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外銀掀戰,版圖變

何曼卿
user

何曼卿

1997-10-05

瀏覽數 14,900+

外銀掀戰,版圖變
 

本文出自 1997 / 10月號雜誌 第136期遠見雜誌

台灣能不能成為亞太金融中心,問題頗複雜,但在外商銀行的全球布局裡,台灣的位置的確愈來愈有趣。

今年內,四十一家外商銀行(分行及辦事處共六十五個單位)旗幟中,有三、四面準備偃旗息鼓,同時有十幾面嶄新旗幟陸續插旗開業,搶占橋頭堡。而旗幟正飄揚的隊伍中,有的堅守陣地,有的擴充裝備,有的新闢戰場,有的重新布局。隨著外銀日漸忙碌,透露出台港金融市場的競爭熱度與吸引力愈來愈強。

外銀的一舉一動,都反映著台灣金融版圖的變化。自民國四十七年日本勸業銀行在台北設立台灣光復後第一家外商銀行以來,外商銀行的業務重心一直是以企業為主要客戶的大宗生意(Whole Sale),如外匯及保證業務。直到最近幾年,台灣金融市場漸漸開放,新銀行及票券等融資公司開始承做外銀的老本行--企業金融與貿易融資業務;同時間,消費金融與投資銀行業務的閘門漸漸升起,開啟外銀新戰場,外銀才先後轉戰投資金融與零售(Retail Sale)業務,如信用卡與消費貸款等金融市場。

一時間,外商銀行和本國銀行、融資公司的戰線逐漸模糊;一方面固有業務空間加入了新的分食者,一方面新天地也在慢慢擴大。

空間看似狹小,實則擴張

以八十五年為例,外商銀行在台港金融市場的占有率以承兌業務四六.四%、保證業務一二.七%為最,放款及存款業務所占比率則少得可以,分別是三..五%、二%。但從外銀去年六百六十六億元新台幣總管業收入來看,單是放款利息收人就高占五成左右。

顯見在台外銀的主要業務外匯與保證業務,生意量大、但利潤不高,而獲利高的放款業務,生存空間卻又有限。

非但如此,外銀老本行外匯業務的獲利也日漸稀少。一位剛從歐系銀行轉人日系銀行的外銀主管感嘆,十六家新銀行開設後,低價搶做外匯業務,現在外銀的外匯生意做得「蠻辛苦」。

同樣的,以往企業透過銀行籌措資金的間接金融管道,也因票券、證券、租賃、保險等直接融資的公司成軍,而不再獨享放款市場。根據店頭市場今年九月的估計,放款市場的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比率,已從去年的三:七成長為今年的五:五。換言之,每年十二兆九千三百多億元新台幣的放款需求,有一半以上不再向銀行借錢。

除了非銀行單位分食一半的放款市場,搶食個人放款業務的銀行家數,也愈來愈多。由外銀帶頭開墾的信用卡、消費金融市場,由民國八十二年的三十家,增加到今日的五十多家,外商銀行、本國銀行、新銀行與傳統銀行大家都來打拚,就連省屬行庫也放下身段、發起信用卡,和消費大眾打交道。

「他們(指外銀)能做的,我們現在也能做,」日前才購併美國遠東商業銀行的華信銀行總經理慮正昕分析,外銀愈來愈難混了。

一般而言,外銀人事成本高,總行派來的高級主管多安置在陽明山等高級住宅區;昔日獨享的企業與貿易金融利基不再強勢,因此稍有閃失,就得降旗回國。據去年底統計,四十一家外銀中,六家的稅前純益為赤字,本國銀行除了一家外,全部賺錢。

但就平均賺錢實力而言,生存空間大的本國銀行反而略遜一籌。根據「天下」雜誌百大金融業排行榜調查,四十二家上榜的本國銀行獲利率九.六%,七家外商銀行則高達一六.六%,遠遠高出七個百分比。政府統計數字也指出,外國銀行在台分行淨值報酬率二四.二%,經營績效足足超過本國銀行一倍有餘;經建會內部報告也反映,外銀獲利性、資產品質與員工利潤創造比率都比本國民營、公營銀行來得好。

市場成長,引力增強

外銀在台獲利好,反映台港市場有潛力。雖然外銀在台放款市場占有率只有三%,但是,「很少,就是很有潛力的意思,」匯豐銀行台灣區公共事務暨策劃副總裁洪慶福雙眼炯亮地說,未來外銀可以發揮的空間是相對寬廣。

日本的前五大銀行中,包括日本第一勸業在內的四家,已來台設置分支店,第二大的住友銀行今年也將台灣納入亞太經營版圖中。外銀來台設點動作近年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去年一整年新增設九家,今年光是上半年就有七家核准通過。其中,花旗、匯豐、美國銀行各新增設一家分行,若再加上排隊等候的,預計今年年底將增加到八十個外銀單位。

