會去創造收入,才能更快儲備好人生起頭的動能。
28計:定期定額買基金
第10計的定期不定額策略,是逢低加碼、擴大戰果的策略,但若工作太忙,或沒把握抓準進場點,專家一致認為,想強迫自己存下錢,同時又希望這筆錢未來有增值的空間,那麼「定期定額」買基金會是最好的選擇。特別是對年輕人來說,因為可投資的期間拉長,承擔風險的能力也較高,因此即便短期內市場波動大、基金的市值不斷往下掉,但是只要不拋售它,硬著頭皮繼續扣款,長期來看還是有相當高的獲利。
投信投顧公會秘書長蕭碧燕十幾年來,就是靠定期定額基金強迫儲蓄,同時坐享高達60%的獲利,她原本只想在利率不斷下滑的年代,找到能代替跟會和銀行存款的工具,沒想到定期定額基金不但幫她存下錢,還意外地讓資產翻轉一倍。蕭碧燕的投資秘訣無他:「即使低點也不停止扣款」,還有「設停利點不設停損點」。
定期定額投資基金並不難,只要向銀行或投信公司拿申請單,約定每個月自動從帳戶裡扣3000或5000元不等,可以依照自己的收入來定。至於投資的標的,初學者可以考慮從「全球股票型」基金開始每月扣款。根據理柏(Lipper)的資料顯示,過去十年,投資人不論在哪一個月進場,投資全球股票型基金滿一年,賺錢的機率,高達七成,且持有時間愈長,愈能穩賺不賠。
29計:善用零存整付商品
如果不想承受投資可能帶來的風險,而這筆錢短期(一、兩年)內又要用到的話(例如存到年底繳保費),最最保守的方式,就是跟薪資轉帳的銀行約定,用每個月扣一小筆錢、期滿可以領回一大筆錢的方式來強迫自己儲蓄。
零存整付的利息雖然不多,只比定存稍微高一點,但仍有值得一書的優點,首先,它是最保本的方式,讓你可以在短期內存下一筆固定的金額,做為投資理財的起點;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它能讓你開始「習慣」存錢。
30計:選擇適當保險商品
除了定期定額買基金,或是零存整付之外,劉憶如建議,買儲蓄險也是保守型投資人可以考慮的存錢方式。以最簡單的郵局保單來看,32歲的年輕人如果每個月存下手邊的3978元,六年的時間就可以存到30萬元;而這六年間如果發生什麼意外,也還有30萬元的保障。
「3978元對上班族來說,也不過是少買一件衣服、少吃幾頓大餐的花費。」在薪水剛入帳時就先扣掉保費,既可以減少隨手花掉閒錢的壞習慣,也可以達到儲蓄和保險的效果。
31計:低累進稅率者不提撥勞退新制6%
勞退新制上路,員工可以自行選擇是否從薪水裡提撥最高6%的金額到退休帳戶。
許多上班族因為無暇研究其他投資機會,而直接選擇自行提撥6%,把這個機制視為強迫儲蓄的工具。
但賴姿萍認為,這實在不是最有效益的方法。
「勞退基金只有保障2%的獲利率,隨便一家定期定額基金長期投資的話,獲利都比它高。」她進一步分析,以每個月收入五萬元的上班族來說,6%的薪水相當於每個月提撥3000塊,這已經足夠買一支定期定額基金了,而以最保守的基金類型來看,一年的報酬率多半也能達到8%以上。
32計:不從薪資裡預扣稅額
賴姿萍發現,每個月薪資對帳單裡面,很多公司都會把收入10%的所得稅先預扣掉,有些人會以「公司幫我預存稅金」的想法解讀,認為這是一種變相儲蓄,但事實上,如果可以把這筆錢保留下來,每個月將這筆錢投資定期定額基金,等到一年後真正要繳稅時,說不定還能多賺個10-20%。
賴姿萍建議,可以跟公司負責核發薪資的財務或會計部門要求「增列扶養人數」,將依法需預先扣繳的薪資下限提高,如此一來就不用每個月扣除,而排擠到自己的投資效益了。
33計:不輕率投資高風險
在「強迫儲蓄的三不原則」當中,不自提勞退基金、不預扣薪資稅款,都是基於報酬率偏低的問題,但如果選擇的儲蓄工具報酬率太高,同樣也不適當。因為報酬率與風險成正比,既然目的是儲蓄而非冒險投資,就不該把這筆強迫儲蓄的資金用於高風險投資工具之上。
股性活潑的投機股、新興市場基金,或是能源、黃金礦脈基金等,都是高風險性的投資工具,除此之外,「標會」也得留意,標會的利息雖然高,但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有一些慘遭倒會的事件鬧上新聞媒體,尤其當標金衝高到當期本金的三成以上,代表大家都擠破頭想落袋為安,此時不可不慎!
