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四點,坐在聖馬丁運河旁的的coffee shop 中翻閱著這一期的《Capital》雜誌,〈法國30大首富〉斗大的黃色標題印在雜誌封面上,與內頁第一篇文章〈當政府開始變賣家產 Quand l’Etat vend ses bijoux de famille〉形成強烈的對比。法國政府的國庫的確是日漸空虛,需用變賣公共財來增加一定的收入,因為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使得國庫不斷支出,但青壯人口的斷層,造成稅收無法平衡。
畢業後第一個社會學分:失業
法國年輕人從求學時代就開始工作,幾乎各式各樣的學校都有所謂的實習制度,想要大學畢業或是碩士文憑,企業或研究機構內的實習生涯更是無法缺席。實習生與上班族除了在工作職守及薪水層級上有所差異外,儼然就是正式的工作。相較於台灣,其實法國的年輕人比我們更早接受社會歷練,學習獨立,並且學習如何在社會機制下生活。
然而離開校園正式踏入社會後,法國年輕人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失業!平均而言,畢業生須花3~6個月才能找到一份差強人意的工作,或許這只是對巴黎地區而言(失業率約9.7%),南法地區平均失業率高達13%,更可想而知其困難度。
失業青年不垂頭喪氣
即使在這樣的狀況下,法國年輕人並沒有垂頭喪氣的過日子,他們依舊喜愛陽光,熱愛生命,積極從事各種活動;午後的咖啡店並不空虛寂寞,伴隨著三三兩兩出來散步、看書或是單純地消磨時間、看眼前景物流逝移動的人們。有時候,我會覺得他們是幸福的族群,對於未來雖然存在著許多問號及懷疑,卻仍然把疑懼放一邊,將享受生命放前面……然而,這是勇敢嗎?還是樂天?
曾有人說法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是全歐之冠,不知道是真是假,然而從各式各樣的家庭補助(扶養小孩、低收入戶補助)、學生租房補助(caf)、健康保險(assurance maladie)、失業救濟金(assurance chmage)、最低收入補助(Revenu minimum d’’insertion)、退休保險(assurance de vieillesse/retrait)等等,法國政府的的確確給予人民一定的保障,所有的系統皆有明確的法律與相關機構執行。也正因為如此,法國人工作、享受生命,堅信並守護著本身既有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