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科技國道:北二高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1997-12-05

瀏覽數 16,300+

科技國道:北二高
 

本文出自 1997 / 12月號雜誌 第138期遠見雜誌

去年七月,製造半導體零件的利汎科技公司董事長,決定把公司設立在偏僻的新竹小鎮關西,與這家要求恆溫、恆溼、潔淨無塵的玻璃帷幕大樓遙遙相對的,是一個傳統的養雞舍;明年年初,一家生產光碟機的高科技公司,將聳立在桃園龍潭的茶園旁,與清風綠茶為伴。

在關西、龍潭,這樣的新景象還會陸續出現;這一切,都是從科技產業人對北二高的想像開始。

科技產業與山邊小鎮一起變臉

北二高啟動科技產業人的想像,化身一條「科技走廊」,帶來一連串的改變;改變了科技產業的地理分布,也改變了科技產業的未來;而科技產業,也改變了北二高沿線山區鄉鎮多年如一的風貌。

沿著北二高,一座座科技工廠,從新竹縣、市之交的科學園區,延伸到北二高沿線的新竹、桃園兩縣,和原有的茶園、雞舍比鄰而居。一條以北二高為主軸的科技走廊於焉成形,科技島的理想由點延伸為線。

再進一步發揮想像力,這條科技走廊串聯起科技產業的現在和未來。

北起汐止、南至新竹的北二高,沿線有南港軟體園區和龍潭的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象徵科技產業在現有的製造能力(新竹科學園區)之外,更努力培養創新能力,改變科技產業未來的競爭關鍵因素,以延續科技產業的生命力。

甚至,這條科技走廊也一步步改變了北二高沿線鄉鎮的風貌。

北二高沿著台灣西部平原邊緣和中央山脈交接處山區而行,沿線正是北台灣茶葉的家鄉。一百多年前,茶葉曾是台灣的重要經濟作物、出口主力;而今茶葉外銷早已式微,茶園依舊伴著小鎮,僻處山邊。今年八月全線通車的北二高,將做為當今經濟重心與出口主力的科技產業,引進沿線茶鄉,科技工廠取代茶園,沈寂已久的小鎮風貌逐步重畫。

第一波擴張,以園區為主向外輻射

北二高的出現,改變了科技產業的地理分布。以新竹科學園區為核心的科技產業聚群(cluster),因為北二高,而有了第二波擴張的機會,紓解日益嚴重的土地、人力等問題。

根據競爭力大師波特的理論,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優勢會趨向聚群式分布。用這個觀點來看台灣,成立滿十七年的新竹科學園區結合附近的學術研究單位(工研院、交大、清大),最有這樣的條件,「園區垂直起飛式的成長,已在附近形成一個以半導體、個人電腦為核心的產業聚群,」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王弓說。

新竹科學園區的第一波擴張是以園區附近的新竹縣為主。由於園區內土地不敷使用,而且部分相關產業已不再符合入園區的「高」科技標準,設廠地點開始向區外輻射。例如湖口、竹北和竹東,但這些地區也開始面臨飽和的壓力。

新竹縣湖口鄉的新竹工業區是最好的例子。從新竹科學園區上中山高速公路,十分鐘就可以抵達新竹工業區。這裡原本以化學、電子等傳統產業為主,當各地的傳統工業區因產業外移而空出許多廠房,新竹工業區的廠房卻反因科技產業的補位而供不應求,甚至造成近一年來廠房每坪單價上漲五成至一倍的情況。

第二波擴張,以北二高沿線為腹地布局

北二高的通車,適時滿足了科技產業擴張的需求,再度向更北的關西、龍潭一帶擴展,科技聚群延伸至桃園縣。

最主要的原因是,北二高使得關西、龍潭一帶與新竹科學園區維持夠近、又不至太近的距離。夠近,離科技產業的重心——新竹和台北,車程都不過三、四十分鐘,可以和園區及附近的客戶、上下游廠商維持密切往來;但又不太近,得以避免和園區資源豐富的大廠直接競爭土地和基層人力。

位於龍潭的上寶半導體公司處長葉宗壽,每天都在享受北二高的「近」利。葉宗壽住在竹東,每天走北二高到龍潭上班,全程三十五公里都不塞車,開車只要三十分鐘;他太太在新竹科學園區上班,路程不到葉宗壽的三分之一,開車時間卻和葉宗壽差不多,甚至更久,塞車嚴重時車速只有十公里。「科技時代,講究的是時間距離,而不是地圖上的距離,」葉宗壽笑笑說。

另一方面,關西、龍潭在地理上和科學園區維持一定的距離,有助於解決基層人力荒的問題;因為工業不發達的關西、龍潭還有相當豐富的人力礦可開採。新竹科學園區蓬勃發展,使得園區一帶的基層人力不好找,園區內獲利豐厚的大公司不吝開出優厚條件找人,分紅入股最吸引人;也有廠商願意湊四個員工每天由公司包計程車接送上下班。