擴編內部人事、調整策略與新增業務,是外銀另一招引人注意的大動作。來台已上七年的德意志銀行分行,不但將五人小組增編為十五人,還著手與德意志摩根建富海外分行聯手,申請新金融產品,準備向台灣投資金融市場進軍。最近人員流動率過高的法國里昂銀行意識到體質轉型的迫切性,也一改過去保守作風,擴編組織,以求適應台灣求變的金融市場。

台灣這一波吸引外銀的魅力因何而起?按照趨勢家預測,是因為下一世紀的歷史舞台將移轉到亞太地區。官方的說法是,香港的末來局勢不確定,大陸政策不可測,日本、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又太遠。金融學者則分析,台灣降低外銀進駐門檻以及本地企業對外投資的實力增強,才是最大的吸力。

台灣一年進出口貿易金額超過兩千四百億美元,近年對亞太地區的投資實力則緊追在後。據民間非正式統計指出,台灣在東南亞投資一千億美元以上,中國大陸有好幾百億美元。這塊連結亞洲的國際金融大餅,魅力不輸給貿易金融。

台灣資金市場流向改道,不單是五年前由單向的資金流人轉為資金流出,大宗資金的流通方式也從經過銀行放款的間接方式,改為直接向資本市場籌資,使得外銀主管心跳加速,準備蓄勢待發。

在外銀負責人眼裡,直接金融是打通資本市場經脈的指標。以共同基金市場為例,美國共同基金市場占國民所得五0%,日本為一0%,台灣近年雖成長加速,卻依然只占國民所得的七%。相較之下,台灣還有偌大的市場待開發。

台灣企業大型化、國除化,專業在理主管平均每年出國六次以上,是另一項動人的指標。最近受人注目的個案莫過於台積電發行歐洲可持換公司債二億五千萬美元,創下台灣多項聯貸紀錄,聯貸銀行家數包括美國銀行等三十一家。事實上,外銀聯行往來占資產比率,去年即躍增一百多個百分點。

除了量變,台港放款業務也產生質變。以往企業為主的放款業務,今年已被個人消費放款追平。按照金融界人士估計,台灣兩千一百百人口,國民所得一萬二一千美元,每人每年外匯金額五百萬美元,個人消實實力少說是香港的七倍。

當戰場從傳統企業金融與貿易金融擴大到投資銀行與消費市場,外銀的競爭對手已不分外銀自己、本國銀行,銀行機構或非銀行的金融機構;競爭客戶不再只是外國企業,還包括本國企業或消費大眾,在在顯示外銀在台的戰線愈來愈模糊。然而,戰線愈模糊,外銀就愈期待,美日商業銀行消費金融總經理江丕文說,這表示「外銀的哦場正在擴大。」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戰術一:雙軌制、三軌制

固有戰線被打破,外銀轉型的時機到了。財政部外銀業務高級主管從旁觀察,如果外銀只做其中一塊,勢必難以生存。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綜合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文郎歸納他多年的觀察,外銀目前呈現兩股轉型趨勢,一股大步跨入消費金融,實力堅強;一股醞釀走入投資銀行,對本國銀行造成的威脅可期。

第一股轉型趨勢由花旗銀行最先啟動。八年前,花旗銀行率先由不見招牌、人影的高樓走到一樓店面,向大眾發行信用卡。開業前幾年以企業金融為底子苦撐下來,並創造自己的奇蹟,成為美日總行以外最大發卡營業單位。其稅前純益因信用卡初具經濟規模,呈指數成長,由一九九二年的四億九千萬元新台幣,十倍速跳升為去年的四十七億三千兩百萬元。

為了達成西元兩千年台港發卡量五百萬張的目標,花旗銀行總行投資數百萬元,在台灣成立區域性消費金融研發中心,並調整組織,合併信用卡中心與消費金融兩部門,以期發揮相乘作用。

同樣是以企業、貿易金融起家的匯豐、美國商業及荷商荷蘭銀行,除了增加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部門,也先後在這三年加人新戰場。有的將人力擴充為原有部門的四倍,有的大手筆投資將電腦設備升級。

知情的資訊界人士指出,同樣做消費金融及信用卡業務,有的銀行是從原有資訊基礎稍做修建,或違章加蓋;有的是先打好五、六層的地下室基礎,未來朝二、三十層高樓發展。外商銀行的投資策略,則多傾向後者穩紮穩打的方式。

外銀轉型的方向,除了企業、消費金融雙軌制外,有意朝投資金融業務發展的外銀家數也在增加中。 中國信託協理陳文郎預估,下一波金融趨勢--投資銀行熱戰,將在三、五年內到來。整個趨勢看來,外銀競爭核心脈絡將由過去的法人融資、今日的消費融資,繼續走向以專案融資、融資收購、創業投資、海內外聯貸、國際金融及股票、債券承銷等為主的投資金融。

戰術二:Global base本土化

漸漸成形的投資金融業務這塊餅究竟多大,沒人估過,但就衍生性金融產品來講,據財政部一位官員私下估計,台灣一年約有兩千四百億新台幣交易量。不過,這塊餅不太容易吃。

時下熱門的衍生性金融產品有九成左右是外銀的天下,本國銀行去年因操作不熟練,沒賺反賠,至少虧損一百億元新台幣。這位官員分析,價格模式、契約設計與避險操作都是外銀的利基。

