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即將在7月22日落腳高雄!過去被視為頂級機構投資人專屬俱樂部的私募市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高資產客戶敞開大門。這股「私募資產民主化」的浪潮,不僅預示著投資版圖的劇烈變革,更在全球經濟面臨轉型挑戰之際,為投資人描繪出截然不同的財富增長路徑。
台灣成立亞洲資產管理中心,落腳在高雄,在7月22日即將盛大開幕。但台灣的私人銀行、家族辦公室如何因應趨勢、順勢抓到下一個潮流契機?
國泰世華銀行在7月14日舉辦「聚勢亞灣 引領資產管理新動能」論壇,邀請國際兩大私募巨頭──麥格理(Macquarie)與阿波羅(Apollo)高層與會,分享全球最新的私募市場趨勢與高資產族群的配置邏輯。
其中一大亮點是,在市場波動、去全球化的趨勢下,股債之外的另類資產,已逐漸成為私人銀行客戶的新寵。台灣若能發展在地化私募基金,突破傳統封閉型、僅限機構參與的模式,有機會創造新價值,讓高資產客群的資金留在台灣。
成為私銀客戶新寵,另類資產是什麼?
什麼是另類資產呢?國泰世華私人銀行執行長暨高資產業務負責人傅伯昇做了簡明說明:「我們一般說的另類資產,指的是不像股票債券這種每日交易的傳統資產,而是包含私募股權基金、不動產基金、基礎建設投資、對沖基金,甚至藝術品、農地與森林等特殊資產。」
這些資產通常具備以下幾個特性:
- ● 流動性低:可能每季或每半年才有資金流動機會;
- ● 投資期限長:一般須持有3至7年以上;
- ● 報酬穩定但非即時:偏向長期資本利得或固定收益;
- ● 風險特性與股債不同:有助於整體投資組合分散風險。
正因如此,另類資產成為高資產族在全球風險環境動盪時的重要對沖工具與超額報酬來源。
雙引擎驅動:另類資產規模可望翻三倍
「另類資產已從配角,一躍成為投資組合核心。」麥格理資產管理有形資產大中華區聯席負責人黃俊裕指出,全球另類資產規模已達約21兆美元,預估七至八年內可望翻三倍。
成長動能來自疫情後基礎建設需求暴增,以及高淨值投資人尋求分散風險、創造超額報酬的渴望,「這不再只是機構投資者的遊戲,高資產客戶也渴望站上起跑線,掌握這些優質資產。」
阿波羅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申揚文表示,美國的私募信貸產品已獲標準普爾等機構給予投資級評級,讓投資人理解其結構與公募債券相近,卻能提供更具吸引力、波動也低的低風險報酬。隨著Apollo建立私募信貸OTC平台,產品流動性逐步提升,部分甚至具備季度申贖機制,增加流動性。
美國401(k)退休金可望納入私募資產?
申揚文指出,過去美國退休帳戶多採60%股票、40%債券配置,但2022年股債同跌,打破了市場習慣的風險對沖邏輯。
由於未來15年利率恐長期高檔,加上去全球化衝擊,公開市場能夠在創造的超額報酬有限。他強調,90%以上的美國大型成熟企業已是非上市私募公司,若退休帳戶排除私募資產,將錯失報酬來源,「現在的上市櫃公司數量也遠比80年代少」。
他分析,401(k)屬長期資產池,適合配置低流動、報酬穩健的另類資產,前提是設計合理、風控到位、資訊透明,並加強投資人教育。
此外,不僅僅是美國大型退休資金考慮納入私募的另類資產作為標的,以日本為例,低利與政策轉向使當地投資人尋找介於現金與股票間的資產。申揚文表示,Apollo已在日、韓、澳、台布局在地團隊,設計符合法規與風險偏好的半流動性產品,並強化教育,才能真正打開市場。
麥格理的澳洲啟示:數據中心躍升新基建
黃俊裕則分享,麥格理早於2002年布局數據中心平台AirTrunk,並協助其從3個市場擴展至5大市場,資料中心規模由4.5萬平方公尺成長至18萬平方公尺,成為亞太最大平台之一。2023年以16億美元完成收購。他強調,私募投資不僅是資金投入,更是整合團隊、技術與網絡,打造產業生態系的過程。
他也指出,私募與另類資產雖具彈性,但對標的基本要求不能鬆懈,必須嚴守風控、現金流穩定與產業邏輯。
從私募民主化到在地創新,另類資產滲透率加速,但對高資產客戶來說,不僅僅是報酬收益,重點還是風險控管。所以兩位國際代表都指出,未來要讓市場接受度更普及有三大關鍵:監理制度的友善、產品結構創新、以及本地化投資教育。
例如,讓投資人對私募資產的風險有更清晰的認識,在產品上納入更具流動性的交易架構,或者是透過本地化團隊深耕市場,降低投資人對私募資產的認知門檻,是建立信任並推動市場發展的基礎。
台灣若要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特區設立只是起點,更關鍵的是提供合適的市場產品、讓資金願意留下、形成真正的私募資產生態圈。
台灣高資產客戶傾向減法理財
傅伯昇觀察:「不只台灣,整個亞洲區的高資產族,境內投資的比重其實都不高,能達到10%到15%就算很高了。」
台灣高資產客戶普遍保守,其實與日本客戶的思維有些相似。他解釋:「很多台灣企業主本業利潤已經很高,他們的財富多數來自於家族事業。剩下的資產,他們希望用『減法理財』的方式去配置——每年有穩定收益,打敗通膨即可。」
是否能提升另類資產與境內投資的比例,傅伯昇表示,關鍵不在於資產多寡,而是有沒有專業團隊的協助「成立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之後,由專業投資團隊幫忙評估、監控風險,自然就能承擔較高的配置比例。
「不是因為『口袋深』,而是因為背後有人把關。」他補充,財富愈多,承擔風險的空間也會拉大,但從趨勢觀察,高資產客戶是否願意增加配置比重,專業團隊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