位於關西的利汎科技公司去年成立,總經理唐政欽自知比不過晶圓大廠的「搶」人法,因此特意避開園區大廠的交通車可到之處,沿著北二高四處考察設廠地點。最後選中了只有零星傳統工廠的關西,基層人力不虞匱乏。

至於高級人力,只要有前景,偏僻地方也不是問題。利汎科技一名家住南部的工程人員就表示,他看好這家公司的前景,所以願意到關西來工作。當然,公司也會有一些補償;利汎提供給技術、研發人員的待遇比科學園區附近高一成多。

除了基層人力和土地之外,龍潭、關西一帶也有相當好的學術、研究資源待開發。這一帶有中山科學研究院、中央大學、中原大學、中正理工學院,還有興建中的宏碁渴望園區,甚至政大、台大也考慮在關西設分校。

今年十月才開始量產的上寶半導體公司,是家電大廠聲寶公司的轉投資事業,距中科院不到十分鐘的車程。中科院有較先進的儀器,上寶已開始委託中科院做部分檢測工作,並和中原、中正等校的教授討論合作計畫。

一樣的小鎮,兩樣的世界

北二高把半導體封裝廠、測試廠,電腦周邊產品廠……,陸續引進關西、龍潭一帶步調舒緩的山城與台地,逐漸改變了這些原先以種茶、農作為主的鄉鎮風貌,也開始鬆動原有的產業結構。

從新竹走一趟關西。上北二高不到半小時,就可以從新竹科學園區的美式社區,來到群山環抱的關西小鎮。一下關西交流道,舉目四望,山坡上的綠色樹林與一片片白了頭的芒花,在深秋強勁的山風吹襲下,鼓動一波強似一波的綠浪白浪。沿路不時可見片片茶園。下午非尖峰時段,車子在路上跑一分鐘看不到十輛車,一隻黃狗懶洋洋地躺在路中央曬太陽。來到離龍潭不遠一個叫水坑的地方,繞過一座雞舍,一棟在台北和科學園區尋常可見的玻璃帷幕大樓赫然出現眼前;這就是製造半導體所需導線架的利汎科技公司。

跨進利汎科技的大門,彷彿通過時光隧道,進入另一個世界。似乎所有在關西鎮上看不到的人,全都集中到這裡;小會議室、走道旁的小圓桌與閒置的辦公桌都坐滿了訪客,還有遠道而來的外國人,空氣中瀰漫著熱烈的交談和積極、活絡的氣息。潔淨室裡員工忙碌地生產導線架。呼嘯的山風、懶洋洋的小狗、空盪的茶園、閒適的小鎮,全都被隔絕在大樓之外。

在關西的另一邊,生產掃描器的百麗家公司則是一個關於小鎮產業結構變遷的故事。百麗家為了足夠的設廠空間,仿效孟母三遷,從新竹科學園區外的光復路上,搬到湖口的新竹工業區;又為了擴充生產線需要更大的空間,再從湖口搬到關西,接收一家鞋廠的廠房,改建成「科學園區級」的嶄新廠房,令來訪客戶驚豔。至於原先那家鞋廠,則搬到中國大陸去了。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因北二高而產生的延伸、擴張效果,也在北端的台北顯現。科技產業的企業總部重鎮——台北,在土地成本飆升的壓力驅迫下,沿著北二高向汐止疏散。最著名的例子是國內資訊電子業龍頭宏碁電腦,它在今年將總部由台北遷到汐止自購的大樓。明年初,關係企業宏碁科技也將搬至汐止「團聚」。

下一波成長關鍵,在於創新能力

因為科技人的想像力,用北二高把散落山邊的各個科技產業據點串聯起來,造一條科技走廊。再進一步發揮想像力,這一條科技走廊還可以串聯科技產業的現在和未來,關鍵就在南港、龍潭和新竹。

走北二高從汐止南下,最先到的是南港。在基隆河南岸,南港國小旁正在興建的四棟大樓,是我國第一座軟體工業園區未來的家。繼續南行到龍潭,下交流道往石門水庫方向走,可以找到中科院開放民間利用的青山、龍園研究園區。

若下龍潭交流道後往小人國方向走,不久就可以在路邊看到一塊高高的招牌寫著:宏碁渴望園區;將孕育軟體創意的「群龍創造力中心」預定地就在裡面。繼續南行到新竹科學園區,在成片的高科技工廠之間,還有一個沒有工廠的特別單位:國科會晶片設計製作中心。

這一路下來,「園區」也好,「中心」也罷,都指向科技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下一波成長的最主要動力來源——創新能力。

台灣的科技產業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憑的是製造能力,「全球最大個人電腦生產基地」「全球第四大半導體生產國」的名號,都是因此得來的;新竹科學園區是最典型的製造基地代表。若透過北二高串聯起南港、龍潭、新竹,結合製造和創新能力,科技產業下一階段將如虎添翼。

高雄銀行董事長、前台大管理學院院長許士軍指出,競爭力大師波特的理論很符合台灣的情形,目前台灣產業正是從投資導向邁向創新導向的過渡階段,未來競爭力最主要的來源將是創新能力。

