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一九九七大學風雲排行榜

蕭富元
user

蕭富元

1997-06-05

瀏覽數 19,400+

一九九七大學風雲排行榜
 

本文出自 1997 / 6月號雜誌 1997大學風雲排行榜

就在這幾年間,大學聯考的窄門好像突然被撐開似的,十年前三0%不到的錄取率,看起來已經非常「駭人聽聞」了;到現在,名落孫山比金榜提名還要困難。也因此,各大學間的競爭態勢年年加溫,過去關在深宮中的校長,現在每年都要巡迥各高中校園,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目的只是要爭取聯招學子的青睞。大學為了招生,不是打出保證就業的訴求,就是送二十萬獎學金,或是四年學雜費全免,各出奇招。考生尚未應考,就已經「臨考入花叢」,眼花撩亂。

連金字號招牌的台灣大學,在今年的大學博覽會上,都得使出渾身解數,賣力拉攏應屆高中畢業生(或重考生);號稱學術龍頭的台大並「蓬門今始為君開」,首度在校園舉辦杜鵑花季,廣邀高中生、家長參觀台大。

強分資源,吃相難看

在教育部廣設大學的政策下,專科改制為學院,學院升等為大學;今年夏天,又將有九所私立學院,升格為大學。十年前,全台大學院校只有二十八所;到今年,將增加到七十三所,增加了一倍半。

但是,學校增加了,大學的預算經費並不因此膨脹,占總教育支出的比重,反而年年下降;五年前,大學教育經費占總教育支出一六.八四%,目前約剩一五%。

「pie(圓餅)並沒有改變,但是分pie的人卻愈來愈多。」曾任教育部高教司長的中山大學校長劉維琪分析,僧多粥少就造成公立與公立之間、私立與私立之間、公私立學校之間互搶資源,「吃相變得很難看。」經歷過各校爭奪教育資源的「慘狀」後,一位公立大學行政主管坦承。

教育部也試圖在五所公立大學試辦自籌二0%的校務基金,只是大學校長「棋也下了、飯也吃了、頭也低了」,就是達不到預定目標,因為台灣還末形成捐款給大學的社會條件。此外,公立大學的預算必須受國家審計制度的約束,經費使用並沒有彈性;以中山大學為例,全校四百名教師,一年出國訪問費用只能編列三十萬,根本無法做國際學術交流。

十六所公立大學的經費,去年就減少十幾億,總預算不到三百億(美國哈佛大學一年預算就有三百三十億台幣);但是肥水並沒有流入私立大學,教育部補助其他八所私立大學的經費,不過多了幾千萬。

有人說,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下,最危險的是私立大學;因為,國立大學辦得再差,也不愁招不到學生。享受的教育資源比公立大學少兩倍半的私立大學(私立大學用在學生身上的經費平均每人是五到十萬元,公立大學是十二到二十萬元,部分人數較少的公立大學甚至高達四十幾萬元),更在企業捐款給公立學校百分之百抵稅、捐給私立大學只能一0%抵稅的法律下,一籌莫展。

另一方面,教育部規定私立學校的創校基金,只能存定期存款,不能自由運用;按日前不及七%的定存利率,「私立大學只能一直吃老本了。」東海大學校長王亢沛無奈地形容,為求生存,私立大學只好多收學生以平衡財務。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大學大開方便之門,但是囿於財務狀況,私立大學並不能聘請更多教師;因此,攸關教學品質的專任教師師生比例,在台灣的私立大學普遍不及格。根據理想的教學狀態,公立大學師生比應為一:一三,私立大學應為一:二0,但是目前並沒有哪一所私立大學達到這個目標,有些學校師生比甚至高達一:三0。

「私立大學最大的危機是老師不夠,做到一比二十就要破產了。」曾任清華大學教務長的靜宜大學校長李家同,直指私立大學的問題核心;他批評,教育鬆綁如果只是大量招收學生,重質不重量,問題就會很嚴重。

中央研究院長李遠哲一再主張,台灣的大學應分為三級--研究型、教學型與社區型大學。美國五千多所大學中,僅有一百所被定位為研究型大學;中國大陸也有特重學術研究的重點大學。但是在台灣,幾乎所有的大學,都宣稱要做研究型大學,要有國際一流的學術水準,「最後恐怕沒有一所大學做得好,大家一起搞垮。」一位公立大學的教務長憂心地呼籲,教育部要有大學分級觀念,不能再抱持各校齊頭平等補助的心態。

以特色出奇制勝

大學生態就像急遽變動的太極圖,在同一個圓裡,有公私立兩種力量的拉鋸,也有各校勢力的此消彼長,最終都在這個圓裡,互相牽制,還不能整合為完整的教育力量。

「大學已經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張玉山預言,各大學要以不同的特色出奇制勝,找到自己的市場定位。專研國營事業問題的他比喻,高等教育開放,就有如國營事業開放,環境改變了,市場也改變了,國外大學可以到台灣來招生,高中生也可以出國留學;各大學面臨內憂外患,弱肉強食,只有能回應市場需求的學校,才能適者生存。

「大學可能會關門,老師是會失業的。」張玉山推論,因為競爭有限資源,高等教育在五年內將會出現極大變化。

在美國,因為歷史傳統,辦學出色、研究傑出的,大都是私立大學;而許多傑出的大學,是以人文學科見長。反觀最重視教育的台灣,好的大學都是國立大學,在遠見雜誌所做的大學排名中,前十二名都是國立大學;另一方面,在新設的學院、大學中,多以工學院、管理學院為立校重點,較缺少人文類的大學(只有國立東華大學與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這種務實導向的教育環境,將會影響到整個社會文明的進步。

為了深入瞭解大學生態,遠見特別企畫二十一所公私立大學排名的專題,除了彰顯各大學的差異,並藉此反映高等教育的變貌。這個專題除包含二十一所大學總排名、分院排名、大學聯招總排名外,還將各校教師資源、圖書資源、辦學特色一併具陳。此外,根據調查結果,特別挑出研究、辦學成果突出的清華大學(國立)、東海大學(私立),聯招排名很高、學術聲望調查評價卻較低的三所師範大學(台灣師大、高雄師大、彰化師大),以及各具傳統、特色的成功大學工學院、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與東吳大學法學院等,進行深度報導。

希望這份全國首見的聲望評鑑榜單,能為改善高等教育,略盡棉薄之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