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蘇匯宇,兩年前到美國洛杉磯擔任駐村藝術家,參加講座、到藝文機構參觀、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交流,身歷其境的體會,帶給他強烈的感受和創作素材。最末他發表了美國國旗相關的影像裝置藝術,以動畫投影並自己以電腦編曲配樂。
26歲的整體造型師甘富雲前往上海沙宣美髮學院進修兩次,學到英國美髮完整呈現作品概念的創作規則,以及製作髮型的細膩度。不只是出國進修,「我無時無刻都在學習。」甘富雲平時廣泛閱讀建築、繪畫、書法、心理學、哲學、社會脈動各類書籍,並常逛藝廊、看畫展、聽講座,「外在技術只是基本,心靈的培養才有助於美感的提升。」他竭力追求自己想要的完美。
34歲的亞力山大體適能處總監吳湧,從入行第二年起,每年至少出國進修兩次,自費花在進修上的錢,一年平均50萬元。他認為,不斷學習新觀念和新課程的投資,是專業上的必要,也是一種傳承的責任。
愈來愈多的30世代,就像蘇匯宇、甘富雲、吳湧一樣,以持續進修來保持生活和職場的高昂戰鬥力。因為,他們知道,對未來的工作者而言,專業才是最佳風格。長期觀察市場人力資源變化的美商惠悅企管顧問總經理王伯松直言,專業化的需求和專業的深入程度是未來的趨勢。
終身學習成趨勢
「目前已經是專業凌駕業餘的時代了,」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在《專業》一書中指出,持續追求並鑽研更高能力的專業人士不斷地增加,如同電腦CPU的運算能力一直在提升一樣,這些人將是靠後天實力取勝的新社會階級。其實這也是生存或淘汰的殘酷遊戲,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在上個世紀末就已揭示:「各個領域的知識變化太快,除非知識工作者在工作上不斷學習,否則很快就會落伍。」
過去,企業會負起訓練員工的責任,只要你的素質不錯,沒有經驗也能入選,由公司慢慢培養。然而現代知識更新的速度太快,企業競爭更是激烈,老闆想要的是對工作馬上能上手、自己能夠汲取新知與技能的員工。如同彼得‧杜拉克提醒所有人:「對個人發展責任最大的是自己,而非老闆。個人發展的首務,就是力求卓越。」
進修、學習、再教育、在職訓練,不管怎麼稱呼,都是每個專業工作者,職涯發展中的一環。大前研一描述這群人的特質:「專業人才會不斷磨練本身技能,至死方休,並樂在其中。」
短期進修成新寵
想要緊緊跟上產業變遷的腳步,30世代對進修的需求愈來愈高,也更渴望走出台灣,到世界各地取經。然而台灣40世代工作者所經歷的股票上萬點、企業大肆擴充、處處事求人的最美好的時光已不復見,30世代很難遇上從前辭掉工作去念書,回來仍有一大堆工作挑選的機會。
如今,國外短期進修成為30世代精進專業的最佳選擇。「三至五年前開始,這個風潮很明顯地衝上來,」台灣愛普生人力資源經理陳萍如指出:「這是因為大陸崛起讓大家感受國際化的重要性。」王伯松也觀察到,30世代受教育年限延長、就業晚,但對自己的期待更高,前進的動力很強,會思考如何做才能讓自己不被淘汰。
美加文教機構總經理叢蓓明由業務量發現,2001年美國911事件發生後,因為家長對安全問題的擔心,致使以學生族群為主的遊學人數大量下滑,卻讓她明顯看到上班族詢問專業進修課程的數目,美加也開始注意到上班族市場的潛力。
雖然上班族進修的人數還抵不過龐大的學生遊學團,但是她感覺到遊學已經是許多上班族追求的人生體驗,甚至變成一種時尚。愈來愈多名人放下工作去遊學,例如蔡依林去學語文、林心如進修表演戲劇課程。叢蓓明也聽過女性員工將「到國外遊學」,列為30歲以前一定要完成的夢想之一。
現實問題先考量
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世界競爭力年報》顯示,台灣人平均一年工作時數超過兩千三百小時,全球排名第一。工作競爭和壓力這麼大,上班族想到國外短期進修,事前免不了得考量現實問題。
首先,公司和主管要批准你請假。陳萍如以企業人力資源的立場,提供主要評估的三大面向,包括企業文化、員工既往的績效表現和對公司的價值、進修後是否可為工作帶來實質利益。企業文化並非個人能決定,然而績效表現就看自己的能耐了,因此陳萍如建議上班族:「平時就要秀出你的價值,你提出的要求,基本上公司比較會支持。」
實用也是一大評估考量,以課程而言,和工作愈相關,申請通過的機率愈大。例如,從事健身產業的吳湧,因為帶回最新的運動觀念和潮流,進修已成常態,甚至還可以寫計畫書向公司申請補助;擔任美髮設計師的陳凱楹,遠赴米蘭與東京取經,為企業注入新的美髮設計和流行時尚;台灣愛普生整合行銷主任楊雅致,則參加跨領域科技管理研習班,到美國參訪任天堂、微軟等知名企業,學習創新研發與跨文化管理。
此外,取得家人支持也很重要。印傑公司行銷業務經理蕭嘉鈴和先生到西班牙進修多媒體藝術課程兩個月,花了30多萬元。公婆知道後不免覺得可惜,「30多萬兩個月花完,真浪費,怎麼不把錢存起來?」雖然短期進修經濟負擔不像正式留學動輒一兩百萬元,但對進修的觀念有出入時,溝通清楚,才能無後顧之憂地好好學習。
小小投資終身受用
工作的汰換和創新都愈來愈快,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提出:「你得有意願,不斷充實自己的技能、知識、專業,這樣你才能保持創造價值的能力。」起初,你只是想增進專業,後來會發現你得到的更多。別小看出國短期進修的收穫,時間雖然不長,只要你用心學習,影響之大將是你始料未及。
短期進修可能改變你的事業方向。宏碁工業設計處長彭學致到紐約進修設計管理和策略課程三十五天,了解設計的趨勢,回國後結束自己經營的設計公司,加入宏碁從設計的源頭做起,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短期進修可能讓你發現新的熱情。藝術工作者楊婉怡到紐約和西雅圖各兩個半月的進修,看到西方藝術行政的想像力,決定由原先的表演和創作者,轉而朝藝術行政的領域多加著墨。
短期進修可能顛覆你的生活。蕭嘉鈴在西班牙閒適的環境下,學到想事情的角度和視野,了解日常生活潛移默化的作用。回到台灣後,第一個動作就是搬家,將中和四十多坪、四房兩廳的樓中樓賣掉,換成大安森林公園旁二十多坪、兩房一廳的房子。現在她每天早上去公園跑步,運動變成一種習慣,週末到公園散步,帶著書坐在樹下閱讀。
短期進修正流行!到國外短期進修專業課程的浪潮,正在30世代間蔓延。大前研一預言:「誰都可以變成專業!未來對專業的需求只會愈來愈高。」那麼,何不考慮將一、兩個星期到國外度假的計畫,換成一趟學習之旅吧!
出國短期進修划算嗎?
出國學習要投入的時間和資金不少,這樣的投資划算嗎?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林文政建議,進修前可以做個粗略的人力資本試算,當「進修的報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時,就值得投資。
「直接成本」包括學費、食宿費、機票費等,「間接成本」則如薪水、時間等。然而在進修的報酬方面,如專業技能的提升、有助於工作表現、拓展視野等,較為抽象。林文政提醒,教育的投資回收時間較長,不要過於短視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