以前靠勞力,以後靠腦力

曾服務於資策會十二年、長期觀察資訊工業的電子新聞社社長黃欽勇進一步指出,台灣在製造方面已經累積相當好的基礎,未來需要的是更精緻的東西,廠商可以用軟體、產品設計等方式來創新。

創新能力的培養,除了在北二高沿線找到一個個發展據點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勵創意的環境和觀念。「我們是神話非常豐富的民族,創意和想像力絕對沒有問題,但要有發揮的空間,」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萬以寧說。

南港自古從事過不少行業,種過茶、燒過磚、採過煤、製過炭,主要靠勞力;未來的軟體園區,靠的是腦力。軟體園區內將設有高速光纖網路,可以接上國內外研發網路;但是,這些硬體設備並不保證腦力一定可以充分發揮,「我們(軟體產業)不需要政府的協助,需要的是鼓勵智慧、創意的觀念,和公平競爭的環境,」叡揚資訊公司總經理張培鏞強調。

宏碁科技董事長王振堂則指出,國內大環境不尊重智慧有價的情況已糟到谷底,目前正在改善中。例如,政府的採購由最低價得標的規定,已有修改,軟體業的大環境正逐漸改善。

創意搖籃在哪裡?

龍潭中科院面臨的問題則是,組織結構可能限制具有市場價值的創意發揮。中科院開放了兩個研究園區,提供設備、技術人才協助民間廠商做研究發展。花木扶疏 、清幽、群山環抱的青山、龍園研究園區,的確是進行腦力激盪的怡人環境;中科院先進的設備、尖端的國防科技研究和人才,更是民間廠商迫切需要的資源。已進駐青山研究園區的永光化學工業公司人員就表示,他們是為了使用中科院的先進設備和技術,所以進駐園區。

中科院副院長汪興度也表示,中科院近三十年的歷史中,培養了各類科技人才,「不但可以協助民間尖端科技的發展,更可以協助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傳統產業升級。」

但是在研究園區門口站崗的衛兵以及嚴格的門禁管制,卻透露了一點不太尋常的訊息:這裡,畢竟是軍事單位,與市場經濟的距離太過遙遠。

宏碁電腦公司董事長施振榮認為,中科院的技術先進,但因隸屬於國防部,它的組織架構、組織文化及法令規章,與技術商品化、市場經濟格格不入,若能仿照美國將國防經費直接提供民間企業、學校進行研究,更可以「藏技於民」。

創意在南港、龍潭醞釀,創意搖籃更要向北二高深處尋;北二高南端新竹的交大、清大與工研院,或北端台北的台大……等學術、研究單位,都應該擔任更重要的「創意搖籃」角色。

竹科為什麼「只成功一半」?

行政院政務委員楊世緘認為,以國內各項工業指標來看,我國可望在西元二○○○年成為工業化國家,但還不太能成為科技化國家,「因為我們還沒有自主的技術能力。」但他參考日本的經驗,大膽預測:如果西元二○○○年是台灣的技術輸入高峰期,其後技術輸入、輸出逐漸達到平衡,到二○一○年台灣就可能成為技術自主的科技化國家,而大學將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楊世緘和美商惠普科技總經理黃河明不約而同指出,新竹科學園區當年仿美國矽谷而設立,矽谷成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附近的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台灣的大學卻沒有。

黃河明解釋,矽谷的成功有兩大股支持力量,一是尖端研究很多,一是創業精神很強,以矽谷為藍圖而成立的新到今天的成績,創業精神不輸矽谷,是成功的一半;不成功的一半是尖端研究不如人,關鍵在於園區附近的工研院、交大、清大,多年來雖然大有進步,但還是不夠。

交通大學研發長吳重雨也指出,園區和交、清大的關係很密切,許多學生畢業後「翻個牆就過去園區工作」,但是這樣的密切關係應該更進一步。因為許多尖端的研發、製造設備園區廠商有,學校負擔不起,若園區廠商能開放先進設備,供學術單位使用,園區和校區更密切結合,有助於提升國內研發的水準。

茶葉的家鄉,科技人的想像

走一趟北二高,看一遍科技產業發展的軌跡,眺望科技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若是傍晚五點從新竹科學園區上北二高,初冬太陽下山得早,行至新竹丘陵、桃園台地之交,天際只剩幾抹夕陽殘照。暮色中層層疊疊如潑墨畫般的群山,一百多年來一直是北台灣茶葉的家鄉,如今卻蘊藏著科技產業人最豐富的想像。

北二高這一條科技走廊,百年前雖然路未成形,茶樹卻已走過。有夢想的科技人,看見這一路上百年不絕的青山和茶園,看透冬季準時來報到的東北季風和大霧,看到的是科技產業的新家和未來方向——一條從新竹科學園區延伸出來的科技走廊,持續向未來邁進的科技走廊。

一切的變化和成果,都是從想像跨出第一步。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