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邦電子在高雄投資3350億元興建新廠,金額比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投資案更高。15年來沒蓋過新廠的華邦電,為何在此刻在高雄加碼投資?
今天(10月3日)早上10點不到,逾30家半導體廠商代表、大批媒體就已湧入高雄路竹科學園區,全是為了華邦電投資超過台幣3350億元的12吋晶圓廠動土典禮而來。
圖/華邦電在高雄路竹科學園區的12吋晶圓廠動土典禮。
這起投資案,不只比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美國威斯康辛州100億美元的手筆更大,更是「高雄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科技產業投資,」總統府秘書長陳菊致詞時強調。
在中美貿易戰火愈燒愈烈之際,不少工具機、網通、電子組裝、自行車、半導體設備台商都研擬把產能轉回台灣。台商投資大陸金額自2010年的4488億元也減至去年的2840億元,八年減幅37%。
在這個背景下,15年來從未興建新廠房的華邦電子選擇在高雄建廠,並不令人意外。但過去台商撤離大陸,未必選擇回台,主要是受缺土地、缺人力、缺人才、缺水、缺電的「五缺」限制影響而卻步。
兩天前(10月1日),工總理事長王文淵與行政院長賴清德會面時,念茲在茲的仍是「五缺」問題,希望政府多幫忙。
圖/華邦電子董事長焦佑鈞。
「大家都說五缺,但真正的天然限制就只有一缺,」華邦電子董事長焦佑鈞表示,這一缺就是台灣只有3萬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顯示「缺土地」是他最憂心的議題。
為了讓焦佑鈞放心,陳菊強調,過去擔任高雄市長12年間,已為高雄儲備1200公頃的產業用地,包括路竹科學園區、橋頭科學園區、亞洲新灣區、仁武產業園區。
半導體產業鏈一向具有很強的黏著度,只要大廠落腳,材料、設備等供應商也會跟著進駐,形成產業聚落。目前高雄已有全球最大封測廠日月光,若加上此次華邦電投資,以及台積電在南科的3奈米新廠,未來南台灣將成為半導體先進製程的重鎮。
高雄市代理市長許立明分析,高雄目前每年貢獻半導體產值5000億元,約占全台20%,未來數字勢必更高。
而在人力、人才方面,目前全台約有23萬人從事半導體產業,但若要在先進製程持續領先,仍需持續培養高端技術、研發人才。
圖/科技部長陳良基。
科技部長陳良基表示,已啟動「半導體射月計畫」,協助國內超過60個團隊、逾100個團隊投入半導體前瞻技術開發,並納入下世代積體元件開發,確保未來人才、人力供應無虞。
至於水、電問題,經濟部工業局長呂正華則多次重申「絕對沒問題」。特別是50公里以外的岡山污水處理廠已在7月完工,並於兩週前啟用。許立明強調,有信心提供各產業穩定用水。
華邦電是全球利基型(指非應用在電腦)記憶體的重要大廠,在台灣、大陸、日本、美國、以色列都有廠房,去年編碼型(code storage)快閃記憶體的總出貨量27億顆,市占率高達30~35%,全年總營收475.92億元,創17年來新高。
圖/華邦電未來12吋晶圓廠的預定地。
面對AI(人工智慧)、雲端運算、大數據等新應用的崛起,華邦電原有的中科12吋廠每月5萬2000片產能仍不足,因而興建路竹新廠,預計將創造2500個工作機會。
即便中美貿易戰延燒至半導體,恐拖累全球半導體產業景氣,焦佑鈞對前景依舊樂觀。他表示,去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高達3.8~4%,「是很不平常、令人興奮的一年」,就算貿易戰影響,減少0.5~1%,對半導體與全球整體景氣影響仍有限。
不過,焦佑鈞也強調,會因應中美貿易戰調整製造策略,並以高雄為核心不斷擴充,除了在高雄路竹廠製造晶圓之外,集團內下游封裝測試廠華東也會逐步擴大,持續深耕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