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歲念到生物博士的小藍,決定轉行。有一天他發現,如果一輩子都將要待在實驗室,這個畫面突然讓他驚醒,這真的是我要的嗎?畢業於台大電機系的紫敏,在科技業打滾多年,儲存幾桶金之後,決定在40 歲放下一切,開始轉進小時候一直嚮往的流行音樂製作。
不管20 歲或40 歲,他們都對自己的工作生涯做出重大轉折決定,這個勇氣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只是這種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如果能早一點發現,轉換成本可能比較低。
工作中的自我覺察,有助於你掌握人生的發球權,這些有方法訓練,但是很多人不知道。
職場中,總是聽到「這是父母要我做的,可是根本不是我的興趣」、「我好想要平衡的生活,但是看在薪水份上,我又捨不得這份工作」,工作和個人之間總是產生巨大的矛盾。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該怎麼盤整你想要的,實際你做的,和可以改進的項目?
1 星期,7 天,168 小時, 你有沒有想過,可以留2 小時給自己?前英特爾(Intel)台灣和中國區總經理陳朝益,他就有一個2 小時的祕密花園之旅,再忙他都會找家咖啡廳喝杯咖啡,盤點一下自己的「價值飛輪」,一方面檢視4 件人生最重要的事排序,二方面看自己對重視的事投資多少;三方面少的部分需要如何補足。
陳朝益說,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教練,工作獨立的目的,不是為了保住一份工作讓自己愈來愈忙,而是每個月靜下心來2 小時,認真地問:什麼是自己最想要的工作?從熱情出發的「勁爭力」,才是現在30 世代最需要的工作能力。
排除工作獨立的障礙
找到工作的願景目標× 培養自己專業的能力
「生命不是平等(eaqual)的,工作也不是平等的,」陳朝益說,唯一平等的,就是你有自我察覺的機會。職場中有太多的問題,但是你必須先靜下心來,想想你的問題到底是什麼?
困惑1》想換工作 卻不知道該換什麼工作
「我每天都不想上班!」、「每天都想要換工作」⋯,陳朝益認為,對工作困惑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理想的生涯狀態,是「興趣」(你擅長的)、「個性」(你喜歡的)、與「需要」(你決定做的)三者的交集! 不想上班,也許是因為,早期的求學與工作經驗,都在完成父母的夢想,而非自己的夢想,也許只是畢業後順著「錢潮」投入自己「應該」投入的職場。
到了30 而立的年齡,累積了7-8 年的工作經歷,因為有選擇,所以有困惑,也是非常自然的歷程。每一個人的生涯都是獨特的,並沒有所謂制式的軌道,在這樣的探索過程中,每個人都在傾聽自己的生涯羅盤,找尋自己生命的道路,一定會遇到許多瓶頸,工作的倦怠,與其看做是磨人的難題,不如看作值得拆封的禮物,引領你下一個目標的方向。
然而要從困惑中脫身,首先就要懂得問自己問題。
1「. 我是誰」:定義我自己的使命和目的。
2「. 我做什麼?什麼不做」:定義我的價值觀。
3「. 我要什麼?我要向何處去」:定義我的遠景。
「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工作,也有很多選擇,但最重要的是工作要跟自己的願景和目標結合」陳朝益認為:理想的生涯狀態,是「興趣」(你擅長的)、「個性」(你喜歡的)、與「需要」(你決定做的)三者的交集!
困惑2》沒找到自己最想要的工作 需要為錢先去工作嗎
這是一個現實環境的問題。這時的重點,應該放在探索自己的目標,每一個工作,都是在為這樣的目標積極作準備。
合理的停損點包括:你對現狀不滿意,但是你能等待的時間有多長?你能支撐的資源有多充足?可以運用洋蔥法則列出目標的優先順序,確認對自己最重要項目。
如果這段時間都找不到完美的工作,是否退而求其次的工作,先上路再慢慢修正。
開始工作之後,陳朝益也提醒,接下來就是機會來臨,你準備好了沒?無論是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都是一個起點,接下來就是要在每一個階段中努力,嘗試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並且挑戰自己的未知恐懼。
困惑3》心中有想要的工作 可是沒有能力
我們不需要培養全方位的能力,而是盡量凸顯自己的優點,讓自己的缺點影響力降低。
這個時候要啟動一個「價值成長」模式,不斷地盤點自己的優點跟缺點,以及可以做哪些學習來增強自己的能力。
你可以把這個工作所需要的能力通通列出來,並且標上重要性。能力不足的地方,我又花了多少時間來學習?學習之後的成就感又有多少?透過這個方式,你開始轉動自己的價值飛輪,得到新生的力量。
困惑4》努力工作不等於升官加薪,環境變化越
來越快,如何立於不敗?
以前的金飯碗是一家可以待很久公司,現在的金飯碗是自己的一技之長與專業力。30 而立的精神在於,確認自己生涯的方向,並且依照這個方向有意識的學習。
在歷經金融風暴、日本海嘯、大陸崛起,以及各種行業的興衰起伏,對於未來沒有確定感的時代很容易讓30 歲世代慌了手腳。工作與行業也隨時都在改變。所以重點還是回歸於自己的心理羅盤模式,確認出自己的個人目標,並且針對這個目標持續有意識的學習,將自己的專業技能變成一項你可以帶著走的金飯碗。
30 世代工作獨立模式
學習跟自己對話Æ找到人生導師Æ自補足缺乏
的能力
工作獨立其實也是自我獨立的一環,這需要回答基本生涯命題:我是誰?(mission statement)我要做什麼?(value) 我要去哪裡?(vision)。尤其第一點,可以想像成:你希望別人怎麼看你?怎麼說你?怎麼說你是誰?
30 歲的世代想被認同但是渴望不同,幾項可以
幫助你勾勒未來面貌的方法:
1. 學習與自己對話:問自己問題(回到上述的問題)。
2. 找出自己的導師:這樣的導師,通常存在於職場上高出兩個位階以上的主管,可以藉由主動的請益,了解她眼中的你,你的優勢與劣勢,你的性格與專長,並且藉由她豐富的職場經驗,建議你適合的生涯走向。
3. 決定目標之後,再評估要達到這樣的目標的關鍵能力有多少,依照你的關鍵能力列出自己的優缺點,這關乎你的價值,如果缺點在水平線以下,並不會對你所要前往的目標造成影響,因此不需要太過在意,盡可能的強化你的優勢。
如何讓自己有跟自己對話的習慣?
1. 找時間靜下來,尋找自己的安全祕境,省思「我要什麼?」、「我是誰?」、「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2. 寫日記,問自己問題,與「我的志願」做連結。
3. 確認目標之後,開口問,尋找人生導師、 向貴人請教該如何前進,如何為未來的機會準備。
4. 最後加上有目標的學習。
工作獨立其實訓練給自己生命正向的能量,但一切關鍵,還在於你必須「識劍」,而且要「練劍」,更重要是如何「用劍」,才能找到永不熄滅的勁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