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先刻板地認為,像威爾許這麼成功的CEO應該是很會用「物化」的手段來驅策部屬,想不到他不是這樣美式的不講人情,反而書中談到很多東西,其東方教養觀的成份,是跨越東西方文化的藩籬的……
我讀威爾許《致勝》這本書,最強烈的感受就是相見恨晚。這是一本智慧寶典,涵蓋面頗廣,有職場準備,也談到他過去豐富的職場、領導經驗,對我幫助很大。
去年8月我接工研院電子所所長,因為這個所過去的豐功偉績(編註:工研院電子所是台灣高科技業的「少林寺」,三十年來孕育上萬高科技人才,催生多家科技大廠,包括台積電、聯電,建立半導體產業,使台灣躍居全球半導體第三大國家),使我壓力很大。而且我剛從台大電機系借調過來,很多組織文化並不熟悉,加上對同仁講話後,還有人勸我要「保留些」。但是當我讀完《致勝》這本書,發現奇異最令人佩服的企業文化之一就是威爾許強調的坦誠(candor)。
《致勝》沒有虛幻的理論,威爾許看事情非常睿智,而且強調執行面、切身感。這點對我衝擊最大。他的論點,例如針對升遷、績效評估、準備面談新人等議題,他的寫法經常一體兩面:有時站在主管立場看事情,反過來,他也會從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角度談事情,給些極為實用的建議。
另外,對我個人領導科技研究方面,也有實際助益。他談業務的預算編列,說到有「討價還價」和「虛情假意」兩種情況,這種深入淺出的比喻很生動,很容易讓人了解。這些管理上的小技巧,在操作面上,十分重要。身為主管,成功與否,有時就取決於這些操作面的小竅門。主管能不能問出部屬真心話,適當給予激勵,重點在人和人之間是否交心。而威爾許從人本觀點談組織的溝通,給讀者建議,如何過一個快樂的人生,我覺得非常實用。
另外,讓我很意外的是,我原先刻板地認為,像威爾許這麼成功的CEO應該是很會用「物化」的手段(編按:例如嚴格科學化的績效評估、獎金、年薪、配股等)來drive(驅策)部屬,想不到他不是這樣美式的不講人情,反而書中談到很多東西,其東方教養觀的成份,是跨越東西方文化的藩籬的,威爾許《致勝》這本書中,西方式的表面界限十分清楚的邏輯比較少了,而東方那種以人為主體的觀念,例如「佛在心中」、真正的快樂、內心的滿足,正如他說言:「每個員工都能發聲,都得到尊嚴、在工作上有成就感、滿足感。」(整理∣游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