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歲的林奶奶尿溼家裡的沙發,卻直指是鄰居來家裡客廳尿尿,此舉被家人發現不對勁。帶林奶奶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內科劉建良醫師的門診,經劉醫師仔細評估診斷為罹患中度失智症。
依國際研究顯示,從出現失智症狀到確診,平均要花上2至3年的時間,有些甚至需更長時間得以確診,劉醫師進一步了解發現,林奶奶早在3年前就開始出現失智症的徵兆,例如林奶奶從為全家料理三餐,變成不愛下廚。在劉醫師的門診裡,類似林奶奶的案例並不少,他說,雖然患者的某些行為跟2、3年前有很大的改變,生活功能愈來愈差,但因為並非在一兩個月內改變,而是一點一滴,「像是溫水煮青蛙,容易被家人忽略」。
10大警訊 失智症早期徵兆
隨著人口結構快速變化,國內失智人口明顯增加,衛福部依失智症盛行率8%推估,全國失智人口已逾27萬人,其中臺北市失智老人人口推估也超過3萬人。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表示,預防失智症、早期篩檢發現失智個案,與促進長者健康,是臺北市未來的施政重點。
劉醫師說,失智症早期臨床症狀因人而異,通常是由短期記憶力減退開始,包括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情緒和個性的改變、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等10大國際常用的警訊,判斷是否為失智症狀。為讓一般人容易判斷,劉醫師將上述的警訊化為生活具體事項,家人或親友,可以透過以下10大警訊,觀察身邊的人是否為失智症前兆,例如瓦斯爐忘記關、重複買東西或買東西不給錢、在路上遊蕩、到處說人家偷東西、常跟鄰居吵架、參加鄰里活動變少,常找不到東西或忘記已經答應的事、自我照顧能力變差、現在的記不住以前的忘不了,及堆放沒有用的雜物等。
招募失智友善組織 讓鄰里成為共同照顧的力量
不過,光是從患者和家屬做起還不夠。今年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及臺北市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共同合作,進一步從社區著手推動「守護記憶 友善社區」,結合跨領域共同倡議預防失智症宣導,齊力建立失智友善環境,讓更多人認識失智症。
參與推動「守護記憶 友善社區」的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張惠美指出,去年開始與聯合醫院同仁至社區,挨家挨戶親自拜訪商家、郵局、金融機構、里長、社區藥局等單位,說明失智症的重要性,期待社區鄰里的「好厝邊」加入失智友善組織行列,目前已逾400個單位簽署合作備忘錄。
張主任說,北市以5階段推動「失智友善組織」,初階單位以場所提供失智症的預防宣導,再者提供友善環境與活動,進階單位則提供社區失智者社會參與機會、帶動社區推廣失智友善服務,成為社區中的失智友善據點,例如開南商工就朝此目標邁進,校方將原先校內提供學生實習的咖啡廳「幸町40」打造為失智者友善的環境,讓失智長者學習泡咖啡、咖啡拉花,讓其學習新事物、增加人際互動,並也提供家屬經驗交流的場所,營造友善環境。
失智並不可怕 齊力消除負面標籤
「失智常被標籤化」多年的臨床經驗讓劉醫師有感而發。他說,許多人將它與情緒失控、打人、走失等綁在一起,其實失智症是一種疾病,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早期發現可延緩惡化速度,透過老人健康檢查與社區篩檢服務,可以早期發現失智與衰弱前期長者,介入預防措施,例如多參與健康促進課程與轉介醫療服務,預防及延緩失能。
劉醫師表示,失智並不可怕,就跟三高一樣可以預防,如何預防失智從健康生活做起,如控制引發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包含戒菸、喝酒、控制三高等,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機率。另失智症也可以透過非藥物治療控制,例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結合民間單位辦理樂齡成長團體活動,透過懷舊、藝術創作、戶外休閒活動等課程,幫助長者獲得自我認同,持續運用患者現存的能力,延緩其退化速度。
「除照顧失智者外,關懷照顧者也很重要」,面對長期照顧、壓力過大的照顧者,也有一系列課程,像照顧者支持性團體活動、慢性病照顧者自我管理課程,增進壓力調適技巧與溝通能力,更呼籲照顧者在愛護長者的同時,也要適時愛護自己。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再次強調,預防失智症相當重要,為了提升民眾對失智症認識及友善態度,及消除市民對於失智症的偏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也建置「失智症服務網」,讓市民可查詢失智症資訊、服務資源、衛教資料等,提升市民健康知能及凝聚市民對失智症的重視。「動手動腳動動腦,失智不來找」,黃局長建議民眾,預防失智從健康生活型態做起,多運動、健康飲食及多社會參與,減少罹患失智症風險。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廣告)