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來玩樂器,加強認知能力
有一篇發表於二○一一年關於神經認知測試的論文,把六十歲至八十三歲的熟齡人士分為三組,分別是:有至少十年的樂器經驗者(二十二位)、一至九年的樂器經驗者(二十七位),以及無樂器經驗者(二十一位)。樂器主要為鋼琴,其次是木管樂器。這三組的年齡、教育程度和運動量都相當。
與從不彈奏樂器者相比,有至少十年樂器經驗者的非語言記憶(即視覺記憶)、命名能力、思緒流暢力和執行力都明顯較好。但這項回溯性研究只能顯示豐富的樂器經驗與較佳的認知功能有相關,並不能直接證實其中的因果關係。
另一篇發表於二○一三年的論文則採取前瞻性設計,向前追蹤一段時間,較有說服力。二十九位從未學過樂器、年齡在六十一歲至八十四歲的健康人士,分為實驗組(十三人)和對照組(十六人)。實驗組每週接受一次一個半小時的鋼琴教學,並且一星期至少練琴五天,每次至少四十五分鐘。對照組則從事其他的休閒運動。
結果在四個月後,為他們做了認知功能測試,顯示實驗組的專注力和執行力明顯進步了,心情和生活品質也變得比較好,可見彈奏樂器可以增加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存款。
音樂家較不易罹患失智症?
那麼,音樂家是否較不易罹患失智症?這可以從二○一四年的一篇對瑞典老年雙胞胎的研究得到答案。
在一百五十七對平均年齡七十八歲的雙胞胎中,每對雙胞胎只有一位有失智症或認知功能障礙,另一位的認知功能正常。其中的二十七對雙胞胎,每對只有一位會彈奏樂器,在二十七位失智症或認知障礙者中,只有十位彈奏樂器,而二十七位認知功能正常者中,則有二十一人彈奏樂器。
經統計分析,把性別、教育程度和活動量等因素也列入考量,發現比起不彈奏樂器的雙胞胎,彈奏樂器者罹患失智症或認知功能障礙的比例減少了百分之六十四。
學樂器的好處多,永遠不嫌遲
過去有許多研究都顯示,休閒活動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這些休閒活動包括了彈奏樂器。
最近二十年來,研究發現彈奏樂器動用的腦細胞更多,效果更好,除了預防失智症之外,也用於中風、巴金森氏症和失智症等的復健治療。
學習樂器有如此多的好處,我可要好好練習烏克麗麗,希望熟能生巧,除了讓心情愉悅,還可以建構我的「程序記憶」。
本文節錄自:《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一書,劉秀枝著,寶瓶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