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當家?為何要當家?
怎樣才能當家?何時可以當家?到哪裡當家?
誰能當家?我能當家嗎?
30而立!30當家!
當家,做自己的主人,為自己許一個願景,為自己的人生作主。
當家,做工作的主人,為自己的選擇堅持,為自己的結果負責任
當家,可以創業當老闆,也可以不創業做個專業經理人。
自己的路,自己最知道!
勇敢創業去!不創業也當家!
A計畫 勇敢創業去!
1976年,32歲的施振榮因為原先任職的榮泰電子倒閉,被迫創業。
30出頭的施振榮憑藉著一股不服輸的意志,開創了後面30年台灣最大的本土IT產業集團。
不僅如此,他的晚輩、明基電通集團的李焜耀目前還頗有「青出於藍」的架式,明基主導的友達光電,更是LCD「面板五虎」的前三大。
或許是天時地利人和,因緣俱足,施振榮不只自己創業成功,連跟隨他多年的李焜耀、王振堂(宏碁)、施崇棠(華碩)都雨露均霑,成為成功的創業家。
今天的台灣環境還有沒有新一代的施振榮?
近年來,不斷聽到產官學各界憂心,台灣下一波經濟成長動力在那裡?尤其連電子業都爭相赴大陸卡位投資後,本土的製造業的確顯現出「空洞化」的跡象;而台灣資深的服務業者:無論金融、運輸、保險、娛樂,甚至專業服務(律師、會計師)等多項服務業,卻還不能和第一世界的跨國企業競爭,這使台灣的經濟環境不像以前那麼適合創業者。
這種普遍的說法,留下一個大疑問:
創業為什麼那麼難?
難在資源不夠 首先,創業的不確定性極高。
薪水誰付?你的客戶付。客戶在那裡?會定期光顧你的事業嗎?毛利足以打平投資的本錢嗎?回收期的「損益平衡點」(BEP Break-even point)有多長?最後這一個問題,難倒很多人。
在台灣流通業,全台第五大服務業7-11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當初連賠7年,如果不是董事長高清愿力挺,只怕工作也保不住。
BEP有多長?連徐重仁當時也搞不清楚,當時台灣沒有這種業態,成功的法則是在最原始「try & error」(試過才知道不對)的一次又一次的「調整策略」中誕生的。
於是,今天我們知道,一定要24小時服務、好地段、都會區、上班族,因為「便利」是7-11提供給客戶的核心價值,賣給時間很多、錢很少的菜籃族就錯了。
這些都是事後諸葛,但是我們想像,當時才30出頭的徐重仁,留日才歸國,懷抱著台灣流通版圖大夢,藉著統一集團這艘大船的資源來創業,承受的壓力有多大嗎?
難在勇氣不足 其實,問遍所有創過業的人,最難的一關,其實是「心魔」,不了解自己適不適合創業?
「勇氣,最難的是要有勇氣,」即將成為品東西家居公司執行長的鄧學中說。他曾經創業17年,做過「生活工場」負責人,全台有112家分店。
三度創業、47歲的鄧學中,也是在30歲那年決定創業。
如果你猶豫不決,一直想像創業是一個「錢坑」,資本額會賠光,苦等客戶不上門……你還敢創業嗎?
但是為什麼又有那麼多創業成功的案例呢?微軟(Microsoft)、戴爾(Dell)、台塑、統一、宏碁、鴻海……江山代有人才出,更領風騷五百年。
比爾蓋茲是最奇葩了,哈佛大學大二升大三,前途似錦,父母又是大學教授,怎耐他看出創業的契機,稍縱即逝,不得不先斬後奏,就是要創業。果然,他現在以家財萬貫(連任好幾次全美首富),和他妻子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愛心大戶,經常捐巨資拯救第三世界的饑寒小孩。
好吧,不要看那些全球化的「贏者圈」(Winners’ Circle),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是蓋茲、戴爾、王永慶、高清愿、施振榮、郭台銘,有沒有那種看來很平凡的人卻創業成功的故事?
