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日本報紙上,幾乎天天看到生活物品漲價的消息。由於小麥國際價格的提高,麵包、杯麵、餅乾等一一漲價;大豆價格提高則導致沙拉油、美乃滋、咖哩粉漲價;大麥價格上升就影響到啤酒價錢;原油價格昂貴反映在燈油價錢上。
過去十年,日本物價相當穩定,若有變化則一定是減價,人們早習慣於物價愈來愈便宜了;也應該如此,因為這些年日本多數人的收入逐漸下降。然而,這回,薪水沒有提高,物價卻開始猛烈漲價了,國內經濟也呈現著「迷你泡沫」狀況。每週末跟報紙一起送到門口來的房地產廣告單上,近幾個月重新出現了許多超過1億日圓(約合新台幣2800萬元)的物業,令人想不通到底甚麼樣的人買得起呢?
日本上班族年薪劇減
根據日本政府國稅廳的統計,2006年在私營企業工作的人,平均年薪為435萬日圓(新台幣120萬元),而這數目比前一年少2萬,是連續九年都低落的。也就是,有平均收入的日本上班族工作了二十三年,把所有的收入全放進去,才能買棟1億日圓的房子。換句話說:不可能。
其實在落差日趨懸殊的社會,若有平均收入,已算夠幸運的。據同一項統計,將近四成的上班族,年薪不到300萬日圓(新台幣83萬元)的中產階級界線。22%的男性上班族和66%的女性屬於這階層,總體來講,比五年前增加了四個百分點。
2003年,經濟分析家森永卓郎寫的《生存在年薪300萬時代的經濟學:在收入減半的社會確立「豐裕」的生活方式》成了暢銷書。當時,普通日本人還沒想到,自己的收入朝有一日真會下降到300萬日圓,因而森永著作的標題才具有衝擊力的。誰料到,才四年工夫,現實之嚴厲超過了經濟學家煽動性的預測。他今年的新書竟題為《緊急版:生存在年薪120萬日圓時代的智慧和辦法》!但是在日本,年薪120萬日圓(新台幣33萬元)是吃不飽飯的。森永推薦的生存法是:主動放棄口福,能攝取營養就拉倒;撿舊衣服穿暖;搬進別人不願意住的凶宅去節省房租……等,即使做為黑色幽默都不好笑。
經濟與貧民排名僅次美國
從小泉純一郎到安倍晉三,再到目前的福田康夫內閣時代,日本經濟結構的美國化迅速進行;曾被揶揄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日本,轉眼之間演變成弱肉強食的社會了。如今日本的經濟規模僅次於美國,但是在人口中窮人(收入少於國民平均五成者)占的比率也緊跟在美國後面的第二位。根據上述的國稅廳統計,年薪不到200萬日圓的上班族,去年比前年增加了42萬人,竟到達1023萬人,占全體勞動人口的22%。這些人沒辦法獨立經營家庭生活,只好寄生於父母,或者在社會邊緣辛辛苦苦地保持生命。他們的收入下降到這水準的原因,不外是公司為了減少人事費,把正式職員逐漸換成不帶福利、容易解雇的臨時工。結果,多數企業的利潤增加,國家GDP也提高,經濟連續發達的時間已創了新紀錄。
國家經濟好,富人也增加。年薪超過1000萬日圓(新台幣280萬)的日本上班族去年比前年多了9萬5000人,到了224萬人的高水準,其中買得起億圓豪宅的富翁也為數不少。最近一兩年在東京中心區,超高級酒店、餐廳等陸續開張,很多都天天客滿,特難預訂。顧客就是任職於外資金融企業、新興電腦科技公司的新富族。他們代表社會繁榮的一面。生活用品零售額提高了一些,恐怕他們也感覺不到其影響。但是,在整體社會,這些經濟贏者只占5%左右。相比之下,窮人多得多,尤其在遠離首都的鄉下。
2000~2005年代,解讀日本社會動向的關鍵詞是「落差」。現在,「貧困」一詞的重要性逐漸在代替它了。有些企業注意到這一點,提高商品價格時,開始採用差別價格。今年,麥當勞的快餐商品,在東京、大阪等大城市漲價的同時,在島根、鳥取等縣份卻減價,一頓套餐的費用差距達90日圓。市場啊,市場,要把一國人分成幾個階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