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救人更要救心!

慈濟基金會公眾危機救災

張育寧
user

張育寧

2011-04-18

瀏覽數 3,600+

救人更要救心!
 

八八水災重創台灣,引發社會對救災專業的重視。

颱風來襲第二天,雨量不斷上修,南部淹水、土石流的消息一個接著一個傳出,當大部分人都還不知道災情究竟有多嚴重時,電子媒體零星傳來的即時畫面中,已經看到慈濟人的身影穿梭著。

不管是跟著義消坐在橡皮艇上,把熱便當送進淹水的社區,還是發送毛毯和基本生活用品給無家可歸的災民,慈濟基金會的救災工作,不只組織動員速度快,而且有條不紊。

能夠這麼快就掌握災區情況,迅速送入需要的物資和展開重建計畫,一位參與救災超過12 年經驗的慈濟人說,「這是在全球各地累積數十年經驗,慢慢學習、體會而來的。」

搶時間 發揮強大社區力量

救災和其他專案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無法預知災難會在何時、何地發生,災害規模有多大。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說,「救災要即時,靠的不是遠在天邊的中央指揮系統,而是最接近災區的在地人。」

以「人救不如自救」為最高指導原則,慈濟基金會和老天爺「搶時間」,運用的是龐大會員所建構起的社區力量。

以華航大園空難為例,飛機墜毀的同時,住在災難現場的慈濟會員第一時間已經投入救災,到達時間甚至比媒體還早,「若是要等待花蓮本會的指揮才能開始運作,流失的時間,可能就少救了一條生命、多一個破碎家庭。」

在慈濟救災「治本而非治標」的理念下,鄰居就是最好的救災員。八八水災發生時,身處屏東沿海地區的慈濟會員在媒體尚末進入災區前,早已開始組織動員,慈濟志工張益城說,「第一天,在電視上看到那些送便當的慈濟人,其實許多人本身就是受災戶。」

也因此,水災發生第二天,慈濟基金會就知道當時災民最缺乏的是食物和衣物,其他分會馬上動員提供熱食便當,並分發捐贈舊衣,同時評估山區災害可能會更大,開始注意山區情況。

靠在地 設置細密防災應變組織

在地人救災,另一個重要力量,是更能夠善用在地的資源。水災發生時,政府救難隊員苦於橡皮艇不足,但此時卻有很多慈濟志工搭著當地魚塭的機動竹筏來回穿梭,「志工和災民本來就是鄰居,他們知道災民在哪裡、資源和工具怎麼找,這些都不是事先能『準備』來的。」

人力優勢是慈濟基金會能夠快速動員的原因,但人愈多,分工也跟著複雜,特別是在混亂的災難現場,怎麼有條不紊的「各司其職」?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分工不能等災難發生時才開始做,救災物資也不可能等災害後才開始準備。」以里為單位,慈濟基金會平日就在社區內設置防災應變組織。

勘災組,負責災情勘查與資訊回報,交通組負責人員和物資的運輸,香積組負責熱食烹煮或隨衝即食的香積飯生產製作,總務組負責衣住行等基本生活所需,發放民生生活包。訪視組則負責了解個別受災戶狀況,以利後續急難救助金發放與心理撫慰的安排。

「勘災組非常關鍵,必須請具有豐富救災經驗的會員擔任,」何日生說,「要動員多少人、募集多少資源、急迫物資和非急迫物資的聯繫溝通等,第一時間如果判斷錯誤,對後續救災的效率影響很大。」由於組織分工細密,每次災情傳出,不需要等花蓮本會統一指揮,慈濟的社區救災體系即自動開始運作,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負責什麼工作。

遵戒律 讓愛心付出更具能量

「發放香積飯、民生生活包或是提供急難補助金,都只是滿足基本生活所需,但救災工作最困難的,其實是看不見的人心撫慰。」

面對殘破的災難現場和受創的心靈,慈濟志工既非諮商輔導人員,也不是救難專家,如何拿捏救災時的角色分寸?

「走過這麼多災難現場,你會發現,不管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人與人之間,只要有基本的尊重,溝通就不會太困難。」但是,尊重二字說來容易做起來難,怎麼拿捏?何日生簡單的回答:「戒律。」

制服,就是戒律的一環。平日穿著藍衣白褲,藉此要求志工保持自身整潔,也提醒他們與人應對進退時應有的禮貌。到災民家中協助打掃,統一把白褲換成黑褲,不只是因為工作方便,也是對災民的尊重。

志工都是自發性參與,但慈濟基金會對於戒律的要求卻非常嚴格,「因為救災固然需要豐沛的熱情,但沒有彼此共同遵守的戒律,這些能量很難有規範的付出,當然也無法轉換成貢獻。」

同理心 自發性參與投入賑災

儘管慈濟基金會每次的救災行動都展現出高效率,但何日生認為,把慈濟的經驗應用到一般企業或政府的救災管理模式,並不容易。

「慈濟不是企業,志工全部都是自發性參與,花蓮本會對志工沒有如企業對員工那樣的規範,所以我們很難用企業管理的量化方式,來描述救災過程中,組織動員的方法。」

但是,正是這種自發性參與的性質,讓慈濟得以實現不依賴中央指揮系統,靠在地力量自救,就能做到成本和成效兼顧的救災專案管理模式。

「救災不能涉險,資源要運用得有效率,這就是慈濟救災最基本的原則,」何日生說,「腳走得到、手伸得到的地方,就是慈濟志工貢獻己力的範圍;而如果說我們有一套『管理』的元素,或許就是同理心的大愛精神吧。」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