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我月薪只有2萬1,但每月的會錢就要繳1萬5,那段日子真是苦哈哈!」台新銀行副總仲向榮回憶起從前賺錢卻不能用的日子,感慨地說:「後來想想,非常感謝那時媽媽的決定。」
為了要存下出國留學的錢,仲向榮在媽媽的逼迫下,標了一個月繳1萬元的會,但因為每兩個月要加標一次,算一算平均每個月要交1萬5000元,占了他當時月收入的一半以上。剩下的錢當生活費都不夠,「只能帶女朋友吃陽春麵,難怪當時的女朋友跑了。」他苦笑著說。
但就是因為這標會存下的錢,讓他有足夠的自備款,在房價飛漲之際買了一間房子,靠著房價上漲,一年內就賺足了當年的留學費用。
雖然後來被倒過兩次會,損失了40、50萬元,仲向榮還是肯定強迫儲蓄的方式,不過,「當然還是要選擇安全一點的方式。」他口中相對安全的投資方式,就是定期定額買基金。
放了八年,意外撿到買房錢
雖然學的是金融相關科系,但工作忙碌的仲向榮其實沒時間管股市的漲跌,也不知道高點、低點在哪裡,有閒錢就投資。結果十幾年下來,仲向榮發現,真正讓他賺到錢的不是股市的殺進殺出,反而是忽略已久的定期定額基金。
原本住在台北景美的仲向榮,最近因為孩子大了,想換房子。他盤點一下手中的資產,發現錢還是不夠,翻箱倒櫃之際才想到還有一支扣了七、八年的定期定額基金。就是這筆錢,讓家人安心無虞地換到更大的房子。「沒想到忘記的反而賺比較多。」仲向榮得到這個結論。
為什麼汲汲營營、苦心計算的股市沒獲利,反而是遺忘許久的定期定額賺到錢呢?仲向榮發現,這是一種克服人性弱點的方式。因為他根本忘了有買這支基金,所以跌的時候不像一般投資人急著贖回,讓它慢慢攤平,結果反而有意想不到的報酬。
「我承認我不是華倫巴菲特,沒辦法一年賺20%。」分析自己沒有時間研究、也找不到最高和最低點,不如就用最笨的投資方式,買一支基金,然後傻傻地扣款、眼不見為淨。
投資六年,籌足小孩中學學費
仲向榮體認到,投資時要克服的最大敵人就是人性的弱點──貪和怕。以全球股市大幅下跌的2000~2003年日本股票型基金為例,如果單筆投資又贖回,報酬率是負42.77%;但若是定期定額不放棄扣款,報酬率則是3.78%。這一正一負之間,差距高達45%。
不過,比較傳統標會跟定期定額基金,雖然都是強迫儲蓄,但買基金有虧損風險,難道不擔心嗎?「如果運氣不好,科技基金在2002年最高點買、2006年賣,賠率是負40%;但被倒會,就是負100%了。」
體認到強迫儲蓄的重要性,又希望投資的錢有增值空間,仲向榮替兩個小孩都買了定期定額的基金,他每個月固定將薪水的10%投資於全球股票型基金。從小孩出生到現在投資六年,已經準備好他們的中學學費了。
目前仲向榮的資產配置,海外跟國內約一半一半,連定存也有一半是外幣定存。投資標的大多是以區域型為主,像歐洲、香港、台灣,產業別只買科技股。仲向榮建議,若投資時間五年以下,可考慮全球平衡型、股票型或新興市場債;五年到十年,可選擇美國、歐洲市場;若十年以上,新興市場、單一國家是不錯的標的。
從父母承襲的強迫儲蓄概念,仲向榮轉個方式,利用定期定額來減少倒會風險,同時長期投資又有上漲的空間。老觀念,新做法,仲向榮透過新理財方式讓自己向上提升。
仲向榮
52年次/台新銀行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