在台外銀操作國際性金融產品無往不利,金融資訊界都知道,總行的「嫁妝」是外銀致勝的武器。

IBM綜合事業處協理陳鄭垚點出,本國銀行、外銀的最大差別不在櫃台前的門面,而是櫃台後的內部系統作業。大部分帶著嫁妝渡洋來的外商銀行,辦公室電腦網路幾乎與總行全球分行的金融資訊即時連線,並運用總行經年累月的國際金融技術經驗,發揮加乘作用。

同時,外商銀行所延攬的台灣主管,也需具備英語、國語、台語三聲帶,甚至嚼起檳榔,拉攏中南部的中小企業客戶。和專做中小企業存、放、匯業務的本國銀行有所不同,外銀希望能成為這些客戶的國際投資理財顧問。

而做為一個新設外商銀行,瑞士聯合銀行(CBS)台北分行表現的是另一項獨門戰術,精準地切人未來市場。

(BondWare)雜誌統計,一九九四年到一九九七年七月,台灣發行可轉換公司債,UBS台灣分行拔得頭籌,累計發行額度十億兩千七百萬美元,高占二四.0八%市場。此外,該行主力業務台幣利率、匯率交換,不但創先例,成為市場有力的領導者,而且兩、三年前,即被此間同業、大企業財務主管評為第四大績優銀行。

UBS有三十年國際金融經驗的新加坡籍總經理許俊烈回顧,UBS一開始就切進台灣投資性金融市場,原因是,設立之初數十家外銀都承做傳統商業銀行業務,但他們發現台灣自由化開放腳步在即,才切人這塊尚未開發的市場。

為台灣企業量身訂做金融產品,也是日商銀行的新趨勢。日本東京三菱銀行台灣分行支店長桑則夫來台近兩年,他清楚地觀察到,台灣企業融資形態有長期化、大型化以及國際化的趨勢。

為此,成軍才四年的東京三菱銀行台北分行,調整日系銀行傳統作風,不只是服務日資企業與對日貿易公司,同時調高台灣企業客戶的比率。桑則夫認為,外商銀行新兵的生存之道,除了運用總行在世界銀行債信、信用排名,與眾多海外分支店的利基外,積極和台灣同業做朋友也是重要方法之一。截至九月底,該分行共與三商銀中的第一商業銀行及華南銀行兩家銀行,簽署聯合授信主辦銀行。

除了提供衍生性金融產品操作經驗,和本地銀行做朋友之外,外銀也積極和本地政商界建立友善關係,派高級主管免費為政府官員授課,不論有無生意往來,皆義務為企業解答投資理財的疑問。聖誕節慶,外銀負責人甚至在自宅設宴,廣邀政商界要人同歡。

戰術三:電腦資訊,透視市場

金融市場競爭激烈,未來將更難以一種產品打天下。江丕文相信,「戰線愈模糊,市場區隔就要更精細。」他說,業績不再是市場占有率,而是客人對產品的反應。美國商業銀行副總裁陳永康補充,誰先掌握客戶需求出招,誰就贏得先機。基於此原則,美國商業銀行進人台灣消費金融市場後,短短一年就成為第一家中央銀行核准電話理財的銀行,同時也開創台幣轉外幣、雙週繳款等業務。

產品出新招,還要打動消費者才算。創新金融產品熱戰後,如何讓「好客戶」從模糊大眾中「顯影」出來,成為銀行界資訊較勁的新擂台。台灣銀行界早先運用資訊技術將櫃台作業自動化,之後,隨著消費金融業務成長,便大量應用在客戶檔案的倉儲(Data Warehouse)和挖礦(Data Mininig)。IBM金融事業服務群業務協理童至祥說,尤其是挖礦技術,助益良多:可以尋找潛在客戶,開發市場;將客戶信用分級,為銀行避險;研究客戶消費、理財模式,改良產品。

在資訊人眼裡,大型信用卡簽帳單收單銀行的資料庫,等於是消費金融業務的金礦。真實的信用卡市場上,一年多前才加入信用卡發卡行列的美國銀行與匯豐銀行,發卡歷史雖短,但十餘年的收單業務,合計約占全國三成左右的信用卡收單量,等於是現成的後援倉庫。

只要客戶、產品與資訊技術三者「賓果!」花旗銀行商業金融處副總裁歐久菁口吻激動地形容,「啪!」金融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將一夕間重新分配。

由於電子金融具有打通地理、跨越行業藩籬的魔力,以及交易安全的考量,幾家大手筆籌備電子商務、電子銀行的外銀,都安於「鴨子划水」,對外噤口的情形如同金融資訊變革前的寧靜。

無論是抬面上精采過招或抬面下勤苦練功,外銀競爭強度正在增強中。儘管台港外銀旗幟和香港的四、五百面相較之下顯得稀疏;在台外銀核心主管也不見台灣籍人士;外銀區域指揮中心多設在新加坡、香港,但台灣在外商銀行亞太經營策略的分量,將隨著較勁力度而逐碼加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