有啊!美國失婚的中年婦女玫琳凱,師大國文系畢業的佳姿董事長蔡純真,自然美董事長蔡燕萍,她們賺的雖然是女人錢,但是當年「放手一搏」的勇氣可也不小。
善用政府計畫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曾經大力鼓吹創業風氣。「唯有創業才有可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中小企業處處長賴杉桂因此提出「創業圓夢計畫」,提出三個子計畫:
1. 創業諮詢服務。
2. 創謝創新養成學苑。
3. 創業家圓夢坊。
這三個計畫希望提供1萬5000人次以上的諮詢服務,培育1400個創業人才,創造上千個中小企業,如果每一個企業可以創造5個就業機會,至少多出5000個新工作,也可以帶動台灣新的投資10億台幣以上。
多麼美好的願景!當台灣的社會漸漸「建制化」(institutionized)凡是上軌道後,的確像以台塑牛小排出名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在一次接受媒體的專訪中指出,時代變了,「小時候台灣普遍貧窮,要什麼沒有什麼;不過因為如此,才能提供創業的機會點。」加上當時大家消費意識不強,只有是新鮮的東西都能賣,「做什麼生意都比較容易成功。」
不過當今的30歲世代也不是沒有優勢,「品東西家居」的鄧學中就指出,「台灣現在借錢太容易了,18歲就可以辦現金卡借錢,所以資本問題比較小,比較難的反而是勇氣,和切入利基市場的商機,」鄧學中還是勇敢鼓勵青年創業。
B計畫 不創業也當家!
除了創業這條路。不創業其實也可以當家。
回首再看台灣另一個科技業的領袖羅益強,走的是迥然不同的一條路。
羅益強:不隨意換專業 1969年,30歲的羅益強,辭去新竹交大助教工作,回到故鄉高雄,進入荷蘭商飛利浦建元電子,擔任初級工程師,月薪3800元台幣,是交大助教的3倍。3個月後破格勝任正工程師,薪水又加倍。22年後他升任台灣飛利浦總裁,又5年,他成為飛利浦105年歷史上,首位進入荷蘭總部擔任董事的亞裔人士。
相對於施振榮因為前一個公司倒閉,又自認「英文不好進不了外商」,最後只有創業的「孤注一擲」,羅益強的專業經理人的路顯然順遂很多。
如果,不想創業,走羅益強的專業經理人模式,則成功的關鍵在:挑對一個好公司。持久耕耘。
一般人要能有所成就,不外兩條路:一條路是不要換公司做到退休(因為「總有一天等到你」,資深有資深的優勢。例如,在飛利浦30年羅益強因為優秀又資深,就理所當然無可取代,成為飛利浦台灣區的首任華人總裁);另一條路是儘管可以跳槽,有好機會不要放棄,但是不要換專業。
李潔:拓廣專業 國泰世華金控集團的個人金融事業部資深經理李潔就是一個案例。曾在花旗銀行8年,並且在英商渣打銀行領過年薪300萬的李潔說,「當初毅然跳槽到本土金融業,我的想法是一定要學會新的專業,當主管就是我的未來規劃方向,」政大東語系畢業的李潔坦承,她一路憑著自己的努力,金融商品的sales她已經做到頂了,目前獨缺大型金融機構體系性的管理實務經驗,尤其是策略性的擘畫歷練。
「雖然在花旗銀行和渣打銀行,我都是團隊領導人、業務頭,但是如果我轉來本土金控集團還是做業務,就沒有挑戰,所以我開始想本土金控的主管若做不好,我再回頭做私人銀行(private banking)也不遲。」33歲的李潔仔細說明企圖學習「當家」的心路歷程。
羅益強和李潔的故事,台灣的30歲世代青年,你們聽到了嗎?你們準備好了嗎?想清楚,勇敢創業去,自己當家;或是,勇敢的在一個機構,堅持的努力,做紅自己,直到你被注意,然後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