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只能有一種工作跟一種職業身分嗎?鄧乃瑄在即將30 歲的時候問自己,「一個廣告人能不能同時也是畫家跟設計師?」當時,她是奧美廣告業務經理,但內心強烈渴望當一位多元豐富的文藝復興人。她決心出發去找答案,自己除了廣告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5 年後,她替自己換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身分,不再是「廣告業務總監」,而是「旅居上海年輕女藝術家」。2011 年11 月,鄧乃瑄在上海舉辦個人第一次的新概念家具設計展,3 天之內大型的作品就銷售一空。5 年前的問題終於找到了答案。
組織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預見這世代年輕人會過著與父母輩不同的「組合式生活」。在長達85 年的一生中,人不會只滿足於一家公司的一個工作,過著只有一種生活的人生。每個人都能有2 段或3 段不同的面貌,為了新生活,我們重新投入學習,應付新的挑戰,同時也得到自我成長跟滿足。
只不過,多數人可能是退休後,或中年40 歲職場升遷停滯才開始面對新生活選擇。但是鄧乃瑄在30歲就決定讓人生轉向。這樣的決定聽起來有石破天驚的魄力,但實際發生的經歷卻是一段無數次的自我對話,摸索學習的過程。
◎關鍵決定1
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相信,每個人心裡一定有一個聲音一直在告訴你,我要做什麼會比較快樂?」鄧乃瑄認為,這個內心聲音的出現就是很重要的關鍵時刻。
國中時,她就覺得廣告很酷很好玩。大學念世新廣告,畢業後如願進入廣告圈,即使目前離開廣告圈,她仍然認為自己很喜歡也很適合這個行業。
為什麼已經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情,卻仍然有心生離開的念頭?答案是:隨著位階上升,迎面而來的工作未必是自己真正喜歡。
鄧乃瑄說,最關鍵場景是發生在一次國際比稿會議中。「我看到我的主管很努力地在贏得客戶的喜歡,看到他們的樣子就看到以後的我。」當時她心裡想,如果很努力、很努力地工作,注定會走到總經理位置。總經理要帶領團隊,管理數字,努力地爭取客戶,展現業績,這樣的工作內容距離人跟創意愈來愈遙遠。
她喜歡親手動手做、實際執行,苦幹實幹去打拼,「我很需要那種草創的精神動力,而不是老闆的那種人生。」從那時候起,她更清楚愛的只是廣告業裡創意、新奇的部分,但若選擇繼續待下去,絕對得不到全然的滿足。要做什麼會比較快樂呢?鄧乃瑄給自己的答案是:「用雙手去做出一個東西,拿給對方看,對方去摸它看它,我喜歡這種直接的連結(connection)」。做了近10 年給所有消費者看的廣告之後,鄧乃瑄想要回歸到更直接、但規模勢必比較小的創作互動上。
只不過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如何才能接近這個理想中的生活?
◎關鍵決定2
試探自己的能力
第一步,她給自己中場休息的機會,測試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當藝術家的能耐。
2005 年,她留職停薪,跑到德國不萊梅的一個藝術村找人學畫畫。她不是完全沒有目的去學畫畫,而是設下階段性目標探測自己的能力。
「我想知道自己會是一個上班族,然後週六、週日畫畫,把它當一個嗜好,還是真的可以做藝術創作。」「如果做出來的東西,有自己的創作語言跟個性,對我來講就表示還夠資格可以做下去。」鄧乃瑄說。
在德國,老師會依著她創作風格介紹她進一步看某些大師的作品。看完之後會進一步調整、創作、再觀摩,如此不斷地學習。
她嘗試發明手指畫新技巧,把自己的畫拿給別的畫家看。她說,每次別人看到她的作品,總會「哦~~ 你應該更認真的畫畫!」這些正面反應都進一步推動她更嚴肅地看待自己內心的聲音。
這段德國經歷充分地灌溉她心中的創作之苗。離開德國時,她得到了自己有能力創作,自己一定要創作的答案,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到底能不能靠創作為生?這是下一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
回台後,她把客廳改變成自己的畫室,當別的廣告人去唱KTV 吃甜點紓壓的時候,她就關在自己的畫室裡畫畫,慢慢地朝目標前進。
事情一旦啟動,路就慢慢地變清楚。2008 年,她被外派到上海,恰巧認識了幾位從事創作的朋友,大家約在一起成立工作室,希望可以彼此砥礪做出作品來。
廣告人生活很忙碌,鄧乃瑄發現創作的時間愈來愈不夠,她下定決心離職,轉去畫廊當經理。
雖然,畫廊薪水只有原來廣告的1/3,但是創作的時間變多,能接觸更多藝術家,對自己的創作之路很有幫助。而這個決定又很快地促成1 年後,她索性結束畫廊,成為一個完全創作者的決定。
◎關鍵決定3
新舊能力的融合
回頭看,從2005 年到2011 年兼顧工作跟創作生活的過程很必要。因為當時鄧乃瑄還不知道如何靠創作為生,這個問題經過這5 年才讓她找到答案。
結束畫廊之前,鄧乃瑄就決定未來所有的作品一定要歸結在一個清楚的概念上,並依此有系統地節奏的去發表作品。以「Brut Cake」總結創作理念。在網站上,她自己如此詮釋:Brut 是法文,取自於藝術風格Art Brut,中文翻譯為「原生藝術」,強調原創的、生猛的、粗獷的,具有人的溫暖與情緒的; Cake 意指幸福的,有甜味的。表示擁有後會有的幸福感。
鄧乃瑄想要以一個藝術家的身分去創作大家可以使用擁有的作品,也比較具有商業運作基礎。「像拉陶,我不要讓大家看到我是一個陶藝家,我希望大家看到是一個藝術家,陶土只是她手上創作的工具。」這是一個很細緻的自我定位,要在純藝術家與工業設計夾縫中找生存。
行銷的整體概念出自她廣告的訓練,最難的是找定位,「位置找到了,剩下就只有堅持。時間一久,就會發出該發出的聲音,而且很有力道,」鄧乃瑄說。
以前走過的路沒有白走,廣告正規的訓練讓她了解商業運作邏輯,雖然她35 歲後才投入這一行,但未來持續力道比較強。
很多朋友羨慕她做了一件勇敢的事情。她說,改變的決定只有Yes or No,假設給自己的答案是Yes,那麼接下去只會一心一意想看著前面往前走,而不會回頭看自己究竟失去什麼。
就像她一開始當小AE 時,每天被罵,心裡雖然焦慮,但目標只有「不要再出包了」一項。「當初都笨笨的,不知道可以提離職,結果這樣走過來 就有自己開墾的田地。」現在,她也鼓勵自己用不求結果笨笨的心態,去開墾出另外一個不知道會是什麼的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