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傾聽老建築故事,找回失落之美

另類建築師張玉璜,篤志守護古蹟

江佩蓉
user

江佩蓉

2007-10-01

瀏覽數 7,900+

傾聽老建築故事,找回失落之美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的教室裡,一群以古蹟修復為志向的年輕建築師們,正聚精會神地聽著「灰作檢測與修復技術」的專業課程。台上的講師正努力地將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他,是張玉璜,現任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的執行長。過去曾參與新竹市關帝廟、台南市安平盧經堂厝等古蹟的調查與修復計畫。

今年,是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成立的第八個年頭,也是張玉璜找回自己的第八個春天。八年前,他毅然放棄高薪,捨下建築師事務所合夥人的身分,投身弱勢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是一股什麼樣的動力,激勵他這麼做?

課本外,找到建築在歲月裡的美

成大建築系畢業後,張玉璜憑著優異的學歷,進入許常吉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當時,建築對他而言,只是一份工作,稱不上終身的志業。

一年後,他南下攻讀成大建築所,也因此開啟了張玉璜人生的另一種可能。研究論文題目時,他把自己跟一疊又一疊的資料關在一塊兒,每疊半人高的資料中,密密麻麻地記載著從明清開始,到日據時代台灣開發的史料,透過這些史料的分析,他開始質疑起過去自己所學、所認知的世界。「就像是自己過去所相信、所看到的世界,都是假的!」他回憶到。

過去一直以來信仰的價值體系,面臨崩解,他開始學習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過去在學校的訓練和教育,著重的是建築最細部的構件,或是細部的美學意涵,卻沒有教導建築系的學生,怎麼從現有的歷史意涵上,去發現建築與住民間的關係。

帶著這樣的疑惑,他參與李夢熊建築師事務所,在那裡,首次與古建築遭遇。

學修復,翻尋古建築訴說的故事

他接手自己的母校成大校史館的修整案,站在歷史建物前,他茫然了。「我不斷自問:我們到底有什麼樣的資格可以修老房子?」只是片面的資訊,就可以評斷這個建築物的價值嗎?對於舊建築技術一無所知的自己,到底有什麼樣的能耐,可以進行「修復」?缺乏相關訓練與知識背景的支持,他只能重頭開始。

張玉璜因此走出了學術殿堂,走進了民間老師傅的家裡。他四處拜訪修廟的老師傅,再從書本與資料中找尋國外在這部分的經驗。他感嘆,相較於台灣,世界各地在這部分專業已經非常成熟,日本甚至設有專業的非營利組織「文化財建造物保存技術協會」,負責匠師與技術的訓練和傳承,確保這部分人才的生計。反觀台灣,卻還在指定古蹟的範圍、價值等議題上盤旋。

身為受過嚴謹訓練的建築師,在面對古建築物時,他必須壓制表現自我的慾望,決定只對建物做簡單的維護與修復,而非翻新。從設計到施工,翻新只需要一年,但對古建築物進行修復,卻必須不斷地到現場勘查,從不同的史料中尋求這棟建築物的故事,以及由同時期的建築物中尋求相似性,將這些視為是修復技術的「基因」。像是樑柱等木造技術,或是各個時代對木質的選用和技術,都有相互為用的潛力。這部分能量的集結,一直是台灣建築界所忽略缺乏的。

1995年,公部門打算整建台南公會堂,這個案子的構思與設計,落到了張玉璜的身上。這棟占地200坪的建築,分為前棟洋樓與後棟大會堂兩部分,是日治時期台南居民宴客與日常生活經驗的主要場所。基於使用性的考量,當時委託的業主,希望能拆掉後棟大會堂的部分,重新整建為適用於博覽會目的的綜合性使用場地。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好幾個夜深人靜的晚上,他坐在繪圖桌前,握著筆,對著圖紙,就是遲遲畫不下手。對於張玉璜來說,身為建築師的專業,應該要盡可能地滿足業主的要求與期待;但是,從在地的觀點來看,這棟建築物存在的文化意義大於建築物的本身。那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生活,是共同生活經驗的原點,但對於亟待公共空間的業主來說,卻不是重點。

他強迫自己,把真正的想法藏起來,終於還是完成設計,交了差。「當時很痛苦,很掙扎,明知道是這麼具有文化價值的東西,卻必須下筆。」他如此形容當時的心境。

修古厝,更要喚醒住民走向新生

34歲那年,他做了重大的決定。在建築師事務所三年後,他有機會晉升為合夥人。但是,他卻選擇,要到自己口中「弱勢中的弱勢」,文化領域的基金會工作。因為,他想喚醒過去一直潛藏在心中的自己。

「名利財富確實會讓人感到惶恐,但是年輕人要做一些不讓自己後悔的事情。」他說。放棄高薪工作,他決定依循一直以來心中守護古建築的期盼,接受成大建築系教授徐明福的邀約,擔任基金會執行長。

基金會剛起步那幾年,他必須暫停自己事務所的業務,才能全心投入基金會的工作,收入驟減一半,入不敷出,他只能仰賴過去的積蓄過活。

但在這期間,他更深化了自己對古蹟保存的認知。「那不只是建築物本身的維護,而是應該與居民、整體環境發生關係。」他說。基金會成立八年來,除了學術研究計畫的承接外,也透過一連串的講座與研討會,讓更多人知道文化保存的價值,在於生活經驗的傳承。今年秋天,他們更將見習的視野拉到海外,帶領社區民眾走到沖繩竹富島,學習聚落重生的方法。

但是人才還是張玉璜最憂心的部分,「面對國際性的競爭,這部分的專業人才愈來愈需要。」他說,為了補足人才短缺的窘境,去年底他和成大建築系傅朝卿教授等人,展開一連串地古蹟保存修復人才的培訓計畫,因為守護著在地的古蹟與文化資產,不能只靠他這一代人,必須將這部分的經驗,一代接一代地傳承薪火。

張玉璜/42歲

◎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樹德科技大學講師

◎成大建築研究所畢業

◎曾任李夢熊建築師事務所合夥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