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渴望領袖的年代,另一個千禧年即將來臨,面對新世紀需要高瞻遠矚的展望,但是,大者無論國家,小者無論是一個小公司或者社團組織,在近幾年都不斷出現缺乏好領袖的聲音。
全球各大國家的領導人,在過去一年聲望都曾經掉到有史以來的最低點。就在一九九六年初,加拿大出現了一項令人莞爾的調查結果:全加拿大只有三%的受訪者,信任他們的進步保守黨,但是卻有六%的人相信貓王還活在人間。
或許因為如此,探討領導力與領袖特質書籍,在書市上可說汗牛充棟。在眾多書籍當中,戈登納的「領導之心」可說是近期最受矚目的一本書。
說故事高手
以認知心理學研究揚名於學術界的戈登納,企圖透過這本書,為「何謂領導」建立一套架構,同時從其所選擇的十一個領導人物,彰顯出有別於一般所認定的領導人特質,並且在書的最後預測下個世紀的領導者需要具備什麼條件,與面對什麼挑戰。
談領導力之前,需要先界定:何謂領袖?
以戈登納的角度,單單手握權力並不能稱之為領袖;真正的領袖在他的定義中,是那些「能夠在思想、行為或感情上,顯著影響其他人或其追隨者」的人物。
在書中開宗明義就點出,作者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的英美蘇三巨頭比較起來,同時期的愛因斯坦,更可稱為一個領袖,雖然他既沒有手握兵權,多半時間只是一個人在實驗室,可是愛因斯坦影響全球的相對論思想,以及他比政治人物更早看到限制核子武器發展的必要,卻比政治人物有更大的影響力。
與許多談領導的書不同的是,戈登納把重點放在領導者的心智(mind),探討他們心中領導概念的形成,以及他們如何將這些概念傳遞與他們的跟隨者。
從這本書為十一個領導者個案研究所下的副標題,可以窺見作者所要表達的概念。例如:人類學家瑪格力特.米德--自我教育的多文化觀察者;教宗約翰十三世--重新發現教會的精神;柴契爾夫人--清楚的認同感……。
重現古典風
戈登納認為好的領導者都是說故事高手;他們能夠找到吸引國民、群眾或部屬的故事,清楚簡單地表達,且透過自身的實踐,將故事說出來。而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貫串他所談的領導力,那應該是領導者的生命與思想特質。
從這個角度,這本書點出了有效領導的幾個要素:
.活在群眾當中
戈登納認為,領導者與群眾的關係,不只是領導與被領導而已,彼此的生命其實是互相滋養的。群眾從領袖的眼光目標中,得到思想的提升、建立方向感,但同時,領導者也從群眾的想法、需要,沖取願景和激勵人心的故事。
在戈登納的個案故事中,以最有趣的方式呈現這一特質的,是美國前芝加哥大學校長哈欽(R. M. Hutching)。這位在一次與二次世界大戰之間,於美國掀起大學通識教育論戰的領導者,活在群眾中的方式,根據作者的分析,是「容忍不同意見,積極促進辯論,從中找到繼續前進之道」。
.有進有退的生命節奏
戈登納所提的這點領導者特質,是許多談領導的書會忽略的。他以舊約聖經摩西「上到山頂上」做引子,指出,優秀的領導者不全知道活在群眾當中,更知道何時該從群眾當中退去,反省、重整其領導目標。
.用生命說故事
對於戈登納所提的這一點,今天在台灣的讀者可能會感受深刻,因為當今社會的問題常常就是在上位掌權者,所說的與所做的有鴻溝般的差距。
這一點特質是本書所選的領導者個案中著墨最多的一部分。無論是提倡「恢復大不列顛榮耀」並活出不畏強勢形象的柴契爾夫人,或者主張和平宗教改革,以忍耐面對批評和誤解的馬丁路德金恩博士,都是自我實踐型的領導者,作者也感歎,這樣的特質在當今世界愈來愈不受重視。
戈登納對於領導者的看法,其實也反映在這本書的呈現手法上。他不花費太多精神進行理論的辯證,而是以全書約五分之四的篇幅,直接描寫他所撰擇的具有代表性的領導人物,從他們思想的形成開始追蹤起。
例如他描述教宗約翰十三世,自青少年起,就以一般人會覺得枯燥的方式,訓練自己的思想,並且立志做一個「連自己也尊敬的人」。
本書的最後一章分析到未來領導的挑戰,包括一個更加分崩離析的世界體系;供以決策判斷的資訊大量增加,可是資訊品質不一定提升;領導人在這個大量曝光的時代,難以再用神祕感來維繫魅力,國家力量衰微,次團體力量興起,更加考驗領導者了解群眾、溝通與組織的能力。
而正是因為這樣的預測,讓戈登納更加地肯定,未來的優秀領導,愈來愈難單靠技巧或權力來獲得;過去古典時代所重現的生命與思想特質,將會在下個世紀站上領導的頂室。
在一堆「扁平」與「再造」的風潮之後,「心」的管理之風其實已經吹起了,「領導之心」所提出的生命領導模式,是未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都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