儲蓄工具不能選擇高風險商品,除了可能遭逢「金錢」上的損失之外,更重要的,是可能造成對於儲蓄的「挫折感」,一方面,不再信任儲蓄的功能,另一方面,為了「賺回來」,還有可能再次投入風險更高的投資,造成更加慘重的損失。
提高儲蓄意願的三種訣竅34-36
想提高自己的存錢能力,更早晉升有錢階級,必須遠離損友、增加益友,同時利用各種方法強迫自己存下錢。
34計:不是比「買」什麼,而是比「投資」什麼
阮慕驊認為,每個人一定會有消費的欲望,這是無可避免的,但他認為消費是有錢人的權利,而不是年輕人的權利。「凱因斯說過資本有三大定律:流動性的偏好(人喜歡把錢放在流動性高的工具上面,例如活儲或定存)、消費邊際效益遞減、資本邊際效益遞減。」
阮慕驊分析,「消費邊際效益遞減」正說明了「消費是有錢人的權利」這個事實,意思是假設某人一個月賺10萬元時,每月花費5萬元;但是當他收入加倍、提升到20萬元時,他的消費雖會跟著提高,但並不會「等比」提升到10萬元,這就是邊際效應遞減。也就是愈有錢的人,消費占總收入的比例就愈少,因為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的比重並不會跟著同比例增加。
這也說明了M型社會裡,為什麼有錢人會愈有錢的道理,因為他們愈是有錢,愈會用更高比重的財富進行投資啊!
根據富達投信的調查,台灣真正大量投資基金的人都是高所得者,而所得愈高的人投資基金占他們收入的比重就愈高,這代表著有錢人不見得等比例去花掉他的收入,反而會把這筆錢拿去投資,所以有錢人也就愈來愈有錢。
現在媒體上隨處可見有錢人奢華的消費行為,年輕人心情不定,容易因為媒體報導而形成享樂至上的錯誤心態,阮慕驊表示,如果可以想想這些有錢人在奢華消費之外,其實花了更高比重的資金在進行投資儲蓄,就會提醒自己「不該和有錢人比消費,而該跟有錢人比投資」,否則就會落入「貧者更貧」的陷阱。
阮慕驊認為,很多年輕人剛出社會就習慣買一台小車來開,因為覺得騎摩托車風吹雨淋很麻煩,但是如此一來,養車的花費就立即排擠掉儲蓄的額度。另外,像是買小套房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小套房的貸款可能得綁個20年,貸款期間所有儲蓄空間都卡死在一間小套房上,實在是非常不划算。
35計:多跑銀行、多看雜誌
累積投資知識
工作的時候,劉憶如常趁午休時到銀行串門子,這麼做的用意,一來是可以常常刷存簿,了解自己用錢的情形;二來是跟銀行的小姐熟了之後,她們會私下透露最近又推出了哪些基金、哪檔賣得好、哪檔賣得不好、市場的狀況如何,可以從中獲知不少投資的機會。還有更重要的是,可以知道其他人的投資情形,藉此互相砥礪、見賢思齊。如此一來,午休時間不但可以減少跑去血拼的機會,更可以換得更多的訊息。
簡單來說,多跑銀行的用意,就是讓自己每天所接觸的資訊有「良幣逐劣幣」的效果,讓自己少看一些「年終特賣大折扣」的資訊,取而代之的,是多多接觸一些投資理財的資訊,發現讓自己財富升級的機會,從而把追逐物質享受的欲望轉化為追逐財富人生的想像。
所以囉!你不只應該多跑銀行,也該多多翻閱各種財經刊物,除了吸收最新的投資理財訊息與知識,透過人物故事的報導,也能啟動你的理財DNA。理財DNA有個好處,是它不能與奢侈DNA同時並存,當你開始決定透過適當的理財行為來完成財富人生時,自然而然,也就壓抑了過度消費的衝動。不過必須注意的是,心態可以積極,但行為與策略卻不能太過急躁,多跑銀行、多看雜誌的用意,在於克制奢侈消的行為,而非輕率投資於不適當的理財工具。
36計:將省下來的錢放透明罐內,增加成就感
都說「眼見為憑」、「眼不見為淨」,人嘛!生來就是一種視覺的動物,如果可以隨時看見辛苦存錢的「實況報導」,就能強化儲蓄信心,提高存錢意願。
不信的話,不妨準備一個透明罐放在案頭,把每天多省下來的零錢銅板,例如每天少喝一杯咖啡、少抽一包菸、少看一場電影、少買一件衣服的錢,通通塞進玻璃罐內,絕對能馬上獲得視覺的回報,得到莫大的成就感。
接下來,就像在玩網路遊戲時對於功力升級的渴望一般,看到罐裡的銅板長高一公分,就巴不得它「一暝大一寸」,生活以「破罐」為目標,自然養成儲蓄的習慣。當然啦!罐子裡的錢終究只是小錢,有一種如法炮製的做法,是隨時到銀行刷存摺,隨時「收看」自己儲蓄的「最新實況」,提高儲蓄的成就感。再強調一次,人是視覺的動物,所以,你會想要擁有外型最炫的手機,想穿時髦亮麗的衣飾,想開流線帥氣的跑車,而透過「沒事多刷摺」的做法,則能讓你知道自己擁有一個「漂亮」的存款餘額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